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 李典以八百步卒突襲孫權十萬大軍時,張遼 李典這樣的將領也是步戰嗎?

時間 2021-05-29 22:19:05

1樓:抓緊時間

將領肯定是配馬的。不配馬,遇到敵方騎兵,很容易被衝死。

即使張遼、李典帶的隊伍,也不可能是純步卒。應該是大部分是大部分的步卒,還配有少量的騎兵。

「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應該是騎兵,而「餘眾」則是步兵,沒法迅速跟緊騎兵。所以,需要張遼和那幾十個騎兵需要為了救援「餘眾」而再次攻打吳軍。

假如是680個步卒和120個騎兵,曹丕的詔書也不可能說「步卒近七百,騎兵百餘,破賊十萬。」因為這樣說非常破壞語感。曹丕純粹是為了工整,才說是「步卒八百,破賊十萬」。

反正,詔書這種宣傳的東西,不能作為事實的依據。

2樓:

參考曹仁傳,明確有寫曹仁上馬突陣。張遼傳則沒有寫清楚。張遼、李典突襲孫權時,可能沒騎戰馬吧。

而且就算騎了也沒有什麼意義啊,感覺古代打仗戰馬很容易死,戰馬一死將領不就只能步行作戰了麼?

《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

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謂仁曰:"賊眾盛,不可當也。

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去賊百餘步,迫溝,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衝入賊圍,金等乃得解。

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嘆曰:"將軍真天人也!

"三軍服其勇。

《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

"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

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

張遼在逍遙津一戰如何以八百人破十萬人的

建寧太守霍弋 第乙個階段 突襲吳軍 公元215年,曹操大軍在漢中同劉備僵持,東吳孫權趁此機會,親率十萬人馬北征合肥。在當時,曹操大軍皆在西線,留在東線的人馬極少,合肥城中的張遼等人可謂是危急萬分。在之前,曹操曾發密函,若孫權來襲,則令張遼 李典出城迎戰,樂進守城。翻看密函後的張遼,對諸將說道 曹公大...

張郃和張遼誰更強一些?

江州司馬 前期張遼更強,後期張郃更強,三國演義裡就是這麼個節奏,但我覺得總體來看張郃更強一些,張郃打了不少敗仗,有段時間特別慫,所以經驗和抗壓能力應該不錯。夏侯淵一死,張郃的影響力更是起飛了,指揮大兵團作戰,是名副其實的大將。再加上同行襯托的好,街亭白給,諸葛丞相也沒啥辦法,如果說丞相有忌憚的對手,...

張遼為為何在呂布和曹操手下表現不一樣?張遼為何在呂布手下沒表現?

睿畫三國 史官的筆很神奇,即便是寫的全是真的,也能把黑的寫成白的。怎麼操作的,想黑您,您的豐功偉績一筆帶過,著重描寫您的一次敗仗,怎麼狼狽怎麼丟人。都是真的哎。可是在讀者眼裡您是草包沒跑了。真有這事嗎?我不提司馬家族啊,不黑司馬。我說說曹洪吧,他打劉表那一段,本傳裡只寫了他打了倆勝仗,結合別人的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