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人每個朝代的皇冠不一樣?

時間 2021-05-07 01:34:39

1樓:

準確來說,秦、西漢、清是沒有冕旒這一套的。

漢承秦制,秦始皇廢掉冠冕,冕服制度在東漢明帝才恢復。

《後漢書·志·輿服下》有記載:「顯宗遂就大業,初服旒冕」

後來的朝代細節上有出入,但整體應該差不多。

2樓:zongheng

很多答主提到冕冠冕服是一脈相承的,但實際上冕服的細節,各朝各代都不同,甚至同一朝代重訂禮制時也會改。

比如,旒珠的質地和色彩,冕板的長寬尺寸大小和比例,冕筒是用筒還是冠,革帶大帶的次序怎樣,配飾細節怎麼變等等,不查歷代的《輿服志》等記錄是很難搞清細節的。

究其原因,不過是強調新朝雅政與前不同罷了。

3樓:Xiuquan Yu

咋不一樣?

冕十二旒服十二章

肩挑日月揹負星辰

袁世凱穿的還是這一套

只不過是只有祭天封禪之類的場合才穿

但問題是就算周天子

平時沒事也是穿便裝吧

也不可能天天頂著這一整套裝備吧

那玩意回個頭都得五分鐘

慢慢轉……轉……轉……過……來……

不然珠子都特麼抽你臉上了!

4樓:江天雪意雲繚亂

歷代王朝(清除外)永遠是袞冕。

《後漢書 · 與服志》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採《周官》、《禮記》、《尚書·皋陶篇》,乘輿服從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說。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裡,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採色為組纓。

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後,各以其綬採色為組纓,旁垂黈纊。郊天地,宗祀,明堂,則冠之。

衣裳玉佩備章採,乘輿刺繡,公侯九卿以下皆織成,陳留襄邑獻之雲。…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皆備五採,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

《晉書 . 與服》冕,皂表,朱綠裡,廣七寸,長二尺二寸,加於通天冠上,前圓後方,垂白玉珠,十有二旒,以朱組為纓,無緌。佩白玉,垂珠黃大旒,綬黃赤縹紺四採。

衣皂上,絳下,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公尺、黼、黻之象,凡十二章。

《宋書 · 禮五》平冕,今所謂平頂冠也。皂表朱綠裡,廣七寸,長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衣皂上絳下,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公尺、黼、黻之象,凡十二章也。

《隋書 . 禮儀七》袞冕之制,案《禮·玉藻》"十有二旒"。《大戴禮》雲:

"冕而加旒,以蔽明也,琇纊塞耳,以蔽聰也。"又《禮含文嘉》:"前後邃延,不視邪也,加以黈纊,不聽讒也。

"三王之冕,既不通制,故夫子雲:"行夏之時,服周之冕。"今以採綖貫珠,為旒十二。

邃延者,出冕前後而下垂之,旒齊於髆,纊齊於耳,組為纓,玉笄導。……但天子譬日,德在照臨,辰為帝位,月主正後,負此三物,合德齊明,自古有之,理應無惑。周執謙道,殊未可依,重用宗彝,又乖法服。

今準《尚書》:"予欲觀古人之服,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公尺、黼黻絺繡。"具依此,於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後領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

《舊唐書﹒輿服志》:「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公尺、黼、黻,衣褾、領為昇龍,織成為之也。

各為六等,龍、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黻。繡龍、山、火三章,餘同上。

革帶、大帶、劍、佩、綬與上同。舄加金飾。諸祭祀及廟、遣上將、徵還、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後、若元日受朝,則服之。

《宋史 · 與服三》太祖建隆元年,太常禮院言:「準少府監牒,請具袞龍衣、絳紗袍、通天冠制度令式。袞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

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公尺、黼、黻。衣褾領如上,為昇龍,皆織就為之。

《元史 · 輿服志》:袞冕,制以漆紗,上覆曰綖,青表朱里。綖之四周,匝以雲龍。

冠之口圍,縈以珍珠。綖之前後,旒各十二,以珍珠為之。綖之左右,系黈纊二,係以玄紞,承以玉瑱,纊色黃,絡以珠。

冠之周圍,珠雲龍網結,通翠柳調珠。綖上橫天河帶一,左右至地。珠鈿窠網結,翠柳朱絲組二,屬諸笄,為纓絡,以翠柳調珠。

簪以玉為之,橫貫于冠。

袞龍服,制以青羅,飾以生色銷金帝星

一、日一、月

一、昇龍

四、複身龍

四、山三十

八、火四十

八、華蟲四十

八、虎蜼四十八。

裳,制以緋羅,其狀如裙,飾以文繡,凡一十六行,每行藻

二、粉公尺

一、黼二、黻二。

《明史 · 與服志》皇帝冕服:洪武元年,學士陶安請制五冕。太祖曰:

「此禮太繁。祭天地、宗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

餘不用。」三年,更定正旦、冬至、聖節並服袞冕,祭社稷、先農、冊拜,亦如之。十六年,定袞冕之制。

冕,前圓後方,玄表纁裡。前後各十二旒,旒五採,玉十二,珠五,採繅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紅絲組為纓,黈纊充耳,玉簪導。

袞,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於衣,宗彝、藻、火、粉公尺、黼、黻六章繡於裳。白羅大帶,紅裡。蔽膝隨裳色,繡龍、火、山文。

玉革帶,玉佩。大綬六採,赤、黃、黑、白、縹、綠,小綬三,色同大綬。間施三玉環。

白羅中單,黻領,青緣襈。黃襪黃舄,金飾。

至於畫像常見的,那是常服,冕旒只有祭天地宗廟,大朝會,立皇后太子,附屬國朝拜這些事才會穿。

華夏對於衣冠有嚴格的制度,

唐:萬國衣冠拜冕旒。

宋:萬國華夷拜冕旒。

這裡皆是指天子十二旒。

5樓:知父

從iphone1到現在,你說它外形變了多少?老百姓用的東西,十幾年而已就演化成這樣,當時的天下第一人頭上戴的玩意做點改變也很正常啊。

6樓:

恰恰相反,據說從黃帝到明思宗,天子的正式禮服只有顏色有差異,形制完全相同,花紋也完全相同,十二旒冕旒冠就是天子最正式的CROWN。只有清朝不是,這也是真正的易服。至於便服,你就是光著也沒人管你啊。

7樓:呆蛙

與題主的印象恰恰相反,真正的「CROWN」——冕,反而是從上古一直到明代基本差不多的,就是這個垂下十二道珠子的玩意兒,只是在南北朝以後,這玩意兒是作為禮服,只在重要場合穿戴。

而日常皇帝戴的是更輕便的各種冠帽是日常著裝,不同時代風俗有變化流行的多少有不同,但也基本是從襆頭發展而來,唐代襆頭腳下垂,宋代把腳橫著拉平,到明代則在腦後向上豎起。

鬼探頭為什麼每個地區判決都不一樣?

南山大少 如果對方換成行人,不是電動車,那妥妥的你全責?所以複雜路段慢速為本!我表妹的同事昨日電瓶車從前進方向左拐彎,然後直行橫穿馬路進公司,到路中間觀察左右方向,發現只有右側大約挺遠出有電單車,就開始啟動進公司,因為電動車起步慢,差不多過完另一側馬路的時候,車尾就被乙個噸位級胖妞開的電單車撞後輪了...

為什麼我的聲音在每個時段都不一樣?

vvaamm 車剛啟動的時候還需要熱車。健身,跑步前還需要熱身,拉筋骨。這也是為什麼演唱會都在晚上。錄音棚錄音都在晚上。因為你的聲帶工作一天了。狀態很好。晚上最好。起床最差。 唱功大學 問主你好,這是因為,人在剛剛起床的時候,聲帶處於冷卻,閉合不良的狀態。這個時候唱高音,即便是專業歌手,難免也需要喉...

為什麼感覺宋亞軒每個時候長得都不一樣?

俺是北方人兒 小時候嬰兒肥,肉肉的很可愛,很漂亮。長大了,五官越來越鋒利,線條感更強,稜角分明,精緻又英氣。還有就是小宋是舞台型人格,在舞台上,會根據不同的歌曲表現出來的也會不同,可A 可甜 可酷 可魅可欲 bush is 所以往往反差很大。 呦吼吼吼吼 我也這麼覺得!而且我真的也很喜歡對比小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