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雙股劍如何在騎馬時使用?

時間 2021-05-05 13:27:51

1樓:塞拉斯提亞

首先要先知道一點,馬鞍比馬鐙早出現。

騎無鞍馬叫做驏騎,最大的難度是馬背上光溜溜,光滑的馬毛讓人很難保持縱向橫向平衡。所以騎馬作戰非常危險,稍微不留神就會掉下來。

但是早於馬鐙高橋馬鞍出現讓騎手可以保持縱向平衡,並且雙腳夾緊馬鞍後可以很大限度的保證橫向平衡,只要你雙腳用力夾緊馬鞍你幾乎不可能輕易墜馬。我曾今騎馬走山路,馬比較激動一路飛奔下山,幾次跳躍障礙物,因為跑的太突然導致雙腳被顛出馬鐙環然後全程夾緊馬鞍雙手控韁任由馬左晃右跳也沒掉下來。但是因為沒有馬鐙的支撐人幾乎是硬貼在馬鞍上,屁股被墩的很難受。

如果踩在馬鐙上相當於用你的腿支撐然後根據馬的步伐讓你的屁股上下起伏類似於汽車的減震,並且不用把注意力放在雙腿用力夾緊馬鞍上,並且長時間讓雙腿夾著馬鞍確實是很容易讓人疲勞。

所以在高橋馬鞍出現後,騎馬雙手作戰騎射都不是難事。馬鐙的出現最大的好處就是,讓騎手更專心用手作戰,並降低了訓練難度,提高長時間騎行的舒適度。

2樓:奧特瓜

劉備雙手過膝,本來就比別人長五六十厘公尺,雌雄一對劍如果長一點長度絕對不下於雙手兵器……

還有就是雙手長兵器並不是拿著尾巴掄葫蘆,也是拿著中間附近……乙個是為了平衡,另乙個也是為了抓的穩,動不動百八十斤加上動能很重的。抓中間就算你兵器兩公尺五也就一公尺多點,手還伸不直

3樓:情懷

很多人都知道青龍偃月刀雙股劍基本不具備實戰需求但是畢竟是乙個武將的象徵電視劇集還是為了滿足大家的胃口,

玩了騎砍鐵騎遊戲裡可以看出騎馬用長柄刀很尷尬,不能刺出,只能側身豎著砍 ,仔細看模型看著順眼的動作都砍到自己的馬了, 拿著兩把劍說實話很滑稽,先不說會不會掉下來,單看長度沒什麼卵用,別人乙個長槍刺到你的馬身上了,你只能急得跳起來摔死。

4樓:長昊

演義就應該當成是演義來看待

首先三國時期究竟有沒有達到騎兵列裝馬鐙這個問題,個人的看法是,很可能沒有,因為沒有實物佐證也不存在文獻記載。而以漢劍的形制,基本上不具備馬上作戰的可能性,在馬上使用環首刀效果也要大大優於漢劍

再者就三國時代的戰爭使用的兵器問題,演義中的兵器大都是唐宋時期的各種兵器,三國時期的實戰兵器短兵器以刀為主,長兵器以槍、矛之類戳刺兵器為主,所以兵器的問題也很明顯

事實上無論東方西方,騎兵的作戰方式在很長的時間裡並不是大家直觀想象成的衝鋒利器,尤其在中國早期,騎兵大量擔任的是斥候偵查、切斷補給、側翼襲擾、追擊潰敵等作戰任務,戰國時期的騎兵也是大連裝備弓弩來達到騎兵作戰的可能。西方也長期存在騎兵騎乘行軍而遭遇時下馬步戰的情況。

所以無論題主所言的雙股劍還是馬上作戰的實際情況都是只可能出現在演義中的

5樓:「已登出」

@虎襲來 想回覆這位不敢對質就把我拉黑的答主,沒有馬蹬時使用槍矛類是可以一手抓韁繩的,但一般不能夾槍衝鋒。

另外我想請問,沒有馬蹬的時候,您揮舞雙股劍大展英姿,莫不是嘴叼著韁繩腿夾著馬?

6樓:司馬懿

雙手劍就是雙手各拿一把劍,兩把對稱的短兵器,平衡能力怎麼說也比雙手持青龍刀、丈八矛和頭重腳輕的方天畫戟更好,怎麼就不能用呢?你看扭三裡面的劉備不用的挺好麼(大霧)

話說以前我看古裝劇的時候,總是遺憾沒有很好的馬戰。老三國的馬戰就很一般,到新三國稍微好了一點,雖然依然碎鏡頭太多,剪下痕跡明顯,但是至少是真的打起來了。後來也想開了,因為我們想象中的那種馬戰,歷史上不存在,現實中基本上無法拍攝——如果是人的話可以通過擺造型,吊威亞的方式來作出各種炫酷的特效,但是一旦有了馬這個牲畜,那麼拍攝的難度就大大增加了,讓演員們騎馬就是個問題,並且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像和人一樣的和馬溝通。

至於真實的劉備是不是用雙股劍,關羽的老鄉@寒鯤 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古代士人佩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手持雙劍這麼中二的配置,基本上歷史上的劉備不太可能真的這麼做。但是如果說如果劉備硬要一手一把劍的衝鋒陷陣,在三國時代有沒有這種可能呢?其實還是有的。

要雙手釋鞍做出高難度的華麗動作,重要的是在馬上不能摔下來,要有著力點,這個點就是馬鐙。

這麼說當然也有道理,但是問題在於,我們出土的文物只是當年人們所使用的物品極小的乙個子集,『出土了』能夠說明存在,但是『沒有出土』不能說明不存在。並且馬鐙這個東西,不像冶金術那樣有技術含量——尤其是木頭和藤條的馬鐙,就像在茶壺蓋上面開乙個小孔可以防止溢水一樣,是抖乙個機靈說不定就想到了的事情。而木頭和藤條的馬鐙基本上是保留不到今天的。

那麼馬鐙的時代到底可以錨定在什麼時候呢?目前學術界主流的觀點就是,三國之前基本上可以確認是沒有馬鐙的。 看考古發掘的情況。

在三國之前的畫像和明器等隨葬品中,迄今沒有發現馬鐙的影象、造型和實物。比如說秦始皇兵馬俑包括大量的陶馬,這些陶馬身上有各種各樣的馬具,就是沒有馬鐙,如果真的有藤條做的器具,那麼陶馬上應該看得到。而近些年來,在四川的成都、樂山等地陸續出土了許多兩漢時期的陶馬。

這些陶馬造型生動逼真,也有一些裝備有乘具,可以清楚地看到馬背上有鞍韉,卻同樣不見馬鐙。

沒有馬鐙意味著無法雙手使用重兵器,這一點無論是馬其頓的精銳夥伴騎兵,還是漢代的騎兵,都有乙個抓馬鞍的動作:

夥伴騎兵

漢代騎馬俑

而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馬鐙,是在吳國,也就是魏文帝黃初三年之後的事情。而馬鐙的實物,則已經是東晉末年的事情了。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鐙」要麼是器皿,要麼是燈盞,還沒有馬鐙這個意思,這也側面說明了當時沒有馬鐙。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三國之前基本上確認是沒有馬鐙的,晉朝之後基本上確認是有的,而三國就在這個交匯點上,所以依然待定。我認為比較公允的說法,來自 《論漢代中國的馬鞍和馬鐙問題》一文。作者認為在馬鐙產生之前,作為馬鐙的初期形態,應該存在過一些和馬鐙功能類似的物件,比如說用藤草、樹皮、布條、革帶等做成的懸在馬腹兩側的繩套。

作為證據,在雲南石寨山曾出土乙個西漢王莽時期的貯貝器,其頂部有乙個騎無鞍馬者的鎏金塑像,其雙腳拇指套在鞍前垂下的繩圈中,可以看作是馬鐙的雛形;在西方歷史記載中公元4世紀入侵歐洲的匈人,他們在馬上也有繃帶、皮帶來幫助固定。這種軟馬鐙表面上看方便,但是一旦騎馬者從馬上摔下,往往無法迅速脫離馬鐙,而被馬拖著往前走,造成進一步的傷害。所以當金屬馬鐙出現之後,這些粗糙的替代品就漸漸的消失了。

所以在三國時代如果劉備真的想不開,非要用雌雄一對劍的話,他估計也只能用布簡單的纏一下自己的腿,然後一手一把劍的衝鋒陷陣並祈禱自己不要不小心掉下來了。

7樓:程昱

三國無雙7,劉備割草機,怎麼用?你開玩笑!!他可以揮舞雙股劍閃電霹靂的男人。不用下馬,揮揮揮……

一百公尺內小兵就被劍氣秒死了。

至於劉備到底是不是用雙股劍就很難說了。

畢竟一把劍都不太實用,兩股間就更像劍三七秀那個門派裡……感覺他不用動手,五虎上將就上去用板凳把人掄死了……講真。大哥需要動手就說明小弟做得還不到位。

回去反省一下。

8樓:趙天霽

少年你想多了。晉代才發明馬鐙,什麼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雙股劍,丈八蛇矛,都是瞎編的。那時候騎兵在馬上坐住不掉下來就已經不容易了,哪敢舞大刀啊?

近戰騎兵基本只能用長槍,而且基本只能刺。

9樓:

樓上各位說的已經很完整了,我再補充兩句。

打呂布時候我在場,劉玄德當時確實是拿耳朵牽的韁繩。而更重要關鍵點的是因為他沒怎麼出力,所以說牽不牽韁繩是無關緊要的。當時張飛和關羽倆人的長兵器已經吸引了呂布的大部分仇恨,並負責主要的輸出。

而劉玄德在幹嘛?原文裡面寫到「三人戰得難分難解之時,諸侯軍中,奮起一將,手持雌雄雙劍。劉備劉玄德,一馬當先,前來助戰。」

要注意的是這個「助戰」的細節,可以看出三人對戰呂布時,劉備主打輔助位置,做一些類似吶喊口號、分享視角和叫罵嘲諷的工作。

根本沒出力好不好!!!

所以說「三英戰呂布」的「三英」並不是張飛、關羽和劉備,更加準確的是先手開團的公孫瓚與張飛關羽。

補充:演義裡面說公孫瓚跟呂布打了兩個回合他就扭頭跑了。我表示不服,首先你們不知道兩個回合是多久,再者他跑了其實那都是套路,八百公尺開外有打野的在蹲點GANK我會告訴你?

首先他是個演員,其次他才是個武將。

利益相關:公孫越

劉備遭報應了,那麼孫權的報應何在?

北極星 談歷史人物,說因果可以,談報應,那純粹是書讀進狗腦子裡去了。報應?世上壓根就沒這玩意兒。有的只是因果,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以及巧合罷了。諸葛亮子孫殉國,司馬懿三代稱帝,是報應否?嶽帥含冤而死,秦檜權傾朝野,是報應否?教員家破人亡,常公子承父業,是報應否?報應這東西要真存在,那它背後的天意也絕對不...

劉表收留劉備時是如何看待劉備這個人物的?

白玉京 為什麼劉表佔據整個荊州,坐鎮的是最北的襄陽。因為襄陽扼住了整個北荊州江漢平原的咽喉。江漢平原 成都平原 襄陽 成都 新野 劍閣 劉備 姜維 襄陽在,曹操宛洛的兵力無法進入荊州。這就和後來姜維和鍾會對峙在劍閣是完全乙個模式。那麼,當年在劉表勢力下,充當姜維,駐守襄陽之北最重要軍事據點新野的就是...

如何評價劉備的軍事才能?

馬也又 兩個月裡受邀回答了三個相似提問,看來大夥們對劉備本人的軍事水平高低很感興趣啊。沒辦法,車軲轆話都講完了,原諒我洗一次稿吧。開宗明義 劉備本人擁有不俗的軍事才能,其用兵風格多變,尤其擅長小規模的伏擊戰。和漢末許多名震一時的諸侯相比,劉備沒有顯赫的家世,早年間的生活軌跡可以說和整個漢末的士人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