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是從三家分晉分割而不是田氏代齊?

時間 2021-05-30 14:38:41

1樓:五柳先生

現在不是把周元王登基那年當作戰國的開始嗎?這個比較隨意,春秋到戰國本就是乙個過渡的過程,而且左傳截止到商鞅變法前那段歷史都幾乎模糊不清。

2樓:

春秋基本就是晉國一家稱霸,唯一超級大國。挾天子以令諸侯,替周天子行使王道,享有領導諸侯之權。晉國是天下平衡的主導者,西遏秦國,東阻齊國,南擊楚國,中原靠這種力量來平衡。

晉國在一天,後來的霸主秦國就一天出不了關

3樓:蘇幕丨遮

看歷史書籍,大部分都會認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是—三家分晉

那麼為什麼這一事件會給大家認為是分界線呢?

因為本質上:春秋只是兩周時代的微弱延續,而戰國則是全新的時代。

理解了這麼一點,那我們不妨看一下春秋諸霸的特點,春秋的五霸一般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說法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仔細看我們會發現這裡有這麼個特點

除了晉國之外,其他霸主都不與周天子的姬同姓,齊國姓姜、楚國姓羋、秦國姓嬴、宋國姓子,吳國和越國號稱乙個姓姬、乙個姓姒,其實是沒有姓的,基本和楚國一樣被視為蠻國,和周天子根本扯不上關係。

這也意味著,真正和周天子還有點關聯的也就只有晉國了。

而在春秋時期,爭霸的順序是先黃河後長江、具體一點就是先是黃河下游的(齊國),然後是黃河中游的(晉國和宋國)、然後是黃河上游(秦國),長江中游(楚國)最後則是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

其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楚晉兩國在爭霸,齊國和其他國家的稱霸都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

晉楚兩國的爭霸其實也是兩種文化的交鋒

晉國可以說是兩周華夏文化的代表,而楚國則是蠻夷邊緣文化的代表,本來這兩種文化是一直沒用交集溝通的,但是爭霸戰爭則促進了這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

在黃河和長江的交響戰爭之中,華夏文化在不斷改造著蠻夷,但是蠻夷也在不斷改造著華夏。在這個過程之中吳、越、秦、楚等國家紛紛加入其中,這使得整個華夏文明的範圍不斷擴大,這也是文明的一種擴容。

但是在不斷融合的同時,原本作為核心主體的封建邦國—周國,則不斷受著衝擊

原本齊、晉爭霸時,還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以此來討伐不從,但是當楚國這樣的蠻國爭霸時,既不尊王,更不攘夷,楚莊王赤裸裸的詢問九鼎之重,便是一種挑釁需,更是舊制度破裂的表象。

所以當吳國、楚國、越國等開始稱霸時,這也意味著兩周制度和文化風光已經不再了,本來周王室就已經日薄西山了,當他的最後捍衛者—晉國也被三卿瓦解後,最後就宣告著舊日制度徹底給打碎了。

4樓:勝玉

我也不是很懂,我說點小小的個人看法,可能是三家分晉後,唯一可以壓制秦國向東擴張的可能性也消失,相當於敲響了秦國統一的戰鼓。戰國,也是因秦而戰。

5樓:林屋公子

先上結論:三家分晉(前453)奠定了戰國七雄的基礎,並且銜接了兩部編年體著作《左傳》《通鑑》的時間。用此年作為春秋戰國的分界是最合理的。

1、三家分晉其實有前後三件事實:前453年的滅智氏、前403年的立諸侯、前349年的分晉國。雖然立諸侯和分晉國從形式上看起來更有標桿意義,但其實從三家滅智後,晉君就已經徒具虛名了,只占有絳和曲沃兩個城池。

逐鹿天下的戰國七大國實質上已經形成,而盤踞中原的春秋大霸主名存實亡了。金景芳先生於2023年在《中國古代史分期商榷(下)》提出此觀點,並為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等所主張。

2、田氏代齊有前後四個事實:前481年的弒簡公、前391年的廢康公、前386年的立諸侯,加上前379年康公去世,姜齊絕祀。前481年同樣更具有實質意義,因為此年田氏獨柄國政。

但是姜齊作為東方霸主,一來不具有春秋晉國的影響力,二來也只是一家取代另一家。所以相對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標桿性明顯要弱很多。此年還發生一件大事,就是《春秋》絕筆,但主要意義還是在文化史領域。

3、有趣的是,前453年還是兩部編年史銜接點。主要記載春秋歷史的《左傳》最後一年是前468,但是最後一句卻提到三家滅智;以三家立諸侯為起點的《通鑑》偏偏也要插敘三家滅智。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如果把《左傳》看作「絕對春秋時期」,《通鑑》先秦部分看作「絕對戰國時期」,而中間這段變革的過渡期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三家滅智。試問除了這件事,還有哪件事更有資格作為分界線呢?

4、需要說明的是,古史分期本身是個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所以只能說是否合理而不能說對錯。關於春秋時期下限說法很多,比如《春秋大事表》記錄至前481年,《左傳紀事本末》至前473年(勾踐滅吳),《左傳事緯》至前453年。前481和前473,作為春秋終結未嘗沒道理,但如果考慮銜接戰國的話,還是不如前453有說服力。

至於中學教材主張的前475年,採用的《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的劃分,但太史公明顯更注重的是「周元王元年」這個符號。

相關回答: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是什麼?https://www.

6樓:蕭湘

春秋戰國以三家分晉為界,只是說法中的一種,而且未必是最主流的說法。

春秋戰國界限,常見的有這麼幾種。

最常見的,是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以周元王元年(前476年)為起點,前此則為《十二諸侯表》。《六國年表》提到

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

顯然司馬遷是把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同樣視為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只不過前者是個漫長的過程,齊簡公的死在前481年,這一年也是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春秋》絕筆。司馬遷以此後新的周王即位,作為《六國年表》的起點,也就是前476年。這是傳統上最主流的看法。

郭沫若於2023年寫成《奴隸制時代》一文,為這一斷限注入了新的解釋:

奴隸制的下限應該劃在什麼時期才比較妥當呢?我現在經過了慎重的考慮。把它劃在春秋與戰國之際。

依據《史記》,把絕對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西元前四七五年。在這之前的春秋作為奴隸社會的默契,在這之後的戰果作為封建制的初期。

郭沿用了《史記》的斷限,但對於春秋和戰國的時代意涵,提供了迥異於司馬遷的觀察。他和司馬遷的出入是,對於周元王元年是前476還是475之別,但兩者的絕對年代是一回事。這個說法被官方和主流教材所採用,主流的《歷史年表》都沿用郭說,目前辭書後附的年表基本都是如此。

《戰國策》開端以及楊寬的說法。

《戰國策》是劉向彙編而成,「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國策」。起於西元前455年,「知伯索蔡、皋狼於趙,趙弗與,結韓、魏圍晉陽」,是役奠定了三家分晉的格局。

楊寬《戰國史》認為:

所謂六國,原是指秦以外的東方六國而言,把秦排除在外,當是沿用東方人敵視秦的習慣,顯然是不確切的。把戰國作為時代名稱,起於西漢末年劉向彙編的《戰國策》,這是確切的,因為連年進行兼併戰爭正是這個時代的特徵。

但楊寬同樣認為,對於表明戰國時代的兼併特性而言,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都是重要的事件,楊寬是遵循《戰國策》的故轍,並非認為三家分晉有著比田氏代齊更濃厚的歷史意義。

《資治通鑑》的開端。《通鑑》始於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通鑑》第一段就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司馬光發了一大段「臣光曰」的議論,強調名分的重要,批判周王室確認三晉為諸侯的行為。

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胡三省注撮其大意,解釋是:

三家者,世為晉大夫,於周則陪臣也。周室既衰,晉主夏盟,以尊王室,故命之為伯。三卿竊晉之權,暴蔑其君,剖分其國,此王法所必誅也。

威烈王不惟不能誅之,又命之為諸侯,是崇獎奸名犯分之臣也。通鑑始於此,其所以謹名分歟!

從司馬光的觀念出發,三家分晉是歷史的一大轉折。

春秋、戰國是後人對乙個時代的概稱。不像朝代更迭,有明確的分割點。以什麼時間和事件作為兩者的分割點,歸根結底取決於各人對這一時代的認識。

即便選擇了同樣的敘述起點,也可以是基於不同的歷史觀(司馬遷和郭沫若)。自然也就不存在「春秋戰國是從三家分晉分割而不是田氏代齊?」

7樓:公子姓于

因為三家分晉從根本上打破了之前的勢力均衡。由之前的晉,齊,秦,楚四個大國歷史逐步轉變為七個強國歷史。突然冒出來的中原三個強國加速了歷史的程序。

晉國的被瓜分,中原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霸主。主要的七個國家充其量只能稱為列強。同時周王室的承認,暴露出本身的軟弱。

晉國和周王室的血緣十分親近,沒有晉國的遮蔽,沒有周王室的親情,各個國家開始窮兵黷武,慾望膨脹,之前的時代結束了,乙個真正弱肉強食的時代來臨了。

8樓:

我個人認為應該以越國滅吳那年為春秋戰國分界線。

伍子胥堅決主張滅越,而太宰嚭主張保留越國。這個分論應該就是春秋與戰國的衝突,夫差停留在春秋,而勾踐已經是戰國。

9樓:寒鯤

一、援引書名依附史實是春秋戰國的得名方式

春秋和戰國的分期,並不是僅僅因為《春秋》和《戰國策》兩部書的記載年限就定名分期的,兩部書只是兩個名頭罷了。正確的邏輯順序應當是:先有兩個時代的不同史實流變,後有援引書名定名時代,而不是反過來。

春秋戰國兩大時代的區隔,是對史實流變的堅實反映,去糾結春秋時期根據《春秋》記載應該起止於何年月,戰國時期根據《戰國策》記載又應該起止於何年月,是沒有必要的,是捨本逐末的。

二、春秋戰國之區別

那麼得以區別東周一朝兩大時代的史實是什麼?

何謂春秋?諸侯據城設邑,貴族循禮而戰,霸主會盟而和,是尊王攘夷的時代,是分封制、禮樂制、宗法制瓦解的時代,是青銅沒落的時代。

何謂戰國?君主設縣置郡,國家變法而戰,雄主縱橫而和,是逐鹿天下的時代,是郡縣制、律法制、君權制初生的時代,是鐵器興起的時代。

三、春秋時代的國際格局

春秋時代,大體可以鄭莊(僭越禮制)齊桓(尊王攘夷)為先聲階段,以晉(文、襄、景、厲、悼)楚(成、莊、惠)爭霸為樞紐軸心階段,以弭兵之會為尾聲的開始。具體情形可參考三紅君這個回答:春秋時期北方中原地區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為何春秋五霸之中有三個霸主來自於南方?

- 三種不同的紅色的回答。

晉楚雙雄可謂春秋時期能夠持續影響東周國際格局的兩枚「超級大國」(齊秦此時只能算作地區性大國)。然而,楚國雖然曾經是華夏族裔,卻自甘蠻夷,為中原諸華夏所不認同,可參見三紅君、關毛君、沉船君在楚國、吳國、越國是否屬於諸夏? - 民族中的回答。

所以,整個春秋時期,有實力在國際霸權中角逐並挑起尊王攘夷大旗的只有乙個姬姓晉宗,雖然這個晉宗曾經窩裡內訌過(曲沃代翼、獻公嗣君),還逐漸被卿家一步步把持了政權。換句話說,晉國是唯一乙個有實力(吞北狄、用卿家、有沃土)、有名分(屢屢會盟、姬姓近親)、有地利(據山險、臨中原、扼齊秦)的「華夏共同體」成員。

結論:晉存則春秋秩序尚能維持,晉亡則春秋秩序嚴重失衡,晉室地位的存亡事關春秋國際格局的存亡。

四、春秋戰國之分野性事件

1.三家分晉(西元前五世紀:六卿並存》前490趙滅中行與范》前458四家並存分中行與範地》前453三家滅智分地》三家並存》前403三家稱侯)

談及三家分晉,我們需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回溯晉國初期的曲沃代翼(前705-前678)驪姬之亂(前651-前637)的兩大亂政時期。經過這兩個時期的公族紛爭,晉室公族被嚴重削減,使得晉文公而後的晉國稱霸都不得不倚重外姓外氏之卿家。從二軍四卿(文公),到三軍六卿(襄公),再到六軍十二卿(景公),再到四軍八卿(厲公),再到三軍六卿(悼公),軍政大權,盡賦卿家,如若國君強勢明智尚可稱霸,一旦國君暗弱中智則內亂失霸

可以說,晉國公族在春秋初期的消耗,不像其他國家,公族把持政權,即是晉國於春秋持續強大、三晉於戰國策源變法的原因,也是晉國不斷失霸復霸和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

好在文公到悼公之間的一百年,晉國國君尚且強勢,屢有明智之主,尚能以國君之力主導霸主事業。晉平公、昭公(前六世紀中葉)以後,三軍六卿被智、範、中行、韓、趙、魏六卿壟斷,公族徹底敗在了眾卿家手上。西元前五世紀中前期開始,由「六卿兼併-三家滅智-三家稱侯」組成乙個縱貫西元前五世紀(起於前496年范氏中行氏的衰滅、終於前403年三家稱侯)的系列事件。

這一系列事件,為卿家內部縱橫爭權,這一爭權充分體現了由春秋特色向戰國特色的轉移。換句話說,眾卿家的爭鬥就像吳越楚之間的國戰一樣,恰似兩曲戰國前奏,前者既終結了晉室的地位,又帶來了戰國的氣息;後者既終結了楚國足以抗衡晉國的地位,又帶來了戰國的氣息。

2.田氏代齊(前489田氏驅逐高氏、國氏》前386田氏放逐姜姓齊公並獲得周王冊封)

談及田氏代齊,我們需要明白姜姓齊國的地位。姜姓自姜嫄生后稷的傳說起,便是姬姓的姻親,到了文武王時,又成了得天下的功勳,可謂尊榮備至。西周時期,齊國拓殖東方萊夷,屏藩東疆。

春秋時期,齊桓更是尊王攘夷開啟了春秋爭霸的序幕,管仲變法有使得齊國獲得東方強國之實力。總之,春秋齊國是一枚有功勳有實力的周室姻親

然而,姜齊雖強,終究無法像晉國一樣,頂著姬姓宗室的名分去尊王攘夷,姜姓主姬姓的事,本身就不符合嚴格的宗法禮制。再加上,春秋時期東方宋魯仍強,齊國無法像晉國一樣,籠絡鄭曹蔡陳衛等中原弱國,無法在春秋國際舞台順暢地縱橫捭闔,隔著宋魯也無法像晉國一樣直面楚國的爭雄。是故,齊雖東強,無奈中土

晉楚主導的春秋國際,齊國的戲份終究只能是配角。那麼齊國內部發生的大新聞,就只能是齊國與東方的大新聞,卻不能作為周天下的大新聞。

3.吳越爭霸(前510>>>前473)

雖然題幹未提吳越爭霸事件,但作為同時期較早發生的一大擾動格局的事件,不談不足以佐證上述論述,所以還是拿出來提一下吧。

吳越楚三個南方國家的爭鬥,可謂兇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破都滅國之程度。吳滅楚(前506)、吳滅越(前494)、越滅吳(前473),三國相恨相殺,勃興勃衰:

①削弱了楚國整合全部南方力量才足以抗衡齊晉的實力;

②為北方晉齊兩國的國內變動提供了寬鬆的國際環境;

③為戰國時期的大規模國戰提供典型範例。

擾動天下不可謂不深。

晉楚兩國操縱吳越相殺,引起蝴蝶效應,最終反倒弄得晉「裂」變、楚「衰」變,晉楚由二霸淪為七雄。吳越爭霸真可謂弭兵之後、三家之前,影響周天下走勢的大事件。

五、總論

春秋戰國之分野,在晉楚爭霸變為七雄縱橫,而這一轉折過程中,最為接近格局樞紐位置符合過渡特色的只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只是東方之變,非天下之變,且標誌事件零散分布於過渡開始與過渡完成兩端;吳越爭霸,只是南方之變,非天下之變,且標誌事件是齊晉之變的誘因。是故,縱觀春秋戰國之際的三大事件,唯有三家分晉足以擔當分野史實流變的使命。

三家分晉後為什麼南韓最弱?

熱愛生活的貓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而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春秋末期,趙 韓 魏三家分晉,瓜分了晉國,並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此事標誌著晉國的逝去和周天子權威的喪失。而在這趙 韓 魏三家中,趙國一開始分到的領土是最大的,魏國次之,南韓最小,當時的實力對比為趙國 魏國...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爭什麼?為什麼爭?

文丁138 周王室衰微,諸侯乃大,是溫床的大環境,學派興起,百花齊放為主,百家爭鳴遠次之。為什麼爭?為不同觀點 思想而爭。爭什麼?論其不同觀點思想。大家耳熟能詳的有老子孔子論道 公孫龍惠施論白馬非馬 孟子語梁惠王何必曰利 荀子非十二子 兩小兒辯日等。 陳輝 百家爭鳴,爭什麼,為什麼爭?說到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楚國沒有發生類似於三家分晉或者田氏代齊的事情?

艾歐里亞 楚和秦都是公族強大的國家 很早就完成了集權,齊國本身公族就不夠強大,高國二家限制了齊君的權力,再加上田氏收買人心,被篡奪是時間問題 晉國自從曲沃代晉後,晉獻公吸取了教訓,把公族都殺了,異姓卿開始掌權,自然會被取代 franger 很多答案都說楚國因為公族執政所以沒有發生篡位的事情,不知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