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為什麼很多人的稱呼或名字中用到「桓」這個字?

時間 2021-05-09 08:10:31

1樓:長平

霍去病(西元前140年—西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1],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2]名將衛青外甥,大司馬霍光兄長。

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漢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2樓:豆子

「桓」這個諡號,說的是這人為開疆拓土做出了卓越貢獻。

譬如齊桓公,即位數年,一戰帥服三十一國。南征伐楚,北伐山戎,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逾太行與闢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吳,帥諸侯而朝天子。典型的「闢土服遠」,所以諡號「桓」沒毛病。

放今天,某公司老闆心懷壯志,熱愛吞併和收購,今日兼併這個,明日吞併那個,使公司的規模空前壯大,死後也可以諡個「桓」。

圖為魚桓公正在搞兼併

「桓」是古代立在驛站、官署等建築物旁作標誌的木柱,叫做桓表,後稱華表。華表高大威武,「桓」也就有威武的意思。譬如《詩·周頌·桓》中:

「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於以四方。」說的就是武王威武的樣子。

圖為桓侯張飛瞪眼珠子

開疆拓土的猛人自然是威武的,諡號便是「桓」,如張飛同志就是其中之一。

魯國的三桓其實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魯桓公的嫡長子繼承國君之位,這就是魯莊公。桓公的庶長子就是慶父,庶次子是叔牙,嫡次子為季友。

除去魯莊公這個國君,怎樣統稱魯桓公剩下的三個兒子呢?

那就是「三桓」了。

魯國三桓都有自己的勢力,他們的後代也就分化成了不同的姓氏,如孟(慶父一支)、叔孫(叔牙一支)、季(季友一支)。其他諸侯裡,有的就是直接繼承父親的諡號為氏。譬如齊桓公的後人裡,確有以祖諡號「桓」為姓氏的後人(庶子後裔隔兩三輩改姓氏為桓的有的是,因為父親可能不爭氣,祖父也一般情況,但曾祖卻是大名鼎鼎的國君桓公,就想著改稱桓氏)。

宋國是子姓,宋桓公的後人也有不少以「桓」為姓氏,如桓魋。

如此,「桓」既可以是諡號,也可以是姓氏,當然也可以用在名裡,這個字就很常見了。

為什麼很多人都稱呼孫權 渣權 ?

孫權此人沒肚量,就像樊城之戰,關羽也就縱兵搶搶糧,罵罵孫權是狗,然後說徵完曹操順便把孫權滅了,好歹也是個諸侯,一點諸侯氣量沒有?再就是孫權此人沒尊嚴,就像夷陵之戰,人家曹劉兩家稱帝了,你為了不兩面受敵,跑去曹魏那稱臣?好歹也是個諸侯,一點諸侯的尊嚴都沒有? 塞北海東青 贊孫權漢末三分英明主,坐斷江東...

為什麼很多人說出「為什麼很多人怎麼怎麼」的時候,我都不覺得他說的是普遍現象呢?

Hullabaloo 自以為懂的多,把並不是普遍發生的事情認為是全世界都是如此。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經常性的說我覺得好多人怎麼怎麼樣,然而我們並沒有這麼覺得,還覺得她很裝b。但也有可能是個人的習慣問題,覺得這麼說會凸顯自己要問的問題的重要性吧,畢竟 很多人 都這麼覺得。反正每次她說我覺得好多人怎麼怎...

為什麼很多人明知某作品抄襲還看或捧?

因為制度法規還沒有完善。情感是很難控制的東西,在知道抄襲之前就已經喜歡上抄襲作品的肯定是大多數。為什麼會有抄襲作品大幅度流傳在市面上,擺在消費者眼前呢?1.發布者不道德。2.審核方不嚴謹。通過祈求道德來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特別是涉及到利益,那麼審核方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來,避免 劣質的贓物 擺上商店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