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抵禦外敵的作用為何不如長江,兩淮?

時間 2021-05-31 21:19:16

1樓:小七子

山高縣的回答https://www.

zhihu.com/answer/101314671這是站到南方政權立場得出的結論。如果站到北方政權視角。黃河是比長江還靠得住的天險。

史上北方政權過了七次長江(晉滅東吳,隋滅陳,宋滅南唐,兀朮搜山檢海,元滅南宋,清滅南明,49年渡江)。而南方政權只過了四次黃河(曹操滅袁,謝安北伐,朱元璋北伐,國民革命北伐)。

祖逖桓溫劉裕望黃河而興嘆時。宗澤高呼渡河而絕時。一定不會覺得黃河不是天險。

2樓:洛北山

其實並非沒有,比如明朝的西北防線幾乎就是挨著黃河建的,在黃河最北邊是寧夏衛和榆林衛

再者,山西在古代的軍事地位還是蠻重要的,用守江必守淮來比喻的話山西就是淮河

最後,長江以南因為地形原因重要城市多集中在長江沿岸。

其他原因比如什麼結冰,水量問題,其他答主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3樓:AndreaBocelli

因為長江和長城一樣,除了加防禦,遲滯敵人之外,還能加自己的機動。

我的防禦部隊坐船順著長江機動,攔截你過江,總比你靠腿在北岸的渡口之間跑來跑去簡單多了吧。

黃河容不下大規模水軍,防守方只能在南岸跟著進攻方跑,非常被動。

由此可以看出水軍在戰爭中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蒙古雖然是個內陸國家,仍然要保留海軍建制的原因。

4樓:唯留刺骨寒

黃河的最大作用其實是北方抵擋南方政權北伐的地利,這個也就是為什麼在漫長的南北朝時期鄴城的地位如此重要的原因了。

至於指望黃河去抵抗北方軍隊南下那簡直是是做夢,大慫經營兩河百餘年,結果被大金一波捅穿。

至於長江天險,只問一句話哪個南方政權可以靠著長江守住的?失去荊襄或者兩淮後任何政權都會在北方政權面前戰戰兢兢。

5樓:Zpuzzle

如果中學地理沒忘的話,應該記得淮河、秦嶺一線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吧?

那為什麼淮河是中國北方的分界線,而北方與南方又有什麼區別呢?

以淮河為南北方分界的理由之一,是淮河與中國1月0℃等溫線。也就是說,除非在高海拔、極端天氣特殊的情況下,否則淮河以南的河流是終年不凍的。與此相對的是,淮河以北的河流在冬天基本都會結冰。

而黃河一旦結冰,所謂的天險就變得毫無意義。

所以,在歷史上,如果黃河一側的人想進攻對岸,等到冬天到了走過去就行了。當然,如果你想防禦對方的進攻,也可以鑿開冰層。比如,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和北齊以黃河為界相對峙。

起初,北齊強而北周弱,所以北周每年冬天都會幹一件事,那就是鑿開黃河上的冰,以防止北齊的進攻。但過了幾十年,形勢逆轉,鑿冰的一方就換成了北齊。但黃河長度有幾千里,你總有照顧不到的地方,那裡也就成了進攻的突破口。

而在歷史上,古人的詩文也記錄了同緯度地區大河結冰的情況。比如當年在長安的庾信,詩作裡就有「雪花深數尺,冰床厚尺餘」、「雪高三尺厚,冰深一丈寒」、「白馬向清波,乘冰始渡河」、「關山負雪行,河水乘冰渡」等句子。李白的《行路難》則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陸游的詩歌裡則說「追奔露宿青海月,奪城夜蹋黃河冰」。

而杜甫的詩裡,更是連黃河結冰的時間都寫出來了——「赤羽千夫膳,黃河十月冰」。當然這有可能是因為當年氣候比今天冷一些,但不管怎麼說,黃河會結冰這是乙個常識。而位於緯度更高的河套地區的那一段黃河,冰只會結的更厚。

6樓:Yim Guonheu

對古代抵禦入侵者來說,北方主要依靠山,南方依靠川。

具體到川,江淮有航運之利,無冰凍乾枯之弊。(淮河冰凍期很短,也很難形成可以供大規模軍隊通過的堅實冰層)

不過,相對於山脈的阻隔作用,江河的作用其實更多在於航運。通過河運,可以低成本的將江漢平原、鄱陽湖水系、江浙地區的資源輸入戰區,並通過淮河及其支流將戰鬥力輸出到黃河流域一帶。憑藉河運能力,在支流和大河交匯處建立若干據點,就可以建立完整的進可攻退可守的河防體系。

具體到黃河……下游很早就變成了地上懸河,中上游……水流湍急,河運作用不大,還有山,靠山吃山多香吶。

7樓:綠影藍刀

黃河如果不是天險,函谷關/潼關的意義何在呢?

但是黃河的防禦意義確實不如長江,因為古黃河通過海河道入渤海,下游緯度較高,冬季容易結冰。非冰期時河道寬度也多在一公里以內,攻擊方可以在較短時間搭建浮橋突破。長江下游北岸有大別山屏護,只有襄樊、合肥兩個主要攻擊視窗。

而黃河下游兩岸地形平坦,可選擇的攻擊點多。

至於黃河奪淮時期,溝連南北水系,進攻意義反倒高於防守意義。

另外,長江和淮河的防禦價值是不一樣的。淮河流域水網縱橫,尤其在黃河奪淮以後,更是一片爛地,能夠抵消北方的騎兵優勢。

而長江相當於一條高速公路,能夠快速調配物資和兵員。所以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如果北軍突破淮河攻到長江邊上,就可以逐步發展水師反制南軍。

8樓:宇文

看中華古都的分布,西安-洛陽-開封,沿黃河一線擺開,南京北京各處一隅,鄴城北眺,說明了說明?

明之前,黃河是腹地,兩岸是膏腴之區,精華所在。

敵人都打倒心臟了,依靠心房做防線嗎?拜託,防禦要靠肚皮(陰山-燕雲、長江),分清主次,明晰重點,才是邏輯的基本出發點。

9樓:山月刀嵐月刀

現代的兩棲搶灘登陸給了不少人錯覺,覺得長江天險的意思是長江是個超大號的護城河

事實上,古代從未爆發過灘頭決戰這種事。長江天險的實際表現,是南方防守方,借助水軍優勢,通過水運維持水系沿岸各各據點。

如果南方防守方可以輕易把糧草增援從南京運抵上千公里外的襄陽,那對於北方進攻方來說,跨越長江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古代攻城耗費非常巨大,比起據城而守的防守方,進攻方人本來就多的多,還要牛拉肩擔的從後方運糧食,雙方糧食消耗比可能是誇張的幾十比一,上百比一,一座城耗盡進攻方存糧的事比比皆是。如果這個城還能通過水運補充的話,那就變成常態性的幾十比一交換,這種損耗對於進攻方來說太難受了。

在船隻並不專業的古代,國立力佔優的北方進攻方想攢出一支夠用的水軍,遠比現代整「百年海軍」容易,而且進攻方擁有一支堪用的水軍後,長江一定程度上還能變成助力。因為在古代,灘頭決戰是沒有意義的,水軍軍力的天平一旦傾斜,長江連大號護城河都當不了,因為樓船上搭雲梯可比陸地上簡單太多了,哪個城牆敢沿河修,等著被樓船直接騎臉吧。

但是要進攻方逐步拔除沿江據點,掌握渡口碼頭,控制作坊工匠,徵集民船,比起鐵騎在華北平原上一日千里,那也是非常麻煩的事了,長江對他們來說確實是個難以處理的天險。

而黃河,雖然看著跟長江差不多長,說起來也是齊名的母親河,然而水量卻小的多,僅僅只有長江5%左右的水量。黃河水系的運力要小的多,可以避開岸上遠端攻擊的寬闊水道幾乎沒有。更糟糕的是,黃河還會在枯水期的冬季結冰,騎兵下馬蹭著沙洲過河太簡單了。

10樓:Alex

1、黃河水量不夠,古代就可以建浮橋了,比較容易渡河。

2、黃河又多暗沙,很多時候行船都不便利,這樣就無法進行大規模水戰了。

長江成為天險,一水量足不容易渡河。二是可以組建水師,通過水戰遏制北方軍隊。這兩點黃河都不符合。

11樓:賀一默

因為我們的歷史書往往是北方政權的視角,如果站在南方政權的視角來看,黃河還真就是天險,而且是真正令人絕望的那種。

黃河會結冰,這對於南北方的部隊而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對於黃河以北的軍隊而言,秋季糧食收穫後趁著秋高馬肥聚集部隊南下,而冬季黃河有厚實的冰層,自然是一片坦途。河南淮北一直是人口密集的農業區,北方騎兵部隊渡過黃河後依賴騎兵的高機動性很容易大面積徵糧獲得補給,對於守在江淮沿線的南方政權形成極大壓力,一旦南方政權被突破一點就會直接席捲而下。

而南方政權依賴舟船水軍而且往往缺乏克制騎兵部隊的有效手段,向北進軍面對冬季結冰的黃河就只能退縮回淮河沿線,否則就有可能被縱橫黃河兩岸的北方騎兵部隊分割擊破的風險。

不得不說,歷史上北伐比南征困難那麼多,成功率低到可憐,黃河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12樓:多多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黃河本身構不成天險。

1 黃河本身,黃河下游比長江下游,無論是水面寬度還是徑流量,都只是個弟弟。尤其是在枯水期,水淺泥多,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就能渡河,如擺渡,浮橋。防守的一方,無法依託黃河形成有效的水上防線(還是因為水太淺,地上河),進攻的一方,有大量的天然渡口和浮橋搭建地。

所以渡河作戰根本不用依賴一支水軍。

2 氣候,較冷的時期黃河在冬天是會封凍的,封凍之後根本就是一馬平川,什麼都擋不住。

3 兩岸地形,黃河從陝州折向東,使得中游和下游主要流經華北地區的丘陵和平原地方,兩岸本就是一馬平川,既不像川峽地區有崇山峻嶺阻隔,也缺乏江淮地區密集的河湖水網,從這方面看,也難以構築起有效的防線。

因此黃河中下游根本和天險二字毫不沾邊。

13樓:lancelot77

這個需要從山川河流走勢及軍事防禦體系的角度來談了。

其實最適合做防禦的是秦嶺-淮河一線,長江都不如淮河好防。真正北方向南推到長江一線的話,基本上南方政權離著完犢子就不遠了。

黃河,不像江淮,在第二階梯以下大體上是自西向東橫流走向。黃河有個大幾字拐彎,幾字的最北邊是陰山南麓的河套平原,這裡傳統意義上是屬於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混居的,今天是歸內蒙古轄屬,即使歸漢民族統治,也被用來安置歸附的游牧民族。河套再往南是毛烏素沙漠和鄂爾多斯高原,接著是漢人抵禦游牧民族的長城。

也就是說,在黃河幾字灣的最北端,游牧民族想過黃河並不難(難在繼續向南攻擊長城陝北段)。

那麼不從陝西段南下黃河是不是可以呢?當然可以,還可以從山西南下,還可以從河北南下,下面接著說。

從山西南下,也是傳統的游牧民族南下路線,跨過陰山,或者從河套平原沿著陰山南麓向東,就到了山西北部了,這時候再往南還是會遇到長城阻礙,恆山山脈綿延幾百里,橫亙東西,這一段修建有內長城,突破起來很費勁。即使突破了,也還有山西河南交界的南太行山脈阻隔,大家比較熟知的掛壁公路,多是在南太行,攻擊難度可想而知。攻下南太行,才能到黃河防線。

一般而言,佔據山西(特別是天下之脊的上黨高地)後,游牧民族是可以賴著不走小心經營山西的,因為漢人再想奪回山西,突破黃河繼續北上也很難,還不如從陝西繞道攻擊容易。

從河北南下,突破北太行-燕山山脈就是一馬平川了,根本無險可守。是最容易的攻擊的一段。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在北方防線上,要防禦游牧民族南下,依託山勢建造的長城是更好的選擇。至於黃河防線,從西到東都好突破。這也是丟掉燕雲十六州後,長城防線崩潰,漢人為什麼痛心疾首的原因。

這裡面還有乙個要點,大冬天的黃河是會封凍的,人馬隨便走,根本沒法防,游牧民族也用不著去到處淘換船舶去。

再說江淮,為啥歷史上南北對峙是以秦嶺-淮河一線展開拉鋸,而不是長江呢?

這個也好解釋,南方水網密布,水運在物資周轉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而東西向的水運大通道就長江這一條,其他的水運基本都是長江支流,均為南北走向。如果南北以長江為界進行對峙,南方的運輸大動脈就暴露在了北方的攻擊範圍之下,南方是承受不了的(走陸路進行東西向的物資轉運,在南方是非常難的)。

有句古話就是很好的總結:守江必守淮。只有守住淮河防線,南方水網的物資轉運能力才能發揮出來。

而且秦嶺-淮河防線的防禦戰線不像黃河和長江防線那麼漫長。西有難以逾越的秦嶺神山,東邊真正需要防禦的淮河段,也就千把公里吧。

如何有效的抵禦瞌睡症?

我也真的好苦惱這個問題。總是沒精神啊。我每天都有睡7個小時。中午也會午休一下。基本每週五次跑步或者騎行每天也都是自己做飯,也不吃油膩甜品的之類的。每天喝咖啡,嚼口香糖。可還是沒精神。提不起精神來。這是為什麼呢。苦惱。啊。 張欣 我以前也認為我有瞌睡症 不管晚上睡了多久,白天上課還是會趴在桌子上睡著,...

如何抵禦來著心底的惡意?

三飛駱駝 那就看你在現有的法律法規的監視下去選擇隱藏自己的惡念,還是選擇釋放自己的惡念了,如果你沒有能力逃過法律的制裁,那就收起惡念好好做人吧, 一念一世界 只是觀察那個想法,不去判斷,不去回應,不去指責和批評它不該出現。它早晚會消失的。你要做的只是觀察它,看著它,其他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任何對它...

京杭大運河是如何穿過淮河或黃河的,黃河是地上河呀?

半山園主人 歷史上是平交的。現在考慮京杭大運河全線復航,控制性工程就是穿黃工程。不同於中線穿黃走隧道,東線航運穿黃埋深不能太深 航運需要 黃河河床厚度不能低於十公尺 防汛需要 這個矛盾的解決是能否復航關鍵。 地理答啦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 涿郡 南到杭州 餘杭 經北京 天津兩市及河北 山東 江蘇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