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 軍師是否鮮有自立山頭,如果是,為什麼不?

時間 2021-05-09 06:59:12

1樓:江南雪1981

應該說鮮有。

這是因為優秀的人才都對自身的能力、特長和侷限性有著清醒的認識。

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一定是既有優秀的創始人,又有傑出人才的輔佐,更有互為表裡的核心團隊。而不一樣的人在其中有不一樣的定位。

為什麼青史留名的高階知識分子們會甘於做一名輔助者呢?因為這是他的人生的最優解。

其實武將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叛變比自立門戶要簡單許多,而風險與收益之比也不會太差。

2樓:卡德加不在家

司馬遷曾經在 《史記·高祖本紀》 中記載過這樣乙個故事,內容劉邦在與群臣談論楚漢戰爭失敗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乍一看這是劉邦在宴會之上分析楚漢戰爭勝利的原因,在眾人面前誇耀三人籠絡人心,但是這也從側面回答了樓主的問題,既然在三人在各個方面都有優於劉邦的才能,那三人何不不各自起家,或是三人聯手,又何必要依託劉邦呢。

原因就是,三人雖然有才能,但是三人並沒有資源。

「良禽擇木而棲」。蕭何,韓信,張良三人無疑都是「良禽」,但唯有依託劉邦這塊「木」,良禽才有飛翔的空間。劉邦最初只是乙個小小的沛縣縣令,但劉邦卻長期利用他的這層身份,在當地發展勢力。

所以,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之時,蕭何一眾也萌生了反叛朝廷之心,但在起兵前第一件事,蕭何則是去尋找劉邦的幫助。蕭何雖然為朝廷的官吏,但手中卻並未有供起義的資本。而當時的劉邦,已經早已不是那個小小的縣令,而是乙個擁眾數百,有自己一方勢力的豪傑。

所以蕭何,樊噲一眾人明白,想要起事,就要依託劉邦手裡的資源,唯有依附劉邦,才有下一步的可能。

如果拿現實來說,幾個人想合作創業,但只有其中一人有資本,那這個人就是大股東,他在公司內就有決策權。而他手下的員工,則是依託他的公司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價值,將自己的知識變現為資本,但決策權,始終是掌握在大股東的手裡,如果脫離了公司,知識也就無法變現,而員工自己的勞動價值無法體現,也就沒有意義了。

回歸主題,三國同秦末一樣,都是群雄逐鹿,四方割據的亂世。就像乙個大的市場,老闆們手裡拿著資金,卻無處安放,有能力的人想在市場中分一杯羹,卻無奈沒有資本進入市場。這時候唯一的選擇便是投入乙個老闆的麾下,這是才有了變現的可能。

縱然荀彧被譽為「王佐之才」,但沒有曹操這個官宦世家,割據一方的能力,縱使荀彧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在群雄爭霸的舞台上奪得一席之地。諸葛亮的《隆中對》寫的再漂亮,設想再完美,但是脫離了劉備的資源,諸葛亮又有什麼辦法呢。而劉備死後,諸葛亮也依然沒有取而代之,反而是堅持北伐。

因為最終掌握話語權的並不是他,而是「世家」,世家通過自身在本地的實力達到了對政治的壟斷,諸葛亮只有通過不斷地北伐來壓制本地的益州集團勢力,而當諸葛亮最終代表的荊州勢力在蜀漢衰落的時候,面對曹魏的進攻,益州集團選擇了投降。這不是姜維能決定的,也並不是他乙個人能力挽狂瀾的,因為一旦失去的依託,失去了政治集團的支援,縱使擁有再大的才能,也回天無力。

3樓:查無此人

看了各位大神各種有理有據條條是道,講道理,擺資料的專業回答,我就過來扯個淡!

你想啊,出個主意多簡單,對了咱有功勞,錯了主公沒採用問題不大!繼續拿工資打卡上班。當主公多難受啊,下面一大堆主意,你敢隨便選乙個,錯了死的又不是你出主意的!

再說了,主公死了大不了咱跳槽換個老闆,當主公的跳槽都沒機會,可能考慮去閻王那謀個小官當!

還有,你以為主公就那麼好當啊,先是名頭,劉備再次也有個皇叔的名頭,還官方認可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四世三公。就是呂布也是打出了個虓虎的赫赫威名才,不過下場太慘就不提了。

幾個人能有這種出生和名氣?

再者說了,你看,糧草,軍心,士氣軍師是得考慮,但著急上火的又不是咱!你說當個軍師那麼爽,咱何必去當主公呢?累不累?

又不是每個人有那麼大的野心!一般兄弟幾個在不同的主公下效力就好,總有個得天下的,其他的輸了也能保住命,幹嘛非要當主公呢?

4樓:

現代人創業不也是一樣嘛,除了本身就有學歷外的其他資源的,一般的名校生在年薪二三十萬上班和吃泡麵創業上也不會選創業啊,現在倒是創業的多了,不過那也是資本風口,這些人拿投資人的錢過癮呢,而且一旦形式不好拿不到融資一定是麻利的滾回去上班而不是想方設法扛過去。

現代創業還算好的啊,公司是有限責任,你只要不挪用公司資金,自己的房子車子還是自己的,還能找個地方上班了不起下次再幹。

可古代自立山頭那一旦開弓就沒有回頭箭了啊,失敗了只有死路一條。

何況沒有點流氓氣息的人幹不了這活。

5樓:Teller Lin

風險不一樣。當軍師的話,主公失敗了還可以改投其他主公。主公成功了收益很高,而失敗了結局很慘。說到底是個人職業選擇的平衡。

6樓:M3小蘑菇

劉備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乙個原因就是諸葛亮是早年隨劉備入蜀的那些文官中最大的,而李嚴是劉備入蜀之前的東州派那批人中最大的

7樓:

自立山頭這種事既要考慮個人志向,又要考慮歷史程序。

先說個人志向,諸葛亮還在南陽種地的時候,自我定位就是管仲、樂毅。管、樂二位名氣足夠大,但都是自立山頭的單幹戶。諸葛亮一輩子死心塌地做忠臣,最後的地位聲望甚至高於管、樂,算是求仁得仁。

另乙個例子是賈詡,早年關西大亂,大小軍頭混戰的時候,賈詡想要拉起隊伍當個小軍閥並不是沒機會,只是不願意罷了。之前有個知友說,賈詡只求自保求生,向來不是開拓進取的性格,我覺得蠻有道理的。曹操自己雖然單幹了,但有可能真是想做個漢臣,曹操晚年寫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未嘗不是肺腑之言。

倒是劉大耳,年輕時候就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結果他一輩子折而不撓,屢敗屢戰,這才是真心想要單幹的人。

歷史程序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荀攸當年曾經求過乙個蜀郡太守的官,理由是蜀漢險固,人民殷盛。聽這個理由,荀攸未必沒有自立山頭的想法,但是因為道路斷絕,沒能入蜀。

另外,題主還有一件事搞錯了。只有沒有自立山頭的人才會被叫做謀士、軍師。比如劉表,只看早年履歷就是個典型士子,和荀彧、鍾繇等名士並沒有什麼本質差別。單騎入荊之後才成了軍閥。

8樓:泰嶽散人

首先,自古以來能夠自立山頭者,其實只有兩種人,要麼是豪族,要麼是流氓,前者如三國之袁紹等人,後者如漢之劉邦,明之朱元璋。原因何在,其實自立山頭爭奪帝位,說白了就是造反,造反其實有點象賭博,豪族家大業大到,賭得起,贏的機會比較大,故而敢賭。流氓完全就是無本買賣,輸了頂多就是死無葬身之地,贏了就賺到了,所謂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就是這個道理。

兩者完全是兩個極端。當然,三國時期軍閥混戰多數都有大族的背景,平民的影響微乎其微。

所謂的謀臣,軍師,其實基本上都是一些文人之類的,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比較尷尬,沒有豪族的家大業大,但是還是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既沒有豪族覬覦皇位的能力,較之走投無路的平民(即所謂的流氓)來說,自己的生活還是很愜意的,捨不得放棄,所以他們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提公升自己的地位,就只能向各個軍事集團「出賣」自己的謀略和才能,當然,這種所謂的抱大腿也要看抱的對不對,抱對了可以出將入相,比如諸葛亮,不能得到最有實力的軍事集團的賞識,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比如水滸裡面的吳用,就只能做乙個山寨的軍師了。至於自立山頭?他們沒有必要的實力,更沒有破釜沉舟的魄力。

9樓: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魯肅當時勸孫權抗曹,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我們這些人啊,你投降了我們大不了辭官回鄉,早晚的曹操還是會借重我們這些地方豪強的,雖然難以封侯拜相,但是做個太守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投降了,你(孫權)將身在何處呢。所以你說對於他們這些人精來說,自立山頭有什麼意思呢?

而且,軍師有智慧型,但是缺乏一些自立必須的東西,比如家世、威望、家族實力等等,家世不夠高貴恐怕你想拜訪人家人家都不搭理你,談何交往收服呢?家族實力那就是更加重要了,簡單說個事情你就懂了:被很多人推崇的北府軍,其實最初是謝氏家族的部曲。

所以像劉皇叔那樣,利用乙個似是而非的宗室身份,篳路藍縷打下一片基業,傳奇色彩其實絲毫不遜曹操。

10樓:CoCo huang

想立山頭,要錢要人要江湖地位,不是說立就立的,而且當大哥的要有判斷力要擔責,謀士只是動動嘴皮子,後果怎樣還不是大哥承擔。所以不要小瞧任何大哥,也不要高看任何謀士。

如果韓信擁兵自立 提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誰終將一統天下

陳老師的忠實粉絲 項羽韓信真的自立 沒法做觀楚漢鬥 反而會讓劉邦項羽趁機講和 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了 劉邦會和項羽迅速達成鴻溝協議 並且,劉邦這次會真的遵守這個合約 然後退回關中 然後項羽親自的大軍北上滅齊 劉邦以關中為基,坐看項羽和韓信,打成一團 大概率是韓信被項羽乾掉 然後劉邦再出關跟項羽接著打 ...

如果三國第一謀士賈詡生在了唐朝,他能當上宰相嗎?

得看是那個時代如果是李唐那難度之大 賈詡可能不會選擇做宰相。但是如果是武周時期隨隨便便乙個吹武則天牛的士人都能被封大官的時代,賈詡當上宰相那就是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是不是三國第一謀士另說,只說能不能在唐朝當上宰相吧。我覺得問題不是很大。一,出身挺好的。老爹在是輕騎將軍,爺爺做過兗州刺史。還舉過孝廉...

三國中如果孫策不死,是否會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鄭承影 看了好多文章,說得孫策一無事處,說得孫策上限也就孫權,看得牙癢癢,這裡就不說何去非評價孫策了,來看看關於治國,孫權治江東,拉攏士族,然後,南朝吳晉宋齊粱陳近四百年,什麼風格?士族空談為風流,終是少了血勇,漢唐明之所以強硬自信,是繼承武帝太宗永樂的風骨,如是孫策治江東,縱是終其一生偏居一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