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在逍遙津一戰如何以八百人破十萬人的

時間 2021-05-10 10:27:21

1樓:建寧太守霍弋

第乙個階段:突襲吳軍

公元215年,曹操大軍在漢中同劉備僵持,東吳孫權趁此機會,親率十萬人馬北征合肥。在當時,曹操大軍皆在西線,留在東線的人馬極少,合肥城中的張遼等人可謂是危急萬分。

在之前,曹操曾發密函,若孫權來襲,則令張遼、李典出城迎戰,樂進守城。翻看密函後的張遼,對諸將說道:「曹公大軍現在外征伐,必定無力救援我們,所以,我們應當主動出擊,先挫吳軍的銳氣,再行守城。

」於是,張遼力排眾議,親自在七千人中選出八百敢死隊,好吃好喝後,準備第二天突襲吳軍。

第二天一早,孫權大軍剛剛站穩腳跟。張遼就已經率領這八百士卒,衝向敵營了。是役,張遼衝鋒在前,還未達到吳軍營寨,就已經斬殺兩員吳將;後又奮然殺入吳軍之中,直逼孫權帥旗而去。

萬分恐懼之下,孫權只得在親兵的護衛下,往高山跑去,躲避張遼。張遼殺至山下,大喊道:「孫權何在?

出來決一死戰!」張遼雖猛,但終究是寡不敵眾,被吳軍圍困了起來。張遼再展神威,從亂軍叢中殺將出去;可剛殺出去,張遼就聽到尚有魏軍困於陣中,於是張遼又重新殺入敵陣,救出餘下部眾,成功突圍。

此戰中,張遼只以八百之眾力挫東吳十萬大軍,大漲士氣,軍中莫不服氣。而孫權這邊,就不大好受了。先是十萬大軍被八百之眾所敗,軍威大挫;其次,吳軍將領陳武死於戰場,徐盛、宋謙皆負傷而歸。

在此之後,吳軍仍然選擇強攻合肥城,卻屢戰難下。不得已,孫權只得下令退軍。

第二個階段:追擊吳軍

可就在東吳軍隊想要全身而退時,張遼又來了。他先是派人切斷橋梁,然後自己又親率軍隊,攻殺吳軍後部。在此戰中,因為吳軍已經退去大部分,一時間難以回頭;故而留在後軍中的孫權,就十分危險了。

若不是凌統、甘寧誓死保護孫權,這位吳國君主幾乎就要被張遼俘虜了。最後,吳軍大敗而歸。

總的來說就是,孫權剛到就被打蒙了,然後攻城,攻不下來,又想走。然後,張遼又不讓你走,直接追殺......吳軍就是敗在士氣上了。

2樓:

【建安二十年 · 合肥秋之陣】

太祖既征孫權還,使張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

-樂進、李典:有歧義,不同標點方式意思不一樣,這到底是啥意思?

-張遼:曹公是讓我們趁孫賊還沒集合,果斷出擊,奪其氣勢,然後堅守。合肥興敗,在此一戰。諸位有什麼讀不懂的?

-李典:作為乙個XX,我支援張將軍,我就明確告訴你。

於是張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張遼:吾乃大漢假節蕩寇將軍張文遠,特來討取孫賊首級!

孫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張遼:孫賊,你下來,我親自來討取你,你感動嗎?

-孫權:不敢動,不敢動。

孫權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

-張遼回馬說道:關東軍雖百萬之眾,卻無一真男兒。

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 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

-張遼:持節征東,後世日本幕府將軍不過如此。

注:以上-前頭的人物話語並非正史記載,為三國志原文基礎上改編而成。

3樓:林一

【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而且自從知道大軍得了疫病之後,孫權就想著退軍了,最後只圍城圍了十餘日就下令撤退

撤退的時候因為大軍都走的差不多了,張遼還想再補一刀,就帶著幾千人衝了出去,結果先是被剩下的千餘人給攔住,後來又被凌統三百人給擋的死死地,最終凌統重傷撿回一條命,好幾次能抓住孫權都沒抓住,不知道有啥吹點。

【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張遼傳)

【時權徹軍,前部已發】(凌統傳)

【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桿權出】(凌統傳)至於最後【八百破十萬】這梗哪來的?

當然不是現代人編出來的

是人家曹丕後來當皇帝了之後為了吹逼自己下了個詔書自己吹出來的,詔書原文就不找了,基本都知道。

我就只貼乙個關於詔書記載數量的說法

【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三國志魏書國淵傳)

4樓:乙個人在天涯

首先魏吳軍制不一樣,吳國內部世家勢力雄厚,軍為將有,三國志吳書中有很多如下記載:某某死後,令其子統帥其曲部。所以東吳大軍出征應該是各個將領帶著自己的番隊出征,就算有10萬人也不可能像後世的軍隊那樣扎堆布陣,感覺可以參考大阪夏之戰德川包圍大阪城的列陣。

大阪之戰真田龍蝦可是帶不到3千人殺到德川本陣,要不是德川溜得快,天知道歷史會怎麼樣。 這樣想想張遼帶800騎兵敢死隊打的孫權不敢出戰也很正常吧。

5樓:菲利普·惠特尼

1 奇襲,打的就是措手不及

2 十萬不代表張遼孫權之間隔著十萬人,當然作為中軍主將,孫權身邊人數肯定是遠多於張遼部隊的。

3 武勇,張遼止啼啊,基本跟老妖怪乙個級別了,再說之前還斬過塌頓呢~

6樓:北部上將潘金蓮

首先,張遼逍遙津八百破十萬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證明這個說法,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張遼是否「破」孫權,第二,孫權是否有十萬人。

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

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

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

從這段張遼傳的記載來看,並沒有很明顯的說明張遼的八百人就把孫權的軍隊衝跑了。而張遼「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

」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怎麼看貌似都是在突圍而已,根本不像某些人所描繪的那種場景。

張遼傳: 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魏略: 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

張遼以八百步卒大破吳軍的說法,主要是以上兩個記載而來。其中曹丕的詔書宣傳效應不可輕信,而《魏略》的可信度實在不堪入目。因此,張遼八百步卒陷陣的說法似乎更為準確。

至於孫權是否有十萬人,那就更值得懷疑了。畢竟赤壁之戰這種戰役也就二三萬人,打個合肥就能出十萬人,值得商榷。

因此,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大致上是以八百步卒強行對孫權剛到達戰場的軍隊展開突襲,趁亂立威。不可否認,雖然張遼並沒有擊退孫權,雖然孫權並沒有十萬人,但是張遼的勇氣與膽略依舊是指的肯定的

7樓:「已登出」

真是萬年專業簡單事情複雜化。

合肥之戰張遼憑什麼打孫權?

一、張遼對戰術安排和對戰機的把握登峰造極。

二、孫權裝逼遭雷劈,不作死就不會死。

張遼頭乙個領悟曹操事前安排,又獲得李典、樂進為公忘私的支援,趁孫權立足未穩之際,率八百精銳突襲打亂孫權陣勢,奪其士氣,為接下來的守城戰贏得先機和信心。

孫權數萬眾被張遼突襲後,士氣低落,軍中又多疫病,自然久攻不下合肥。

不能久戰,孫權撤軍。本來這就是很正常的一次攻堅不克,但是關鍵時刻孫權任俠氣上來,非得讓主力先走,自己同諸將率兵千人斷後。

斷後也沒啥,問題是孫權直接抽風,不是分遣人手防備城中突襲,而是招呼諸將一起進大帳吃飯。

張遼登高一望,即下決斷,空全城兵馬大舉來犯,張遼六七千人馬把孫權大帳圍了幾層時,孫權和諸將都還忙著喝粥吃大餅。

然後就是喜聞樂見的兵敗如山倒,殘存亦末路了。

張遼之果決、孫權之裝逼。無敵的。

一戰二戰不參戰的國家在幹什麼

富大師不相信眼淚 一戰裡,不參戰的國家有很多,但是距離戰爭最近的卻是荷蘭。施里芬奇謀的關鍵是拿下低地,快速拿下法國首都巴黎。為此,最大的障礙就是比利時。本以為不過是去郊外的散步,但比利時人也決不是懦夫,他們以小國之軀擋住龐然巨物般的德意志。德意志的勇士被他們的勇氣折服。作為獎賞,德中國人狠狠的糟蹋了...

一戰的德國猶太士兵,在二戰會被抓嗎?

德二壬 別說一般猶太軍人了,卡爾 馮 希爾施 Karl von Hirsch 爵士是德國貴族,於一戰參加德軍,榮獲鐵十字勳章,就因為有猶太血統就被辣脆給砍了,講道理,你在辣脆德國作為猶太人會不會被抓,能活的咋樣,取決於你有什麼靠山,過去的榮耀沒太大用 艾哈德公尺爾契空軍元帥的老爹是猶太人,跟戈林關係...

為什麼義大利在一戰中表現還行,二戰卻不堪一擊呢?

小黃人 應該說義大利在一戰和二戰中的表現一致,少數部隊能打硬仗,大多數麵條,國家站隊和換陣營能力優秀。兩次德意同盟,兩次世界大戰策源地之一,兩次世界大戰戰勝國。這種操作能力不得不服。 奈何少白月 然而一戰意呆利表現不怎麼樣,二戰意呆表現也沒那麼差。一戰時期,意呆利之所以入盟,是因為和法國的衝突,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