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與匈人有何不同?匈人的侵略過程是如何的?

時間 2021-05-12 21:38:19

1樓:

幾個點:

匈奴是部落聯合體,而非單一種族。

匈奴語言有葉尼塞語藉詞。

匈奴父系是Q,常見於北亞和美洲原住民,距離匈奴最近的是葉尼塞民族。

北匈奴西遷的路線上都是高加索人種,幾乎沒有蒙古利亞人種。

入侵歐洲的匈人又是明顯的蒙古利亞人種,但是文化,經濟和科技水平又比匈奴明顯的倒退。

羅馬人記載的匈人的生活習性,和北亞原住民如因紐特人,楚科奇人,愒人類似,與中國史料中的匈奴大相徑庭。

以葉尼塞人為代表的極北少數民族生活習慣以漁獵為主,200年的時間絕對不可能實現大規模游牧化,而且有極強的戰鬥力。

葉尼塞人最早生活在中亞南部,在溫暖期由南向北,沿葉尼塞河遷徙。

以上結合起來,有可能是北匈奴西遷,過西伯利亞時遇見了操葉尼塞語的原住民,匈奴中存在說葉尼塞語系的別部,在語言近似的情況下逐漸融合,保留了先進的戰鬥能力和游牧習性,文化和科技水平由於人工和材料的限制出現退化,生活習慣逐漸向葉尼塞人靠攏。

隨著兩漢時期的地球溫暖期結束,西伯利亞開始變冷,向北遷徙已經不再可能,這支融合部落開始向南尋找機會,滅亡阿蘭,與塞種人、日耳曼人等其他民族進一步融合,形成匈人,並向西向南挺進。

2樓:「已登出」

基本上現在主流歷史學界已經否認匈人等於匈奴了,匈人是乙個非常雜的部落集合體,我傾向於認為他們的主要構成是東伊朗人,也就是斯基泰人後裔。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北匈奴西遷以後很長時間,中亞的民族構成並沒有太大改變。北匈奴西遷是公元73年到公元91年的事情,而西遷之後很多年寫成的《晉書》,依然記載著中亞那幾個東伊朗游牧民族,什麼康居、大月氏、大宛之類的,《魏書》記載了烏孫國的種種事件,這時候離《漢書》《後漢書》記載烏孫已經過去幾百年了,說明烏孫還在,康居還在,大月氏大宛都在,那麼匈奴西遷到底有多少影響?甚至我認為,匈奴的所謂西遷,只不過是汗庭直轄部落這一小撮人的遷徙,大部分部落依然留居原地,後來融入了鮮卑和柔然,這一小撮人能不能平安到達中亞還是回事兒呢~

再說匈人,除了對匈人的外貌描寫外,幾乎匈人與匈奴就沒有任何關聯了。但是匈人的這種外貌並不普遍,也不是東亞人獨有,西伯利亞很多原著居民都有類似東亞人的面部特徵。而且匈人西遷過程中還導致很多阿蘭部落一併西遷,但阿蘭人並沒有因此消失,後來蒙古人入侵的時候阿蘭作為乙個大的部落聯盟依然強盛,這時候匈人部落早就沒影了。

所以,匈人部落是乙個西遷過程中逐漸壯大滾雪球的部落聯盟,並沒有形成國家,征服的部落越多人就越多,力量就越強大,而一次失敗可能就導致部落分崩離析,因為毫無凝聚力。匈人部落打到羅馬帝國的時候,內部已經包括大量阿蘭人和哥特人了,甚至羅馬人使臣用哥特語和匈人首領通話,或者通過匈人部落裡的哥特人通話,說明哥特人已經在匈人內部佔據了很高的地位,也就說明遷入羅馬帝國的哥特人只是一部分,甚至可能是一小部分。匈人首領的名字,不管是布雷達還是阿提拉,都是日耳曼語詞,是否也意味著這時候哥特語已經有了代替匈人本來語言成為匈人部落通用語的趨勢呢?

哥特人被擊敗,可能只是乙個偶然事件,並且並沒有導致黑海哥特人的消亡,大量哥特遊牧民加入匈人陣營依然大放異彩,這和中亞草原地區的很多歷史都一樣,城頭變幻大王旗,但人還是那些人。

匈人侵略可能是由於氣候突變,也可能是因為人口壓力,總之他們的崛起並不是什麼有預謀的行動,而是一種無意識的向外擴張,這種擴張在草原地區居民中並不鮮見,掠奪和抄掠本身就是草原遊牧民的一種生後方式,可能一次大的抄掠導致有很多戰利品,同時造就了具有極強個人魅力的領袖,就能聚起乙個大的部落聯盟。

3樓:

匈人與匈奴人是很大不同的,從文化和習俗上都有區別。什麼漢朝趕跑匈奴,匈奴阿提拉又攻滅羅馬的鬼話,很多地方都站不住腳的。

首先阿提拉打羅馬,是漢朝打匈奴近500年後的事了,就算祖宗是匈奴,這時已進化成習俗文化完全不同的民族。笑話阿提拉打羅馬,相久不隔的同時期中國也有五胡亂華,被蠻族搞得很狼狽。

其次根據古羅馬史料,在北匈奴西遷之前,黑海地區就有匈人存在了。早在阿提拉之前,匈人就已經很NB了,屠了阿蘭人,嚇得日爾曼分支的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跑到羅馬尋求庇護,導致歐洲歷史上的民族大遷徙,然後這些蠻族又在內部生事,把羅馬搞崩潰了。

根據現在考古和史學材料,匈人匈奴人可能來自乙個鬆散的部落聯盟下的分支,互不統屬,各自進化,文化習俗和組織形態都有區別,這與後來成吉思汗的統一蒙古是不同的。

兩者文化上有個很明顯的區別,匈奴人發明了單腳馬鐙,幾百年後的匈人卻沒有。馬鐙是很容易普及的,即使北匈奴被驅逐後發生退化,作為游牧民族,再怎麼退化不會連這點也忘記了。

4樓:

在歐亞草原,如果是主體民族,匈奴突厥蒙古都是大量混血。蒙古有藍眼蒙古黑眼蒙古,突厥也是這樣。草原上部落流動性太大了。並且不能與同種姓通婚,離得越遠越好。

余太山認為歐洲匈奴的混有大量的鮮卑人。歐洲史家所描述的匈人或者匈奴人是非常典型的蒙古種人,雖然歐洲史家太浮誇了。

覺得余太山的說法比較合理,但並不可靠,這只是推測,也只有用推測了。相對以前進入歐洲的游牧民族來說,匈奴人是非常特別的,就是其大黃種人的特徵,所以造成歐洲人恐懼,這種特徵是確定的。鮮卑是驅逐匈奴人的決定性力量,鮮卑也跟隨匈奴向西遷移。

現在問題是,怎樣確定是匈奴人還是鮮卑人?

匈奴進入中伏爾加是比較確定的。無論是從種族與風俗。進入歐洲的匈奴人正是從伏爾加開始的。

大致來說,考古也是一筆糊塗帳。蘇聯人聲稱的每乙個匈奴人的頭骨都有疑問。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進入歐洲的是蒙古種人,大黃種人,並且混血比較少。

那他們必須短時間內越過中亞與南烏拉爾地區,進入伏爾加,通過南俄羅斯進入歐洲。在三世紀到五世紀,中亞與烏拉爾地區全是突厥人,要想不混血很難。所以他們應當是本部匈奴人或者鮮卑人。

可以比較中亞的匈奴人,中亞的匈奴人是白匈奴人,這有大量混血,現在留下的白匈奴的石像有些嚇人,不像是匈奴人。至於印度匈奴人,他們是從白匈奴人中分出的一支。匈奴人進入中亞與東伊朗,這也是確定的。

看得出大致的過程與路線。歐洲太遠了。

5樓:藍人

不請自來,強行裝逼,你能咋地!?

胡塵一入哥特西,羅馬萬金拜單于

誰知全歐黃太歲,卻是漢關夜遁騎。

你以為這是哪個軍事論壇的憤青寫的,其實是顧城於2023年寫的《讀史》。

6樓:李世民

其實題主,後來歐洲還冒出乙個游牧民族來,叫阿瓦爾人。其西遷路上混入大量印歐人種厭嗒人有比較明確記載(也是曾經說自己是Hun 的民族)雖然這個阿瓦爾人是不是柔然還有爭議,不過其西遷路線上整個民族的改變可以參考下。

7樓:李一

其實草原游牧民族傳承不像中原王朝那樣嚴格,匈人可能間或夾雜了少量匈奴血統(北匈奴的破落戶,落難王子一類),主體還是今天中亞乃至伏爾加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應該叫斯基泰人,或者塞種人),當然,上層主要有較多的黃種人血統,一般的已經接近白種人了~

8樓:江越偉

第一的答案挺好,我來補充一些考古線索,其實從考古證據來看是比較支援匈人就是匈奴的說法的。

1:關於匈奴人種問題,大量匈奴墓葬DNA檢測報告都表明匈奴人種主要是蒙古人種,同時含有少量的歐羅巴人種DNA。比如:

2023年,對蒙古國Egyin Gol墓地匈奴時期(距今2023年)的62具遺骸進行了常染色體、Y染色體STR和mtRNA分析。常染色體和Y染色體STR主要用於個體之間的親緣關係鑑定,而mtRNA則用於推測群體的母系起源。研究一共獲得46個古代匈奴資料,結果表明89%的匈奴序列屬於亞洲單倍型類群,都是典型的蒙古人種序列,其中頻率最高的不僅在現代東北亞地區最為普遍,而且在古代北方地區也廣泛分布,例如在寧夏彭陽縣古城鎮春秋戰國時期的兩處墓地、內蒙古商都東大井墓地東漢時期的拓跋鮮卑遺存中都發現了高頻率的。

尚有的11%序列屬於歐洲單倍型類群,是典型的歐羅巴人種序列。

2:在新疆地區發現很多從春秋時代到漢代的匈奴銅鍑 ,而同樣鑄造方法和設計式樣的銅鍑分布一直延續到南俄草原到歐洲一線 , 並且從東到西,可以分為A-E5種有明顯演變關係和時間先後順序的型別,這些銅鍑的發現又為探索匈奴西遷的後半段路線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3:具有明顯匈奴人風俗特徵的墓葬,分布最西的為哈薩克七河流域謝公尺列契地區別里克塔什

Ⅰ號墓地,是公元1-2世紀,已經位於鹹海以北,因此公元2世紀遷移到黑海北岸也並非不可能。

9樓:牛顥鈞

最近一直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所以不請自來,怒答之。

其實關於漢代史書所記載的匈奴人是否為羅馬及拜占庭人所描述的匈人或者二者是否存在一定的關係的問題,史學界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論,認為二者是同族的史學家不在少數,持反對立場的也不少。

最早提出二者具有同族關係的人是法國漢學家Joseph de Guignes於2023年在其史學著作《匈奴通史》中提出歐洲的匈人很可能是由中國北方草原西遷而來的北匈奴所演變的。這一點在商務印書館漢譯學術名著《哥特史》的譯者序所明確指出:

根據他(德·圭尼斯)的考證,公元1世紀末,北匈奴在漢軍和鮮卑、烏丸的聯合打擊下,「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烏孫之地」,「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建立悅般國,「悅般國在烏孫西北……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然後併吞阿蘭國,隨即開始向歐洲進軍。20世紀初,德·圭尼斯的這個說法又得到了德國學者弗里德里希·夏德和前蘇聯學者伯恩斯坦等人的支援,他們依據《後漢書·西域傳》、《魏略·西戎傳》和《魏書·西域傳》中關於粟特國的記載:「粟特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奄蔡國,一名阿蘭」,「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

居於大沼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裡。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擄。

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做出這樣的分析:粟特即阿蘭,後來被匈奴(悅般)吞併,時間是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在位初年之前的「三世」。按《魏書·高宗本紀》「興安……三年春正月……粟特國各遣使朝貢」,應當指的就是這次「粟特王遣使請贖之」的外交事件。

興安三年是公元454年,按照西方史料的記載,匈人併吞阿蘭人是在公元370—375年之間,兩者相差80年左右,基本吻合「三世」的記載。另外,在敦煌發現的古粟特文信函中提到:公元312年前後,中國首都洛陽被乙個叫Hwn(Hun)的異民族所攻占,這顯然指的是匈奴皇帝劉聰消滅西晉的戰爭,所以Hun肯定就是匈奴。

在此之後,德·圭尼斯等人的研究結論就一度成了國際歷史學界的共識。

這種說法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從法國史學巨擘勒內·格魯賽所著的《草原帝國》中可窺見一斑,,以顯示其二者的關聯性和時間、地域以及邏輯上的一致性。

然而這種說法隨著考古活動和文獻資料的不斷考證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質疑,尤其是在二戰以後,德國、美國以及英國學者對近年來考古和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以及羅馬、波斯等各國史料的記載做出了深入的考證和總結,這顯然比單純從中國古書上找只言片語來得更有說服了。這些學家對匈人和匈奴人的異同比較大體分為以下幾點:

1,被征服的粟特人並非阿蘭人,征服者也只不過是一些自稱為匈奴的異族;

2,匈奴人和匈人的體貌特徵尚不吻合,羅馬歷史學家威格爾這樣描述他們所見匈人:「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鬍鬚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鬚,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乙隻耳環。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

」而中國史料所描述的匈奴人則是高鼻深目的具有高加索特徵的北亞人,並且在《晉書》中對歷屆匈奴皇帝都有著重描寫其身材高大,大多在190cm以上;

3,羅馬史料所描述的匈人,最早見於公元二世紀古羅馬地理學家Claudius Ptolemaeus的《地理》一書中,拉丁文寫作Hunni,寫到了這是一群居住在黑海北岸的以游牧為生的蠻族。由此可見,在大約公元二世紀左右就已經有匈人在東歐地帶活動了,而北匈奴西遷的過程要比這個時間點來得晚,所以在時間順序上這種說法不是很可靠;

4,匈奴人和匈人在宗教祭祀、文化形態、經濟秩序以及社會狀況的發展也不盡相同。比如說匈奴人崇尚原始薩滿教,每逢過節便在龍城舉行大規模祭祀,「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史記·匈奴列傳》),其所持的宗教祭祀物品和器具也是獨有的匈奴—斯基泰文化的產物,而在歐洲的考古以及文獻參考中卻沒有發現類似的大規模祭天活動,匈人最多也就是利用動物的骨甲或內臟來進行吉凶占卜。而且匈人幾乎沒有殉葬傳統,這與匈奴的殉葬活動完全相反。

還有關於馬鐙、盾牌等作戰器物的使用方面也不一樣。另外,匈奴有著一套嚴密而森嚴的等級制度,「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溫禺鞮王,次左右漸將王,是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當為單于者也。

異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屍逐骨都侯,其餘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力優劣、部眾多少為高下次第焉。單于姓虛連題。異姓有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常與單于婚姻。

呼衍氏為左,蘭氏、須卜氏為右,主斷獄聽訟,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焉。」(《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到了歐洲,則只是一些鬆散的部落聯盟,部落間各自為戰,毫無分封和從屬關係可言,就是到了阿提拉時代,各部落首領也擁有相當的軍權,這跟匈奴人的社會等級狀況也完全不同。

所以,關於匈奴人和匈人的爭論現在也沒有乙個統一而合理的結論,但是有一點是事實:二者就算有血緣上的先後承屬關係,這種血脈也隨著漫長的西遷過程在不斷與外族融合中被沖淡了,最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成為世界民族大遷徙史話中的驚鴻一瞥。

同是以花喻人,紅樓夢與源氏物語有何不同?

戈多戈少 曹公以花喻人是在人物性格飽滿情況下的潤色,以花讚人。紫式部以花喻人是真正的喻人,寫完整的乙個人,是女子身份極其低微的體現。 路裳冰 一直覺得這兩本書差不多,看的源氏物語譯本是林文月版的,時間有點久遠了。區別就是,乙個是正兒八經的寫宮鬥種馬收後宮,乙個是寫宗法觀念干預下的貴公子落魄記,順便也...

影評人評電影,和一般人有何不同?

再怎麼專業都帶著自己強烈的主觀色彩。比如我覺得妖貓傳有7分,但是影評人大部分是爛片兩字帶過,而是都在評價陳凱歌和霸王別姬,卻不評價電影,不講邏輯的流氓思維讓人驚訝,所以這世界上沒有影評人這種說法,只有寫影評表達自己的人。 漢四百之張子房 差別很大,最簡單的就是知識量的儲備。電影裡有一種東西叫做鏡頭語...

兒童觀察世界的方式和成年人有何不同?

陽光總在風雨後 想打造樂觀孩子的心裡,只要大人提示的不讓怎麼孩子決去幹什麼,這是大人給孩子出生牛犢不怕虎天生意識,這是和成年人的區別對問題對錯貼標籤帶來的固執。 初允 和大人已經形成相當的世界觀且對很多東西已經建立了認識不同,小孩並不清楚這個世界是怎樣的,也有很多不了解的事物。那麼小孩觀察世界更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