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貞觀永樂多有用兵,耗費錢糧很多,卻還能形成盛世?

時間 2021-05-11 21:27:11

1樓:女神在哪裡呀

因為古代的盛世標準在今天很低你完全不能夠用現代社會的思維去想象古代的盛世

放今天,每天給你兩頓大公尺飯讓你不餓死,別的啥沒有,然後我告訴你這就是盛世,你肯定要罵我是sb 但在古代,大部分人能不餓死就是盛世了更別提還有戰爭,災荒什麼的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家喻戶曉的開元盛世,也年年有老百姓餓死,這放現在你能想象這也叫盛世?

古代的老百姓但凡走運,碰上那麼幾十年,每天能有飯吃,少打點仗,那就是盛得不能再盛的盛世了

所以你我走運啊,我們現在才是文明誕生數千來真正前所未有的盛世,科技帶來的盛世

2樓:無心

貞觀時期用兵的大環境是周邊少數民族都或多或少出現動盪,唐廷應對策略得當,命將得人,因此用兵能收到奇效(例如李靖大破東突厥)。另外貞觀時期對外用兵善於運(利)用番兵番將,雖然用兵頻繁,但並未過多動員府兵參戰,對社會生產恢復的影響不大。

3樓:星星變奏曲

李世民和朱棣有乙個共同點就是都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皇位,正因為如此他們倆都勤於政事、勵精圖治、文治武功,恐怕別人背後說他們不適合當皇帝,他們要做出政績以向世人宣告讓他們做皇帝沒有錯。

4樓:張金田

封建王朝初期納稅的田畝多,政治比較清廉,稅負都能收上來所以錢糧多。而後期國家不是沒錢糧,而是各種特權階級多了,免稅的多,政治腐敗,錢糧要麼收不上來,要麼收上來的用不到實處。

5樓:商陽君

感覺答主模擬的不太對哈。

李世民應該來說算是唐一代,對標的是朱元璋。恢復生產力,完善上層建築,解決帝國隱患是衡量他們的標準,比較冷門的洪武之治了解一下?

到了永樂,對標高宗玄宗。類似也許可以得到這樣的等式?遷北京≈遷洛陽,伐蒙古≈伐突厥,收安南≈設安東,修京杭大運河≈修隋唐大運河?

鞏固大一統局面,維護統治秩序是他們的歷史任務,所以有永樂盛世,開元盛世的說法。

故史家不是機械人,治世也好盛世也好,都在不同歷史程序中有不同的衡量標準。以窮兵黷武來論英雄,也許有些疏於變通。

6樓:

按照儒家史學官那一套即便是封建時代也極為腐朽的邏輯,皇帝花錢搞任何事都是要逼造反的。皇帝開疆擴土是勞民傷財,皇帝興修水利是勞民傷財,皇帝派船出海是勞民傷財。反正什麼都是勞民傷財。

最好的皇帝當屬那種十幾年不上朝或者過幾天就暴斃的。最好什麼也別幹,就天天把政務交給儒家帶師,讓帶師們各種土地兼併,還不能收帶師們稅。

最好軍隊也別搞了,都交給帶師。帶師回家自己搞團練私兵,抵禦外敵從不出力,鎮壓老百姓倒是有一套。

最後朝廷窮的叮噹響,一分錢也莫得了,各位帶師在自己的豪華碉樓裡研究理學。這才是他們理想中的盛世。

不過一般這種時代都是亂世。你可能會問,那他們這麼舒服了難道不應該記載成盛世嗎?他們其實也想,但是誰能想到,就按照這樣天天這麼搞下去:

開封淪陷了。

蒙軍南下了。

韃清入主了。

八國聯軍打到大沽口了。

後人再寫歷史一看,這都什麼玩意兒!

7樓:終南老朽

emmm

別的不說,其實成祖徭役的強度和耗費錢糧的相對數目相比秦皇漢武要好很多,秦皇漢武基本上是玩命擰毛巾一般的壓榨國家資源來實現自己的功業,隋煬帝也是。

8樓:金小光

貞觀那哪叫什麼盛世。歷史書上從來說的都是「貞觀之治」,從來沒說過「貞觀盛世」。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從上面的介紹看,貞觀之治主要是政治清明、社會安定、軍事強大、文教復興,在經濟上並不繁榮(上面說的是「經濟復甦」、「休養生息」,為開元盛世打基礎)。事實上貞觀時期大唐還是很寒酸的,唐太宗也表現的非常節儉。個人感覺貞觀之治有點像中國的「前三十年」。

永樂時期和貞觀時期差別還是很大的。貞觀初年,天下才統一了幾年時間而已,社會剛剛安定下來,經濟還完全沒有恢復。而永樂時期,天下已經統一了30年時間,社會已經很安定了,經濟也早已恢復、發展。

30年和幾年時間,差別還是非常大的。所以永樂皇帝能夠幹更多耗費錢財的事情。

9樓:無何鄉居士

兩個字:快、搶。

快:孫子兵法: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戰爭就要速戰速決,時間久了,既傷士氣又勞民傷財,以貞觀出兵遼東為例,春季出兵,半年沒打下來,秋季果斷退兵。之後未再開展大規模的征討。相反隋煬帝三征遼東,歷時三年,耗資巨大,死傷慘重,勞民傷財。

搶: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豐臣秀吉為什麼執意對大明用兵?

征服大明純屬口嗨,征伐北韓還是比較現實的。豐臣秀吉的心理預期目標是滅掉北韓,或者至少打下半個北韓,逼北韓的宗主國明朝承認既成事實,然後明朝同意對日本進行封貢,在這種情況下豐臣秀吉可以勉為其難地向萬曆皇帝磕頭。這也是豐臣秀吉在中日兩方和談時的要求 然而現實是在小西行長和沈惟敬兩大忽悠的操作下中日兩方是...

很難理解,明朝的洪武 永樂之後多數皇帝,為什麼不能直接處死不按自己意志辦事的大臣?

這個只有在清朝,還有少數短期政權裡面才能看到。古代大部分的情況是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這個到宋朝是頂峰。所以皇帝的權利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或者影視劇裡面描繪的那麼大。清朝是個特例。 觀星老道 題主耿直BOY。極少有大臣會當面抗旨不尊,一般都是編一堆合乎邏輯的理由臣不敢奉詔啦 請皇上三思啦 反正絕大多數...

為什麼有的魚刺多,有的魚刺少?

一樓的說法總體是可以的,但有很多不足,例如低等高等,進化,骨刺等可以看我的回答,魚身上那麼多細刺,游泳的時候會疼嗎?陳選熊的回答 肌肉的刺也不是起防被吃的作用,魚吃魚都是吞食,能吞下就可以消化乾淨。有的魚為了防止被吃,演化出了硬棘,例如黃顙魚的胸鰭背鰭,鱖魚的背鰭,還有獅子魚渾身是刺。這些魚刺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