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齊國有多強?

時間 2021-05-06 06:10:30

1樓:空城舊憶

我倒是傾向於當時,戰國後期的齊國也不是多強……畢竟當時,齊國被五國伐齊(燕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爭開始後楚也加入聯軍

))、最後齊國大敗,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國王也被殺。。。幾乎是亡國了。即便後來田單又反推,為齊國復國,可想而知,齊國已經是滿目瘡痍,人口銳減。。。再也不是乙個強大的諸侯了。

2樓:幼麟

齊國最關鍵不是它有多強,而是相對較強。

齊國真正興起達到強國時期是在齊威王時期,通過與當時的中原第一強國魏國一戰,齊國在諸國中成功成為東方強國,但是它的強大建立在國富民強,君賢的基礎上,可以說齊國就是一塊大胖子,穿著堅硬的鎧甲,後面是花錢砸出來的保鏢齊之技士,用句不好聽的來說就是一幫狗腿子,這些士卒順風浪,逆風散,靠他們來開疆拓土完全沒有問題,但一旦遇上類似五國伐齊這種事,跑的比誰都快。

而再看看它旁邊的對手,北邊燕國被子之之亂自己完壞了,趙國武靈王還沒崛起,天天跟中山國北方游牧民族掐架,而楚魏韓三國都在堤防著秦國,這就給了齊國可趁之機,齊國周圍無強敵,自身實力又不錯,別人在打仗,他家在發育,偶爾撿撿人頭,這樣國家不要太舒服。在加上那個時候匡章,鄒忌等一大幫賢臣猛將在齊,這個時候的齊國真的可以可以說不懼戰國任何乙個國家了,即使兩三個國家一起進攻都難以讓齊國傷筋動骨。

但一開始也說了,齊國就是乙個穿著盔甲的大胖子而已,在五國攻破了齊國的防線之後,僅憑乙個燕國就把齊國打得就剩兩座城池可惜了威王宣王兩代的努力一朝傾覆啊

3樓:北緯36度

五國伐齊後,楚頃襄王十八年(前281),有人遊說楚王曰:

故秦、魏、燕、趙者,鶀鴈也;齊、魯、韓、衛者,青首也;騶、費、郯、邳者,羅鸗也。外其餘則不足射者。【楚世家】

鶀鴈為大雁,青首為中雁,羅鸗為小雁。楚人把齊國比作中雁,仍然視作二流國家。請注意,此時齊國還沒有復國——復國是在兩年後(前279年),僅憑兩座城市就能和南韓列為一檔,可見之前的齊國有多強悍。

而且這只「青首」沒過多久,就把乙隻「鶀鴈」趕回了老家。復國後的齊國再弱,恐怕也還是「鶀鴈」級別的一流國家。只不過這是只受過致命傷的鶀鴈,已經無法和當年那只縱橫天地間的鶀鴈同日而語了。

整個戰國時期,齊國的表現是相當出彩的,當然主要是威、宣、湣時期。

馬陵、桂陵兩戰削弱戰國首霸魏國。

利用燕國國內矛盾,五旬滅燕。

聯合韓魏敗楚於垂沙,楚國一蹶不振。

聯合韓魏敗秦,攻入函谷關,秦國割地求和。

與秦並稱東西帝。

滅宋,引起列國恐慌,聯手圍毆。

這個表現,在戰國時期恐怕是僅次於秦國:獨力滅亡七雄級別的國家,吞併七雄以外的第八小強,削弱兩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唯一乙個一度和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平起平坐的國家。

而所有這些都建立在齊人那令人懷疑的戰鬥力上。

還有,齊王建時期,齊國雖然一直打醬油,好歹在滅亡前夕成為僅次於秦國的第二強國(滑稽)。

然而,以上這些都是浮雲,齊國的文化軟實力是列國之首。稷下學宮是百家爭鳴的中心,留下的文化影響力比七雄本身還要持久。除了起源於魯國的儒家,黃老之學、管仲學派為代表的齊法家、荀學,基本都成熟於稷下學宮,而儒家的孟子一派也與齊國淵源頗深。

這些差不多涵蓋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治國思想。

4樓:陳麗萍正品多樂士

齊國的地理位置在當時是比較富庶的,而秦國地處偏辟,經濟也不發達正是因為秦國處於這樣的環境,所以秦國自商央變法以來,經過歷代的發奮圖強才奠定了統一的基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兩句經典用於秦.齊是比較恰當吧。

5樓:

春秋首霸加分不少,齊國沒你們想象的那麼強大,但是畢竟底子在。戰國時期的齊國有點歐洲英國意味,但不是完成工業化後的英國。實力坐三忘2但掙不了1。

戰國前期魏國,中期秦楚,後期秦趙。如果你們去看戰國那段歷史,你會發現齊國就是乙個攪局者。不過可惜秦國不是法國。

戰國唱主角的是秦,然後是秦的三個時期主要對手魏楚趙。

6樓:

抱歉,題目的時間能更精確點嗎?

戰國時期,說了不和沒說一樣?

比如齊王建時期,有多強? 覆手可滅。

齊國最強時期是約西元前340-280這六十年一甲子的時間。魏國形勢急轉直下,喪失中原霸主地位,齊國鏈結楚國,影響力開始輻射四方。

這一期間,齊中國人才濟濟,有孫臏,有薛公,有鄒忌諷齊王的鄒忌,有匡章等等。

最後齊、秦相帝,齊滅宋國,再到五國伐齊,樂毅克齊七十城。齊國打出gg。

嗯,算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7樓:遼東管寧

簡單扼要說一下:

國土是魏國的一倍,軍隊卻還不及魏國:

魏國——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曾無所芻牧。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輷殷殷,若有三軍之眾。

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

齊國——齊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勃海也。

臨菑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雖然蘇秦說臨淄人多,可徵發二十一萬,但是要輪到臨淄大發兵,也代表國家危急了。而齊國戰國前期惹不起越國,忽悠越王無疆去和楚國對毆,想從中漁利。結果沒想到一戰無疆戰死,越國被楚國輕易吞併。

而縱觀齊國在戰國前期中期的大號軍事行動,基本都是聯合幾家打一家。聯合趙國、南韓、秦國打魏國、聯合魏國打趙國、聯合南韓、魏國、秦國打楚國,聯合南韓、魏國打秦國,聯合魏國、楚國滅宋國。

從上面可以看出,雖然戰國時代合縱連橫滿街飛,但像齊國這麼沒節操的還真是少,著名的兩次圍魏救趙,根本就是坐觀成敗,再出兵漁利。而且滅了宋國後三分其地又反過來打楚國、魏國獨吞好處。也不看看自家地形一旦被圍攻是什麼結果……最後真被來了個空前絕後的六國齊上大群毆。

徹底打殘。

戰國晚期,齊國雖然復國,但是殘而不復了。看看戰國晚年,齊國就是列國的練兵場,光趙國就毆打了齊國N次。

所以齊國在戰國時代作戰,基本盤都是拉幾家打一家,可以說是外交搞得好,也可以說自己一家戰鬥力沒自信。雖是超級大國,但有其名、半其實卻無其利,如果能占領淮上和魯地,再徐徐推進,可得天下,但是到最後都被楚國佔了。

最後說一句最關鍵的,齊國自建國開始呂望的國策就是: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說白了就是商賈當道,到了管仲又再這基礎上大發展了一下,後期又大搞學術。所以韓非子說的誤國五蠹,齊國基本佔齊了。相比秦國的軍功當道,魏國的重兵政策,齊國就是半個廢材(軍事意義上)。

補充一下:

齊國單獨軍事行動並搶地盤也不是沒有,比方被孟子拿出老天來忽悠的打燕國,對付乙個內戰快垮了的三流貨燕國,看看大齊出動了上面規模:

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

好個獅子搏兔猶盡全力,再考慮到兩次圍魏救趙避開魏軍的妙計,真不看好齊軍的戰鬥力。

戰國時期趙魏韓沒分家的時候晉國有多強?

文從周 晉國的強大與春秋時期各強國的模式均不同。晉的強大是各卿族的強大,晉公室並沒有像秦楚那種公族在國內佔絕對優勢。這是從晉國曲沃代翼埋下的炸彈,同宗屠戮,公族凋零,只能依靠卿族來支撐,甚至軍政多數時間都掌握在卿族手。春秋爭霸 主要晉楚 晉贏了國內卿族受賞 封地,物資 這就導致了晉越是在戰爭中取得勝...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什麼除戰爭外的故事嗎?

黑田職隆 楚人先祖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封地五十里,但祭祀的都要偷鄰國鄀國的。為了不洩露,連夜宰殺了牛來祭祀先祖。在岐陽會盟上,熊繹管理置茅縮酒,並與鮮卑首領一起 守燎 是無資格參加諸侯盟會的。周康王在位時期,熊繹與齊國國君齊丁公 衛國國君網孫牟 晉國國君晉侯燮 魯國國君伯禽一起輔佐周康王。然而齊晉...

提起戰國時期,你能想到什麼?

八斗 戰國時代,爭地以戰,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在褪去了春秋 爭霸 的外衣後,兼併成為了這個手段的主旋律。戰爭,作為兼併的一種手段,自然也就成為了這個時代最習以為常的事。可是,當我聽到戰國這兩個字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並不是戰國時代的戰爭。相比春秋時期,戰國的兼併戰爭更為有名。河西之戰 桂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