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輔是宰相嗎

時間 2021-05-07 01:28:29

1樓:高溫腦電路

不是。以前的宰相可以選擇:與皇帝同盟

與文官同盟

自己單幹

可是到了明朝,首輔除了與文官同盟以外別無選擇。與皇帝同盟的,嚴嵩了解一下。自己單幹的,張居正了解一下。

2樓:隨狂風去

這是乙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講首輔,就得先說說明朝的內閣制度。

明朝首輔和歷代宰相是不一樣的,因為明代與其他朝代不同,明朝的相權是文臣們一點點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

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取消了丞相這個職位,他本著苦幹興邦的精神,大事小事一把抓,當然他是不怕幹活的,討過飯的朱太祖表示,苦點累點不算啥,俺就是特別愛工作,特別能戰鬥。

他是乙個超人!

朱棣從小也是苦孩子,也不怕苦不怕累,和他爹一樣,屬於勞模一枚。

超人爸爸和超人兒子的時代結束後,從朱瞻基開始,就開始正常了。因為實話說,正常人是真的做不到朱元璋父子那種狀態的,皇帝這活真的很累,於是朱瞻基整了個「三楊」內閣,雖說仁宗朝就有了內閣,但內閣真正掌握權力還是在朱瞻基這一朝開始的。

土木堡之變後,內閣就徹底掌握大權。

及至嘉靖朝,文臣中牛人輩出,內閣的權力更進一步,此時內閣首輔就有了「宰相」的意味。

到了張居正時代,內閣相權發展到了巔峰,張居正時期,其權力已大到可言帝位廢立之事,已屬於皇權相權集於一身,內閣制終於發展到了巔峰。

以上,可以看出,明中前期,首輔權力不及宰相,更多地是地位尊崇的一種表現;明中期,內閣首輔就是宰相,名副其實;明中晚期,這時的首輔應該用「首相」二字來表述了,真正的權傾天下、統領朝綱了。

除以上大致發展路線外,首輔在具體的不同時期,權力也是有大有小。這要看當時皇權和相權誰占上風,嘉靖中前期,毫無疑問皇權大於相權;萬曆時期,則是相權大於皇權,此為其一。

再有,首輔說話算不算數,也和本人威望有極大關係,楊廷和、徐階、張居正威望極高,毫無疑問這幾人也是有明一代權力最大的首輔,像什麼「泥塑三閣老」之輩,則是說話都沒人聽的典型。

明代首輔,不僅是官位,也必須是文臣的領袖,得大夥兒認可你,最次也得有一批小弟或打手,才算是掌握大權。

所以,明代首輔不等同於歷代宰相,因為明首輔的權力不但隨時間變化,也隨擔任首輔的人而變化,但總的說來,首輔權力明朝後期大於中期,中期則又大於前期。

3樓:Alex

反對 @奧特蘭託公爵

他實際並沒有搞明白宰相到底是幹什麼的。

建議看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看下宰相到底是做什麼工作的。

因為秘書和領導親近參與決策就可以取代部門領導行政?這顯然不是嘛。唐朝開始群相,實際更早一點,多人同錄尚書事時候就是群相了,但下令是通過政事堂或中書門(更早尚書臺)下,要蓋印,才能通行的。

下面必須要遵守政事堂和中書門下的命令。中書門下是百官的天然領導...

明朝內閣制度上從來沒有這個規定。萬曆時期的吏部和內閣的人事權之爭導致明朝黨爭出現就是這個原因。

4樓:雲龍且

當然不是,相權在明代被分割給司禮監和內閣。

如果能做到內閣首輔,又得到司禮監支援,比如張居正,那可以算宰相(因為皇帝小,太后又信任,張更相當於顧命大臣,攝政)

5樓:紫羅蘭1964

宰相的作用是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意思就是輔佐天子治國,宰相是有實權的,可以開府,置僚屬,和,相權和皇權是互相制約的,明朝廢宰相以後設定內閣,但是和昔日的宰相是不能比的,內閣算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而皇帝是一切的決定者,內閣的意見要有皇帝裁定批紅才可施行,首輔就是內閣中資歷最老或入閣最早的那位,但相比於清朝,明朝的內閣對皇帝的行政會更有影響力和輔助作用

6樓:

不是。明朝既無宰相之名,更無開府建衙之權,只能淪為皇權伴生物。明朝之後再無宰相。

20191112材料補充,

[1] 沈起煒,徐光烈.《簡明中國歷代職官詞典》.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40

7樓:吸氧武士

在明朝,你要是稱一位首輔叫宰相,這位首輔膽子大一點會叫人把你轟出去,膽子小一點可能直接準備好棺材上表請罪

朱元璋:。。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8樓:慕紫

如果說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文官最高職位,那麼明朝的首輔只有張居正是宰相。相比之下,類似申時行這種只是代表著廣大文官團體聲音的發言人。

9樓:薛呀雪

明朝在洪武皇帝時就廢相了,並且規定誰上諫立相就殺無赦,以後明朝歷代也延續了這條祖訓。但在明朝後期首輔便是實際上的宰相,尤以萬曆年間的張居正權利最大,甚至攫取了一部分的皇權,明朝以道德治理國家,社會在發展,可落後的制度卻停滯不前。國家實際的掌控權在文官集團手上,就是皇權也無法凌駕其上。

文官就是傳統道德的象徵,這也是它越來越衰落,直到最後滅亡的原因。

10樓:真誠的人

明朝朱元璋初期,設左右丞相,明朝以左為尊,故左丞相為百官之首,即實際意義上的宰相、丞相。朱元璋時期,共任命了2個左丞相,第乙個是開國功臣李善長,第二個是胡惟庸。胡惟庸因謀反被誅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該設內閣大學士輔政,首席內閣大學士也稱為內閣首輔。

11樓:修行

明朝為了有效集權,集權了就得很多人都你來幹,皇帝精力有限,於是就想辦法降低皇帝工作量。

一開始吧,皇帝就建立乙個諮詢顧問團,顧問團有個領頭就是首輔,專門提供建議,但是皇帝是否採納決定於皇帝。後來呢,皇帝越來越懶,乾脆讓家奴太監來決定是否採納。於是就行成了批紅制度。

採用內閣提出方案+太監來決定是否批准,這樣有效防止權利集中在乙個人身上。

假如遇見張居正這種,和太監馮保穿一條褲子,哪麼就有極大權利,比宰相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縱觀明朝這種情況僅有一次。

因此:首輔絕對不是宰相

12樓:飛雪連天

朱元璋乾掉宰相,費那麼大勁乾掉胡惟庸,就是為了宰相分權。首輔當然不是宰相。

宰相,是可以開府的,可以自己架班子,自己組人事,會分走一部分君權。這個相當於乙個被皇上不知的黑箱。

13樓:淨吾

宰相本身也是不好定義的,各個時期的宰相似乎又不一樣。普遍來說漢代前期的丞相擁有行政權,是最理想的相權時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看上去是群相制度,可是只有尚書省是統領六部,尚書省的長官自然有著更大範圍的行政權,但是決策權降低了。

從權力來講,明代的首輔並沒有統領六部的職權,當然與漢代的丞相,唐代的尚書左右僕射不同了。明代的六部長官較之前代權力非常大。更像是個議政機構。

而從權力上講,首輔又確實是文官之首。

民間的看法普遍認為宰相就是文官最高的官職,這樣看無論時明代首輔或是清代的軍機大臣,都可以看作是宰相。

從名稱上看,宰相這個詞實在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兒八經的官名,一直就是一種通稱,比如西漢的丞相,唐朝的中書令、尚書左右僕射……怎麼叫的都有,正兒八經的官方文書就是沒有宰相這個稱呼,你說奇怪不奇怪。

所以把首輔叫做宰相也沒啥不妥。因為宰相究竟是個什麼定義,沒有人清楚,那就只能隨著老百姓的意見囫圇著叫了。

其實所謂的君權相權鬥爭,西漢初期的那套理想的丞相制度當然不是任何君主願意接受的,可是多數皇帝又不願意累著自己,不想累著自己,總得有人來牽頭政事吧,這個牽頭的久而久之成了慣例,就成了丞相的穢土轉生,新來的皇帝又不樂意了,不能這樣,又想著法削弱,於是就搞分化,再後面的皇帝又覺著不行,分化是分化了,可是他們天天吵來吵去這得多煩,於是又專門信任一兩個人,這一兩個又有了大權。要麼皇帝自己幹,要麼讓乙個所謂的宰相幹,要麼就是朋黨之爭,要麼讓太監幫著幹。

14樓:禪心語茶

《皇明寶訓》:

太祖高皇帝曰:有敢言輔臣為相者,或輔臣自言為相者,坐罪。

所以,以名位論,明自胡惟庸之後,再無丞相。

那就只能論權位了。

既然不論名位,明朝除了奇葩張居正,跋扈如高拱,擅權如嚴嵩,都不得不接受後宮還有乙個「內相」的事實。既然如此,就算在明朝文官集團最囂張的時期,也得是「內相」加上「首輔」才能略小於等於丞相。

即使是文官再牛掰,搞死乙個「內相」,下乙個司禮監大佬依然繼續繼承這個權位。

當然,奇葩張居正童鞋例外。其實張居正為什麼可以例外?他也不過是把「內相」同化了而已。

從程式上,馮大伴童鞋還是依然可以牽制張居正童鞋的。不過馮大伴童鞋主動放棄了這個權力而已。

然而即使如此權傾朝野的張居正童鞋,依然被臺諫、翰林逼得「以刀就頸,大呼:公且殺我!」的地步。

事後此人也不過貶官了事,並無生命危險,還因此換得一世名聲,生為六部,死贈文諡。文人至此還有何求?一時挫折,可換一世殊榮!

結論:無論從名位還是實權,明代首輔都不是宰相。首輔加「內相」才約略等於乙個弱勢宰相。

至於老百姓在民間怎麼稱呼,至少在還沒有全國皆奴才的明代,那也只能由得老百姓信口亂叫。

15樓:天涯路漫漫

宰相制度:總領日常事務,行政,財政,軍政;

相當於公司的CEO,具有日常事務的決策權

閣員相當於行政秘書,首輔就是秘書長,只有建議權(票擬),並沒有審批與決策權;皇帝就是董事長;太監就是生活秘書(權利逐漸增大)

16樓:耶律火

從制度上消滅了丞相這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代之以一群職能界定敏感,宮府身份模糊的內閣,這種設定只能導致兩種局面:

1,主壯而臣弱。

太祖成祖就不提了。

武宗是死的早,不然我看也夠閣老們喝一壺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世宗朝的閣老們個個下場慘淡,就算在位時也沒什麼真正的施展空間,唯一能做到就是彼此之間咬來咬去。而這一切都是在大權謀家嘉靖的設計下開展的。

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朝中期已經相當完善,這樣選拔出來的天下英才披上內閣的身份,也一樣毫無辦法。

2,主弱而臣悖。

最典型的就是萬曆,被內閣欺負的幾十年不上朝,不知道憋在後宮幹什麼。

除了他,被閣老們天天在殿上懟,懟到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的皇帝也不是個例,敢反抗的也不是沒有,下場參看朱由檢同志。

閣老們反正是想通了,在咱大明出將入相是別想了,唯一青史留名的辦法就是懟皇上,管你昏君明君,做對做錯,敢讓我抓到把柄就絕不鬆口。什麼?庭杖?

太好了!終於等到了!打死了直接忠臣傳,打不死就東林黨領袖,天下儒生敬仰。

就算皇帝看出是讒君賣直又怎樣?我又不是丞相,責任憑什麼我來背?

17樓:福財祥

宰相和首輔都不是具體的官職,而是尊稱、俗稱。

宰相的範圍大於且包含首輔,首輔是明朝內閣大學士之一。

。但同時其它內閣大學士也都是宰相,俗稱次輔,群輔。

這個問題可以展開來說一下,我們都知道明朝相比其它朝代來說,宦官權力非常大,所以明朝的頂層權力結構可以簡單劃分為:皇權—相權—閹黨,可模擬東漢,西漢把閹黨換成外戚。

另外要提一句的是,如果要模擬,就要把幾個知名的權臣排除出去,特殊時期行的已經不是相權了,0.5~1個皇權。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祝總斌先生對相權的定義對嗎?

祝總斌先生的定義是從具體職能和權力來考慮的,雖然籠統,但是正確的

宰相本身就是個範圍非常大且非常籠統的尊稱,各朝各代具體行宰相事的官職稱呼一直在變動,具體職權大小也有大有小,但是祝總斌先生概括的議政權和監百官執行權,從宰相這整個群體來說,可以說是最根本的共性。

最後再說一點我個人的想法吧,我覺得「相權來自皇權」這個說法值得商榷,因為歷朝歷代不論當政者是誰,「相權」始終是存在而且是必須存在的,不管它起源於人類社會規律也好,制度落後也好,人性弱點也罷,它存在著。

當政者可以換掉掌握相權的個人,但是無法杜絕掉相權這個職能,所以我個人覺得「個人的相權來自皇權」似乎更妥當。

明朝首輔真的只是宰相換了乙個稱呼麼?

元武 這個問題我回答的也有幾個了,簡單的概括梳理,有幾下幾個重要的點需要注意下 內閣不是正式衙門 閣始終受到牽制 閣權利來自皇帝 閣沒有下屬單位 1.終明一世,內閣都不是正式的衙門,永遠都是皇帝的顧問機構而已,大臣入閣還是入文淵閣預機務。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廢除的不僅僅是丞相這個官職,而是丞相所代表...

明朝廢宰相是使皇權加強還是削弱?

鶴鱧 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但除了少數幾個強硬派皇帝例如太祖成祖世宗貌似沒有幾個皇帝受得了也管得住士大夫這個階層。你打我罷官都更能讓我刷聲望,大家都恨不得天天說仗義死節就在今日,還是屁股決定腦袋。 明朝皇權是加強的。明朝廢丞相僅是君權加強的表徵之一。終明一代,雖然搞出了 內閣 閣老 票擬 等各種梗,但這...

如果給明朝的首輔們排個名,大家會怎麼排?

Vans 徐階無疑了,經歷過夏言與嚴嵩的交手,扳倒嚴氏父子後,力挽狂瀾,帶著大明開始走向正軌,告老還鄉,帶起張居正 從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到張居正,夏言一時心軟沒弄死嚴嵩,最後反被誣陷而死,恩師被害,徐階能隱忍多年,並和嚴嵩做了親家,還把張居正弄到國子監當校長,晚年也算善終。能在嘉靖手底下幹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