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鮮卑人的角度該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

時間 2021-05-06 09:04:24

1樓:Jin

元巨集:老子就是精漢,你能把我怎麼著?老子就是要改成漢人的姓名,穿漢人的衣服,取漢家女,還要埋在華夏之中洛陽。

評語:從鮮卑人的角度,孝文帝是個奇葩,但是孝文帝之後的皇室影響,從《洛陽伽藍記》裡你品。永安年間,元莒犁嫁給逃到北魏的蕭綜 。

元莒犁容色美麗,蕭綜非常尊敬她,和元莒犁說話,常自稱下官。永安三年(530年),爾朱兆攻進洛陽,蕭綜放棄齊州北逃。當時爾朱世隆專權,命人把元莒犁帶到洛陽,爾朱世隆欺凌逼迫元莒犁,元莒犁大罵:

「胡狗,你敢羞辱天王的女兒嗎!我寧願被劍殺死,也不受逆胡汙辱。」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孝文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精漢的少數民族皇帝,且沒有之一。

元巨集:話說完了,我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裡漢化組的組長,誰贊成,誰反對?

苻堅:我反對。

元巨集:jpg

2樓:宇文亮

世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

胡族想要入主中原,想要接受更高的文明,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那就必然意味著自身民族特徵逐漸消失。不論北魏有無孝文帝,都是這個結果。

如果不肯接受這個結果,那就只能回到胡地。但是,絕大多數胡族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消亡了。鮮卑大概率也會消亡。

兩相比較,鮮卑漢化是更好的選擇。

3樓:親民節稅師 Mr馮

孝文帝也沒辦法,夾在中間位置,沒有一統北方,也沒有一統南方,空有國力卻無法展開。要麼選擇融入漢人社會,然後南下一通南北朝再找柔然麻煩,要麼恢復原始狀態,和柔然硬槓。贏了後回過頭揍南朝。

他選了。然後沒了

4樓:江北陸遜

不考慮民族,只考慮生活方式呢?在給孝文帝冠上鮮卑奸之前,我們超脫於民族,來考慮這個問題,也許就能得到一種全新的視野。

換句話說,不是孝文帝想漢化,而是鮮卑入主中原以後發生的變化逼得孝文帝不得不漢化。

整個東亞其實就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游牧漁獵,部落制生活;一種是農耕定居。

對於孝文帝和北魏來說,無非是選擇放牧打獵還是種地的區別,所謂的民族情感、語言、文化、習俗,都是附加於生活方式上的東西。

分析歷史上試圖入主中原或者與中原糾纏不清的游牧漁獵政權,你會發現,鮮卑尤其是拓跋部和慕容鮮卑,是兩個絕對的異類。

不管匈奴、突厥還是蒙古甚至契丹,都是搞定漠北再南下;唯有拓跋鮮卑,對漠北淺嘗輒止之後,即把主攻點瞄向了中原。

對南北朝歷史略有了解的都知道,與拓跋鮮卑同源的柔然幾乎是同步崛起的。拓跋力微和柔然始祖木骨閭幾乎同時代,拓跋燾重建代國與柔然雄主社侖也幾乎同步。

也就是說,與其他先搞定草原再圖中原的游牧政權完全不同,拓跋鮮卑幾乎就沒有享受過草原的紅利。所以個人認為,拓跋鮮卑的所謂草原農耕二元帝國是不成立的,或者說是不完全的。

拓跋魏從建國伊始就與柔然糾纏不清,雖然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數代雄主在對柔然的戰爭中佔盡上風,但卻始終無法擺脫柔然的糾纏。否則以拓跋魏的實力,他們是完全有一統中原的實力的。

對於拓跋魏來說,建國日久,可以做出的選擇就越少。因為不管是它早期的都城平城(大同)一帶還是它後來建立的北魏,除了北部極少數地區是游牧、農耕雜處之外,它內部的主體人群已經完全變成了農耕民族。

我不喜歡這麼表述,但我得用乙個馬列術語,生產資料決定生產關係。既然主體人群是農耕人群,那麼選擇適合農耕的統治方式就成為必然。所謂的漢族其實就是農耕民族。

進入中原的拓跋部已經完全變成了農耕民族。在此之前,三長制、均田制的推出,還有《木蘭辭》中的記載均表明,拓跋魏已經完全變成了乙個農耕民族: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旦辭黃河去,暮至蒙特內哥羅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不管是「當戶織」,還是稱敵人為「胡」,抑或「磨刀霍霍向豬羊」,其實都是典型的農耕民族生活方式。

所以孝文帝的漢化其實只是對拓跋魏生存方式的確認。既然主體已經完全農耕化,也就是所謂的「漢化」,那繼續保持鮮卑漢族二元帝國體制已經完全沒有意義。

對於當時的北魏來說,退回草原和東北的密林完全不現實,草原有柔然,東北有高句麗;它只有選擇農耕一條路。而農耕其實就是漢化。

理順體制,尋找改革紅利,就是孝文帝的出發點。與什麼嚮慕漢化,出賣鮮卑完全就是兩回事。

孝文帝唯一沒有考慮到的是,任何改革其實都是利益群體的轉化,忽視任何乙個利益主體都會受到反撲,尤其是他忽視的還是最具破壞力的六鎮軍人群體。槍桿子裡出政權,有槍就有一切。忽視那些老爺可以調軍隊鎮壓,忽視軍隊那就只有靠敵人鎮壓了。

所以北魏最終只有依靠由六鎮軍人抵抗的柔然軍隊來鎮壓六鎮軍人。

完美的詮釋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就是真理。

後人認為是孝文帝葬送了北魏,這話不能說不對。不過以孝文帝的能力來說,不應該是如此的沒腦子考慮問題不周全的人,只能說孝文帝死的太早了。從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到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逝世,只有區區五年,年僅33歲。

如果他活得再長一些,比如讓他活到50歲,也許六鎮之亂就不會發生。

5樓:芊芊

現在的鮮卑後裔。主要是尉遲,慕容,宇文,沮渠,屈突幾個姓氏。赫連,呼延和鮮卑關係不大。

鮮卑後裔普遍認為這是鮮卑發明的,那是鮮卑發明的。有點南韓人的感覺。不過今天大部分改為單姓。

這種情況在阿拉伯伊斯蘭教裡也特別流行。比如,把滅亡的波斯,埃及等文明的發明。都歸阿拉伯人發明創造。

6樓:我趕時間

從政權角度講,孝文帝無疑是罪人,改制幾十年北魏政權就腐化不堪,釀成六鎮起義,最終覆滅;然而因為孝文帝改制,鮮卑主動融入了漢族,鮮卑成了五胡中下場最好的,不但沒死絕,在隋唐更是成了顯貴,其血統和文化又最終與漢族合流,形成了中古漢族的文化根基,這又是大功臣

7樓:joaquin

推薦你去聽喜馬拉雅fm裡面有個叫自說自話的掌櫃講的《北魏孝文帝傳》,最近開始更新,播講。他講的很好,很客觀。很有思想性。

8樓:

政權的覆滅不等於民族的消亡,名號的消失也不等於實體的不存在。

對比拓拔鮮卑與其他五胡的命運,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孝文帝個人的做法只是順應歷史大勢而已,對於他的評價,如下:

一拓跋巨集廟號高祖,諡號孝文,這就是遷洛的鮮卑人對他的評價。

二沒遷洛的鮮卑人,主要就是六鎮軍人,可以看高歡宇文泰對孝文帝子孫的態度,以及北齊北周隋政治與孝文朝的關係。

9樓:

個人愚見,不喜輕噴。與漢民族通婚,從基因的傳遞來看,古代人劃分民族,大抵是為了抱團取暖,一起抵抗外來侵略入侵,提高存活率,而與漢民族通婚融合,共同產生的後代裡面,鮮卑族的基因傳播下去的概率就更大了,不至於滅絕。

10樓:zero

從鮮卑人的角度來看的話,可以分做兩部分,第一,從鮮卑貴族和世族酋長這些跟著南遷的鮮卑人來看,孝文帝改革加速了他們的漢化,促進了他們的更快的加入到世族階層,也讓他們在入仕和經濟利益等方面攥取更多,第二,從沒有南遷,留在北方的鮮卑人來看,由於遠離政治中心,他們在入仕和經濟利益上遠不如南遷的鮮卑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六鎮起義。文化上,拓跋部鮮卑人的文化是比較低等的,被漢化是遲早的過程,而改革不過是加速了這一過程,而漢化導致的民族融合,是可以緩解民族衝突的,有積極意義的。

當從電影的角度如何評價《八佰》?

關不住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這種高大上的問題,平時也看比較多的電影,耐心的從頭到尾看完的卻不多。最近整部看完的是西紅柿首富,被感動了,俗的可愛的一部電影,然後是這部,電影院看的。簡單還原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一點感受吧。電影很好看,場面大,視覺效果好,但僅此而已。對岸歌舞昇平的場景完全多餘,但這是特殊歷史時...

如何從設計專業的角度評價谷歌的LOGO?

蘇鹿 按照我的理解,這次 Google 換標其實不僅是更換 Logotype,而算是一次 VI 重設計 雖然可能程度並不相當顛覆。新 Logotype 上使用了新設計的專屬字型 Google Product Sans.這款字型是較為典型的幾何無襯線體,結合 Google 慣用的四色,還是較有親和力的...

如何從用光的角度來評價這組糖水片?

吳Wynd 高光陰影拉的太多,有點HDR的味道,色彩和對比度怪怪的,有點像浮雕。建議調整一下後期思路,不要光用camera raw,用蒙版壓暗一些背景試試。 123321 這組片最大的問題在於拍攝時間不對。導致原片完就很奇怪.然後前面兩張右邊是反光板還是燈?臉上那塊原本環境邏輯應該是陰影的地方你想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