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甲首三千」真實度有多少?

時間 2021-05-06 04:25:08

1樓:李響

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玄鎧,鐵甲。

先說披甲率。

盛世披甲率大於亂世,這是常識。

西漢初年楊家灣兵馬俑,批甲率不到40%,其中步兵批甲率43%,騎兵批甲率8%

唐朝披甲率《太白陰經》:一軍一萬二千八百人,甲六分,七千五百領;戰袍四分,五千領。(軍械篇)

宋朝披甲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宣撫自來,有兵二萬人,七分披帶,持十日糧,今糧盡而歸今,張浚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軍一萬三千雖不如浚之亦皆精銳劉光世軍四萬老弱頗眾然選之亦可得其半。

注意這裡的甲包括不僅限於鐵甲以及皮甲,唐宋以前皮質為甲,鐵質為凱,唐宋以後鎧甲不分。

曹操《軍策令》"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千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兵破之。是時士卒精煉,不與今時等也"

所以玄凱五千領什麼概念?

袁紹軍一半的鎧甲。

當然鎧甲並不是平均分布在軍中的,或許諸葛亮殺傷的這部分士兵是精銳,披甲率較高。

但是有一點

弓弩手等遠端士兵一般不披甲,穿戰袍,更何況鐵甲。

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兵馬俑。

所以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至少殺傷了曹魏8千餘人。

以上是漢代出土的鐵甲。,

在呼和浩特市出土的一套漢軍實戰鎧甲,所用甲片共約650片,約合22斤;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鐵鎧,其所用甲片達2859片,重近34斤。

一套鐵甲重量大概20~35斤左右,這還不包括兵器。

負重20~35斤什麼概念,中國解放軍日常訓練負重20斤(全身行頭加起來)5公里23分鐘。

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王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司馬懿帶著這樣乙隻重灌步兵在山區追擊諸葛亮?實在牛皮

所以把這樣一支重灌步兵開到山區,曹叡或者說司馬懿是想讓他們送死嗎?

然後等司馬懿把這支所披鐵甲佔袁紹鐵鎧一半的重灌步兵送死完之後,曹叡還給司馬懿公升官增爵。

要知道諸葛亮一伐後曹叡都沒有給曹真公升官增爵。

2樓:伊利比亞步兵

古代披甲率沒那麼可憐,甲士就是指士兵,不然,人家丟盔棄甲後被砍了,就不算甲士了?

《四鎮三關》明軍披甲率百分之八十,部分部隊百分之兩百。兵馬俑披甲率90%。之前記載有的只記重甲,如《軍策令》中曹操在官渡時只有二十領大鎧,而袁紹有上萬大鎧。

你不能說曹軍只有二十甲士。

而以古代的後勤能力,司馬懿最多有十萬左右的主力部隊。(三國時期關中人口很少)

五萬陣亡,怕不是全軍陣亡了一半剩下基本帶傷,這還沒投降。還能擋得住蜀軍。再趁著蜀軍撤退大肆追殺。司馬懿真乃神人。

但你信嗎?

如果只是斬殺三千首級還是很有可能的。當然實際陣亡不只這麼多,且因傷致死也不在少數,但絕對沒有五萬人那麼誇張。

3樓:粵蠻寧泊

甲首三千是否可靠,其實是老話題了,只是要為司馬狼顧翻案的人,這麼多年來都不長進...

區區這回為狼顧支持者們提供點靠譜的彈藥:

《三國志》國淵傳「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

看,這麼重要的引文,區區就沒見狼顧粉引用過...

那麼諸葛亮有動機把戰功誇大麼?

有!理由同樣在國淵傳「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

怎樣?這樣去質疑「甲首三千」是不是有力多了?

也就是狼顧不過是被砍了「甲首三百,玄鎧五百,角弩三百一十張」

這樣的戰果,少多了吧?

且莫高興,司馬狼顧「畏蜀如虎」之名,是古今共識,孫吳的張儼就把話說得明白「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那麼初一接戰,僅只損失「甲首三百,玄鎧五百,角弩三百一十張」,司馬宣王就願受「天下笑」,以仲達對人命的賤視,單憑這點損失,就變成「本無戰心」,這可不單是「畏蜀如虎」,簡直是「畏蜀如神」了...叫狼顧的臉往那裡放?

補充惡趣味完了,補充一點對司馬懿的看法

許多宣王粉,其實並不了解司馬宣王,一如許多亮粉,其實不了解諸葛亮;在粉絲的眼中,偶像不存在缺點,容不得失敗。

司馬之能,只有結合了「甲首三千」這個大敗仗,才能充分的表現出來。司馬懿曾言:「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

當他執掌對蜀漢軍務,「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任何乙個將領都不會認為這種實力是「不能戰」的,所以他是以「能戰」的準備去面對諸葛亮的。但他並沒有因為占有優勢,就低估蜀漢的軍事實力;當張郃提議分兵雍、郿的時候,他卻認為分兵後的前軍不一定能夠對付蜀漢的軍隊,所以決定集中兵力,保持軍力上的優勢。

郭淮、費曜被諸葛亮打敗之後,張郃向司馬懿的建議,正正是狼顧後來面對蜀漢的對策。但在當刻,司馬懿其實還在等待戰機,他承擔了「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的指責,最終得到的效果是「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

可以想見,當時的魏軍的士氣與戰意都是比較高的,有理由相信,這是司馬懿負辱忍隱所達至的效果。

但是,就是在這種軍力佔優,主場作戰,而且士氣不錯的情況下,仍然吃了乙個「甲首三千」的大敗仗,更在追擊的時後折了大將張郃。這令司馬狼顧清楚的認識到,諸葛亮帶領的軍隊,是既不能戰,亦不能追的。這基本可以從後來的五丈原之戰與死諸葛走生仲達的事件得到證明。

當所有人都恥笑司馬甘受巾幗婦人之飾的時候,有一點很少人留意,就是在魏軍拒不交戰的情況下,司馬懿卻是一直緊咬著蜀漢軍隊的動態不放,當星落五丈原之後,他都是立即發起追擊。可見到最後,司馬懿都沒有放棄尋找戰機,去改變「不能戰」這個狀態。

《孫子兵法》有云: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在「甲首三千」之後,司馬懿明白到蜀漢軍隊的不可勝之處,所以他也創造了魏軍的「不可勝」之處,這是廟算,也是知己知彼。

諸葛亮贏了一場戰役,但司馬懿則笑到最後。

司馬狼顧的人品雖然不足稱,但作為乙個將領,則是不負良將之名。

4樓:

甲首三千,應該是真的,陣亡五萬?基本扯淡!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曹魏能夠抽調的兵力,也不是特別的充足!能夠抽調5-6萬左右的人馬,出來對抗諸葛亮。都已經算不錯的了!

一次交鋒,就陣亡三千人。還把張合也給搭進去了!要不是司馬懿是曹魏的託孤重臣,而曹魏也知道諸葛亮不是好惹的。

你真以為司馬懿會一點事都沒有嗎?司馬懿為什麼不敢出戰了?還不是被打怕了!

孫策拿傳國玉璽做抵押,也才從袁術那裡借到三千兵馬,打下江東基業。李靖也是依靠三千精騎,偷襲突厥可汗的大營,成就威名。你們真以為三千兵馬的損失是小兒科嗎?而且還是三千精銳兵馬了!

換了我是司馬懿,陣亡三千精銳,我也會避而不戰!畢竟三千精銳,可不是小數目啊!值一枚傳國玉璽!值一次青史留名!

真要陣亡5萬了,司馬懿手上就基本沒什麼兵力了。還怎麼防守?

5樓:默風

完全沒關係啊。戴頭盔的確是精銳,後面跟點人的確也可以,但沒這麼誇張。再說了是精銳,難保不是精銳單獨作戰,然後被孔明包了餃子。

6樓:夕顏.源氏物語

原文是這樣的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衣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漢晉春秋》

前面的高讚已經說得很好了,補充一點吧,甲首三千推出魏軍陣亡五萬,再到漢晉春秋這段有誤這邏輯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理科思維強一點的朋友很容易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綻,就算他們所說的披甲率成立吧,但是古代軍隊不是我們實驗室中理想的數學模型,甲士也不是均勻分布在整支部隊中,比如 《後漢書·皇甫張段列傳》中

郡將知規有兵略,乃命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與羌交戰,斬首數級,賊遂退卻。

魏晉武士

這段八百甲士若是按披甲率算,那是不是皇甫規帶著一萬多軍隊和羌人交戰,最後斬首數級?

敦煌莫高窟壁畫—五百強盜成佛(285窟-西魏) 中的具裝騎兵

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郡守將一支八百甲士的精銳部隊交給了皇甫規,那麼同樣道理,精銳的承擔進攻突擊任務的部隊披掛重甲,而負責後勤運輸的二線部隊披甲率低,這在古代戰場是比較常見的。

唐代彩繪貼金鎧甲男騎俑

唐三彩天王像先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7樓:大內義興

《漢晉春秋》裡諸葛亮「甲首三千」,可由《三國志王平傳》來互證和背書。哪怕《晉書宣帝紀》裡對兩軍地理方位的記載,也足以推論諸葛亮在鹵城之戰中大破司馬懿。至於什麼陣亡5萬,似乎是誰根據不存在的披甲率發明的,沒有任何意義。

《漢晉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三國志王平傳》「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

《漢晉春秋》和《三國志王平傳》完全可以互證,張郃攻南圍王平,司馬懿攻諸葛亮,只不過《漢晉春秋》多記載了鹵城之戰的結果而已。

再來看《晉書宣帝紀》「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寫明魏軍進軍到祁山堡,與祁山堡守將賈嗣、魏平匯合,而諸葛亮屯鹵城,斷西漢水,南北禦敵。

光看張郃後來死在鹵城以北的木門道,就知道鹵城之戰,諸葛亮大破司馬懿,魏軍企圖南北夾擊諸葛亮,結果張郃不能攻克王平,而司馬懿被諸葛亮拍飛,魏軍敗走60公里回上邽。

《三國志後主傳》「夏六月,亮糧盡退軍」,到《晉書天文志》「其七月,車騎將軍張郃追諸葛亮,為亮所害」,諸葛亮6月撤退,張郃死在7月,地圖上可見張郃從6月-7月才龜速追擊45公里,速度之慢令人髮指,諸葛亮實在不好意思,只能主動北上,在木門道的狹窄地段設伏擊斃張郃。

木門道位於山谷之間,非常狹窄,出了木門道就是寬敞平地,再也不能設伏了,因此張郃斃命的木門道,與《魏略》記載「蜀軍乘高佈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狹窄地段相吻合。

張郃從6月-7月,龜速追擊45公里,浪費了大量時間,給了諸葛亮充分時間進行撤退。諸葛亮從鹵城退往祁山堡,再退往祁山棧道,只有15公里。

張郃從上邽追擊到鹵城:60公里。

諸葛亮從鹵城退往祁山道:15公里。

張郃從上邽追擊到鹵城要60公里,約是諸葛亮從鹵城撤退到祁山棧道15公里的4倍,換句話說張郃追擊速度必須遠遠在諸葛亮撤退速度的4倍之上,才能追上諸葛亮,可惜張郃從6月-7月,僅僅龜速追擊45公里,離鹵城還差15公里。

所以張郃浪費的大量時間,足以讓諸葛亮主力安穩撤退,所謂「俘斬萬計」估計是司馬懿二次追擊,逮住諸葛亮落單伏兵,砍了幾顆腦袋,吹噓成「俘斬萬計」,來為司馬懿、張郃遮醜。司馬懿麾下杜襲、薛悌乾脆說諸葛亮「明年麥熟,亮必為寇」,而司馬懿也說諸葛亮下次「不復攻城,當求野戰」,這唱和壓根就沒有受到所謂「俘斬萬計」的鼓舞。

這裡補充一下,戰場從祁山堡到鹵城,大約數十平方公里,說明雙方會戰人數是有限的,這也進一步證實了蜀軍「戰士不滿五萬」,所以蜀軍大致約4萬,而魏軍估計約6萬。

說點題外話:

但凡章口就萊「二十四史的可信度,終究還是比野史高」或「漢晉春秋可信度覺的趨近於零」的人,就能肯定是狗屁不懂,並在侮辱史學。二十四史雖重要,但就字數而言在中國信史中的比重是非常小的,比如想深入研究明朝,看幾百萬字《明史》不過是開始,還要看上億字明朝「野史」才算有所成就。二十四史可信度高本身就是錯誤的說法,史料的可信度是靠辨析,而不是章口就萊。

@大內義興,以及我的歷史專欄,人欄兩開花: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諸葛亮在真實三國史上,軍事方面真實實力如何?

400404 除了初次北伐外,諸葛亮的戰術才能發揮可圈可點,相比姜維兵力更多,也就不那麼尷尬,但是沒有一場大勝。姜維則是有洮水大勝,雖然還有段谷大敗但兵力損失不過幾千,主要是失去政治主動權,諸葛亮的政治手腕太強也就沒有出現段谷之敗那樣的情況。因此我認為諸葛亮的戰術才能是稍遜於姜維的。而統軍能力上.連...

為什麼王陽明的知名度比不上諸葛亮?

風翼遙 要說知名度的話,應該是三國時期 從東漢末年到司馬家建立晉朝 的知名度比明朝的知名度高 兩個時期具體發生的歷史事件相比 所以感覺陽明先生的知名度比不上孔明先生 這答案不是明擺著嘛 莫問當年事 諸葛亮出名主要還是因為演義,作品 比如出師表 以及自身的政治主張 王守仁的話,其實也有名的。只是沒有出...

如何理解桓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上殿?

北海有魚 甲仗根據晉書來看,是作為一種儀仗待遇實際上不止桓溫,桓衝謝安都有這待遇 晉書 桓衝傳 又詔衝及謝安並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劉裕在平定桓玄之亂之後也獲得 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 的待遇,而幾年後,劉道憐也獲得了 監留府事,甲仗百人入殿。的記載。而在劉裕篡晉之前,他還把徐羨之提為吏部尚書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