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造反大多要用清君側等理由為藉口呢?

時間 2021-05-09 23:32:03

1樓:大寫的將軍

樓上的回答都特別好

但我想加一點

第一次 "清君側" 不是西漢的七王, 而是周朝的三監之亂當時三監想要 "清君側" 的人就是輔佐周成王的周公所以歷史上第一次 "清君側" 事件發生在西周

2樓:東南西北

參加朱棣「清君側」的人真是不知道自己在造反嗎?

當然不是,朱棣可以用這種口號讓那些猶豫的人更有信心參加進來,而那些參加進來的人可以自我心理安慰(成功了當然好說,失敗了可以說我是被朱棣騙了)。

3樓:[已重置]

著名的清君側中,最早的是西漢七國之亂。更早的時候造反者並沒有那麼掩飾,如《黥布傳》:

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故而反?」布曰:「欲為帝耳。」

4樓:計量經濟學三折

出處:《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晉趙鞅歸於晉。

此叛也,其言歸何?以地正國也⑤。其以地正國奈何?

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射。荀寅與士吉射者曷為者也?君側之惡人也。

此逐君側之惡人,曷為以叛言之?無君命也。

翻譯:晉國大夫趙鞅「歸」到晉國國都。趙鞅是反叛,這裡為什麼說他「歸」呢?

因為他用軍隊使國家安定下來。他怎樣用軍隊使國家安定下來呢?晉國大夫趙鞅率領晉陽這個地方的軍隊,用他們驅逐了荀寅和士吉射。

荀寅和士吉射是什麼樣的人呢?是晉國國君身旁的壞人。這是驅逐晉君身旁的壞人,為什麼用「叛」來記載這件事呢?

因為趙鞅的行動並沒有得到國君的命令。

所以我們得到了兩點資訊:

第一:清君側是正義的行為法理+1

第二:趙鞅是在沒有得到國君的命令時「清君側」的,所以說他「叛」,但是他使偶家安定了下來,所以並不能單純地定義他為「叛」,只是時局所迫,無法得到國君的命令。所以說他「歸」法理+2『

那麼繼續來看第三點,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側」發生在西漢,吳王劉濞打出了這一旗號頗有政治眼光,不僅差點改寫歷史,而且還為後世叛亂者提供了一塊完美的道德遮羞布。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他父親是劉邦的二哥劉仲。因為鎮守邊關不利,劉仲被從代王的位置上貶為合陽侯,劉濞因此也受到牽連。所以他本是沒有機會封王的,可是命運之神就偏偏青睞於他。

英布叛亂中,荊王劉賈被殺,吳楚之地缺少猛將鎮守。此時劉邦兒子尚在幼年,劉姓子孫中只有劉濞一人可堪此任,而且劉濞在平叛中還立下戰功,於是劉濞就被封為吳王,統管東南三郡五十三城。

吳王劉濞的封地不僅可以臨海煮鹽,而且豫章郡還有大量銅礦。在古代誰掌握了銅礦和鹽田,就等於誰種了棵搖錢樹,兩樣俱全的吳王劉濞絕對是西漢各個諸侯王中最富有的。每當朝廷要徵發徭役,劉濞都為百姓墊資用以替代徭役,使得封國中的百姓都十分擁戴他。

這樣也在無形之中,損害了西漢朝廷在東南的威望和利益

漢文帝在世時,晁錯就多次建議削減劉濞的封地,但是漢文帝寬厚仁慈,他認為吳王劉濞是因為皇太子劉啟失手錯殺了吳太子劉賢,才讓劉濞一直心懷不滿,所以不忍對其懲罰。

漢景帝即位後,晁錯也跟著從太子家令晉公升為御史大夫。漢景帝就是那個因為弈棋而殺死吳太子的劉啟,他本就和吳王結下了冤仇,現在又有心腹上疏《削藩策》,所以立刻將矛頭對準了吳王劉濞。

漢景帝還在與近臣們商討削藩之事時,聽到風聲的吳王劉濞就開始聯絡各諸侯國準備叛亂了。

所以,在西漢當時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上,劉濞是乙個純粹的受害者,「清君側」是乙個受害者反抗的行為(至少當時確實如此,這個事賴劉邦)道義+1 同情心+1

基於以上三點原因,後世的造反者也都喜歡用「清君側」這一塊遮羞布了,畢竟確實很好用

為什麼古代男性大多是長髮,而現代男性大多留短髮?

在早期的男性剪短發心理,確實附帶有對抗前朝髮型的情緒,到後來,剪短發大多是一種預設的規定,每個人都不想成為異類而遵守這個規定 留長髮並且束髮的原因也類似,我不太信古人留了長髮就是超級孝義。而古人想成為異類,不束髮就行了。長髮披著還有點氣勢,剪短了你唬得了誰呢 吟遊之狼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代人有...

為什麼大多APP的夜間模式要用帶色彩傾向的深藍灰色?

高山垚 這個問題拆分開的兩個問題分別是 1.為什麼不採用最保護眼睛的方式?2.藍光是容易產生疲勞的,為什麼夜間模式還要使用深藍灰色?為什麼不採用最保護眼睛的方式設計?先從簡單第二個問題的說起 藍光是容易產生疲勞的,為什麼不採用最保護眼睛的方式設計?首先要肯定的是研究表明藍色才長時間閱讀下的確會使人疲...

為什麼古代詩人大多數都被貶?

學習中 因為在中國古代,詩人是政治家的反面 君子一旦失意,就會走向非政治,田園山水,綠樹紅花就成為了緩解政治創傷的止痛藥。荒唐世界的殘酷,受苦孕育了偉大的詩人。 因果錯了,不是 詩人大多被貶 而是 被貶所以作詩 你提到的范仲淹 滕子京 歐陽修 蘇軾 劉禹錫這些人,首先是政治家 其次才是詩人。在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