為何郭嘉和龐統都是英年早逝,而人們更多地為曹操失去郭嘉感到惋惜?

時間 2021-06-02 08:54:11

1樓:一許岑岑

功高者蓋主,滅敵國者容不下謀臣。郭嘉對曹操「:主公何不····」,荀彧等人對曹操:

「主公應當······」,曹操心想:「還是奉孝善解人意·····」;諸葛亮之於劉備:「先生有高人風範,胸襟氣度凌駕於天下三分之上······」,龐統之於劉備:

「好個鳳雛恁地不會說話,荊州之失後,娘的還讓他說對了,但是更討厭他了腫麼破」,死後封侯也是對他的生前獻計和英年早逝的憐惜。奉孝者,一言以蔽之,簡在帝心爾。

2樓:軍師祭酒郭奉孝

曹操惜嘉,惜的更多是知己。

戲志才逝,曹操手下未必沒有可代替之人,如荀攸、賈詡、程昱。但曹操真正想要的應當是乙個知己,乙個明白自己所作所為的人。就像伯符公瑾,只是乙個眼神,就能懂得彼此之意;又如文帝宣王,心照不宣,一往東,一便往西;一往西,一便往東。

對於曹操而言,荀彧雖有王佐之才,可終為漢臣,不可交心;荀攸雖為謀主,可八面玲瓏,終無話可說。郭嘉的出現,恰到好處。

亂世紛紛,白骨重重。對於幕僚而言,曹操是丞相;對於獻帝而言,曹操是代己行政之人,對於孫劉而言,曹操是勁敵……縱橫天下,懂他之人,唯獨奉孝。

因為,餘知他兵勝時的喜悅,亦知他兵敗時的頹唐,餘明白他滿腹詩才無處抒發的抑鬱,也明白他大興兵戈的意義:救世,應先滅世啊!

知己二字,讀起來輕,行起來重,昔伯牙絕絃以謝子期,現公瑾赤壁以謝伯符,只是,這萬里江山,嘉無幸與君同看啊!

此世當為君勾勒天下,來生再追隨君海角天涯……

3樓:蒸丸子的鍋

就算只看三國演義,郭嘉的作用也比龐統大得多。

首先,龐統寸功未立,最後還是自己作死的,連劉備都想到小路有伏兵,對手又是大將張任,實在過於自大了。失去龐統後,劉備的事業並沒有停止,反而收取益州和漢中,達到鼎盛。

但是曹操自從失去郭嘉以後,就再沒有依靠軍略戰勝過敵人了。

荊州直接投降了,都沒打仗。

赤壁之戰,屢屢中記,中了全身的計,差點被俘。

對馬超時,割鬚棄袍,奪船避箭,最後依靠反間計才得手。

在漢中又被劉備擊潰,張郃一敗再敗,夏侯淵戰死,在漢中相持時遲疑反覆,居然被敲鑼打鼓驚擾的撤軍(若有郭嘉,早就撤退或者奮力一站了)。

在襄樊,自己對陣關羽時,丟了襄陽重鎮,被關羽水淹七軍。最後依靠東吳偷襲關羽,才收復失地。

就大勝過一次,還是張遼威震逍遙津,不是曹操威震。

沒了郭嘉,曹操沒有一流的軍事參謀。

4樓:睡覺睡覺

個人觀點輕噴:因為曹操的重視吧,他對郭嘉顯然比劉備對龐統更看重,主公自己都這麼覺得的話也怪不得後人更惋惜郭嘉了,,

其實二位都是很有才華的謀士了,,

5樓:

1.只論演義的話,某家覺得龐統命喪雒城較郭奉孝英年早逝尤為可惜,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至於郭嘉,曹營恐無出其右者,曹公三哭郭嘉足以表明其卓絕才能。

演義畢竟以蜀漢為正統,尊劉抑曹屬於主流。至於題主的想法,大抵如答友所言被易中天所影響,亦或演義中對郭嘉的著墨遠勝於龐統、曹公劉皇叔對待這兩位屬下的感情差異

2.然若論史書,《三國志·魏書十四》……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

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

「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見郭嘉能改變曹操的成敗,而眾謀士皆不能;每觀惜字如金的《三國志》至此,無不為郭嘉早逝而嘆息唏噓,然觀蜀書龐統傳無此感。。。

另附少時所作有關二人的拙詩,見笑。

陌上花群星聚潁,英豪鱗集、固多奇士。

料事如神,決策運籌無滯。

體通性達忠良佐,遠量更兼才智。

望黃沙漠漠,主臣三別,黯然辭世。

定烏丸朔土,中原威震,可嘆遼東遺計。

宿命難違,浴日永垂青史。

惜哉奉孝荊州在,安使曹瞞狼狽。

暮鴻飛,古道斜陽孤鶴,一聲嘹唳。

匡濟之學非百里,南州冠冕未曾開。

今朝扶漢逢英主,他日平川展驥才。

皇叔傷身來夢寐,軍師殞命赴蓬萊。

雒城小徑橫荊棘,落鳳坡前鶴唳哀。

6樓:

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不問是不是,只問為什麼都是耍流氓?

我從學齡前就開始看三國演義的小人書,聽三國演義的評書,那時候小,真的就把演義當歷史,那個痛惜鳳雛啊,為何就不能和諸葛亮一起幫著劉備共創大業啊?要是鳳雛不死,幫著劉備拿下蜀中,諸葛亮穩守荊州,這天下不就是蜀漢的了?可惜啊,命運不濟,天注定蜀漢不能得天下啊。

後來長大了,才知道,原來演義就是故事,跟歷史兩碼事啊,讀了歷史才知道,所謂的鳳雛,普普通通而已,當然也不是說就是個普通人,只是沒有演義裡吹的那麼懸乎而已,他的死,也有點自己作死吧,而老郭同志,真的就是命薄了,自然會覺得更加可惜。

不過在我的心裡,還是真的希望,夢中那臥龍鳳雛二人匡扶社稷,安定天下,真的可以成真。

7樓:陳昌洋

因為龐統的根本就不厲害,而郭嘉則是真的厲害。

三國頂尖謀士按時間

1毒士賈詡一言亡漢

2沮授有袁紹版「隆中對」,凡是他的話,聽了必成不聽必敗其他袁氏謀臣如田豐略

3鬼才郭嘉勸和袁紹打,能預言孫策死

456…諸葛亮魯肅周瑜法正…

反正就是一句話,龐統這個人幹過什麼大事值得我們認為他不該死?

龐統死了,沒有龍鳳之爭,劉備勢力發展更好。造成的影響比徐庶離開小得多。

至於郭嘉,死後赤壁戰敗。曹操的感慨就知道了。一般認為曹操謀主是荀X,但是曹操最信任的從不是他。

郭嘉前有戲志才,之後甚至賈詡都更得信任。因為荀家是世家,家大於國。所以赤壁之戰時曹操感嘆,因為他知道當時只有郭嘉能勸住他不打。

火速赤壁,其他人沒看出來,他認為郭嘉能看出來。

以上,適用於三國演義。正史比兩人死得對天下形勢改變大的人並不少。

8樓:王大二

因為有這麼一句有名的話吧。

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自己說的,如果郭嘉還在的話,赤壁之戰說不定就把孫權拿下了。拿下江東後,劉璋張魯等都不在話下,那麼統一天下指日可待。然而奉孝並不在。

於是赤壁一戰元氣大傷。最後天下三分,要等司馬氏來統一。

以曹操本人的說法,功虧一簣就只是差了乙個郭嘉,當然令人惋惜了。

反觀劉備,雖然折了龐統,但仍然順利入主巴蜀,既而取了漢中,完成了割據一方的階段性目標。

因此似乎暫時沒有受到嚴重的影響,也沒有太多惋惜。

9樓:

因為大家看的比較多的是《三國演義》啊,你看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直接智力99,100封神了好麼,法正、龐統大牛在諸葛亮面前變成了渣渣,大將魏延變成了天生反骨的逆臣,周瑜就變成了小肚雞腸的心機婊。

10樓:

並不同意@你猜的觀點

1、「戰死可以某種程度上給人以解讀為己方失誤的空間」 這完全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對比吧。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龐統傳》。雒縣是成都東北的門戶,丟了是什麼樣的後果? 「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先主傳》

親自率眾攻打堅城,為流矢,這也是天命吧。被閣下解讀為「己方失誤的空間」,會不會給人一種欽點的感覺?那我能把郭嘉的死和「不治行檢」聯絡在一起嗎?

2、「劉備和龐統並沒有那麼深的感情」 ,這是誰說的?彭定康嗎?閣下舉出《龜雖壽》但無從考證,那我就舉幾個有記載的例子。

「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 「先主痛惜,言則流涕。」「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

」。季漢一共就十二人有諡號,劉備在時只有五個,能得到諡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再者,「寬樂令終曰靖,柔德教眾曰靖」,先主是一種以師事的態度來對待龐士元的。

閣下還舉了法正的例子,裴注三國志法正傳裡面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記載,「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

「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

」遂退。」。法正與龐統同傳,先主看到了此情此景,怕是想起了龐士元吧

3、」不治行檢,意自若「都能拿來作為個性鮮明,我也是無話可說。。。對於龐統的個性,習鑿齒在評價龐統批評劉備伐人之國自比武王時分析的很到位了,「龐統懼斯言之洩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而不修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

」 。龐統不僅敢正面批評劉備「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繼而又給劉備台階下「統對曰:

「君臣俱失。」,最後「先主大笑,宴樂如初。」,除了先主的胸襟,龐統剛正又明理的個性也是助力吧

4、閣下對於"marginal utility"的理解我也是很無力。在下不才,也是個不成器的BBA,用到邊際效益的情況,必須要有繼續的變數才能分析吧?劉大耳之後有幹過有損於道義的事情嗎,如果有才能分析marginal utility 的曲線,還得有other fixed covariates這個大前提吧?

而且對於攻打劉璋,龐統給出的論調已經做得很好了。「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備遂行。給出善後措施,盡可能止損,這難道不是謀略?閣下的邏輯我是很不理解,劉備被戴上「偽君子」的帽子,錯在龐統;曹操本就是「真小人」,郭嘉的計策不會使他的聲譽繼續受損.....

怎麼一種「我是流氓我自豪」的即視感,曹丞相同意了嗎?

5、「郭嘉之死可以給後人瞎想的空間」「關羽丟荊州,說實話龐統在也沒什麼卵用」,在下讀書少,這個是不是叫做「雙重標準」? 提出」豈有連營七百里據敵「的是曹丕吧,以他的軍事能力,批評劉備,夠格嗎?劉備之所以兵敗夷陵,是因為分兵據守,水陸未能同時進軍,加之夷陵的狹長地形導致區域性被以多破少才兵敗的吧?

最後說一句,這倆根本就不該放在一起作比。「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11樓:軒轅

怎麼會不為龐統的死去可惜呢?無論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假如龐統不死,劉備以龐統和法正為謀主,足以攻略四川,諸葛亮未必需要入川。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四川平定以後,諸葛亮與龐統互調,劉備與諸葛亮以及法正,率黃忠魏延趙雲攻略漢中,以龐統輔助關羽,龐統坐鎮襄陽,關羽討伐曹操,大事未必不濟吧?

或者以法正坐鎮成都,劉備與龐統出漢中,諸葛亮守襄陽,關羽攻略許昌。

如果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魯肅和郭嘉生在21世紀的澳大利亞,他們能考上墨爾本大學嗎?

沒戲!雖然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思辨最活躍的時期。也出現很多文學,科學,醫學的巨人,但他們的知識水平畢竟有限。舉個簡單的例子,祖沖之求 的方法是三國時期劉徽想出來的。這確實是一大創舉。雖然比希臘完了幾百年,但畢竟已經已經相當了得。題主說的那幾位,比劉徽差遠了吧。但就這水平,在現在連初中生不如。 本因坊道...

龐統和法正,誰的死對蜀漢影響更大?

惟道是從 若龐統不死,丞相不必過早入川,而於關羽同守荊州,則荊州可不失。從漢中,荊州兩個方向取曹魏,則隆中對可實現,大漢可中興。若法正不死,或可製劉備東征,即便東征亦不至於大敗。則重新佔據荊襄,另漢中軍牽制曹魏,則可順流而下江東,與曹魏劃江而治,而後徐徐圖之。可惜,歷史不能假設,痛哉龐士元,惜哉法孝...

如果龐統,法正不死,最後蜀國可以滅曹魏和吳國嗎?

Tkim 不清楚是根據演義還是史書了。歷史不可辨不可查。不過諸葛亮擅長的是內政和整體布局。龐統所學多數為軍事,做軍師會更好。法正這個人吧,兩者都沒什麼特別過人的,但是他屬於明白局勢的人而且是最得劉備信任的人。能選擇出最好的方案並且讓劉備信服並執行。至於能不能滅亡其他兩個,天知道。又不能重演,無法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