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麼出現的,是先由乙個小球慢慢擴大還是憑空突然出現?這個問題不好問,怎麼問都覺得太扯了?

時間 2021-05-05 18:25:57

1樓:尋常人家

首先是太陽的形成,太陽形成之後,吹散了內太陽系裡面「生產」太陽之後的剩餘物質——也就是將剩餘物料從內太陽系往外太陽系吹。

輕一點的,會被吹得離太陽更遠一些,這些物質主要是水分子和氫氣等。而重一點的,就會在距離上比輕一點的物質稍近一些,這些東西主要成分是砂粒。

砂粒扎堆,在壓力及引力(太陽系中心形成太陽之後形成的)作用下,聚結成乙個小石塊。

當然,這時太陽系裡這種小石塊的實際數量是某個天文數字的平方甚至立方那樣多。

接下來,小石塊在繞太陽旋轉的時候,跟別的石塊不斷地碰撞,有些會被撞散,有些撞上了會粘附形成更大的乙個石塊,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了一百多萬年。

這百萬年間,石塊們的命運只有兩種:被撞得粉身碎骨或者通過碰撞越變越大。

然後,直到同乙個軌道裡出現直徑超過800公里,自身重力可以將自己壓成球形的巨型石塊——這時的石塊我們不能叫它石塊了,它已經是乙個行星了。

問題在於,地球的半徑可不止800公里。那麼,已經形成的行星要怎麼發展壯大呢?答案是:繼續撞!

地球變成球形的時候,內太陽系裡面的行星數量那是遠遠超過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科學家們大概估算過,那時內太陽系最少有40顆大小差不多的球狀大岩石,其中就包括地球。

現在內太陽系四顆行星的軌道裡面擠了40顆小行星,碰撞那是不可避免的,於是新一輪的戰鬥又再開始,其過程比較驚險:我們地球在即將成形的時候,遭遇乙個叫「提亞」的行星「旁敲側擊」。

天文學家們計算過這次撞擊,只要偏差一點點,地球就完蛋了……不過,這次碰撞也給地球帶來了一定的好處:地球被這次撞擊,挖去了大約1/50,這部分在地球外部形成了地球的衛星——月亮。

月亮的形成,還幫助地球減緩了自轉速度。應該說我們現在的地球,一天是24小時,一年有365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晚上有月亮!都是拜那個當初想要了地球的命的提亞所賜……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啊。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如果行星提亞沒有跟地球發生碰撞,地球的衛星不會形成,自轉速度過高,沒有明顯的四季分野,同樣是不會有生物存在的)

2樓:惟楚

首先你要確定乙個時間跨度

作為人,以人的一生來想象,衡量地球的誕生那是無法想象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夏蟲不可語冰。

我們人的壽命,眼界都太狹小了。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無解,且無法想象。

宇宙從出現,到所有能量完全耗光,整個宇宙陷入死寂,然後宇宙收縮,再到宇宙重新煥發生機。

這一輪迴,定義為宇宙的一年,地球從誕生到死亡不過是宇宙在生機勃勃的夏天中長出的一顆果子。

3樓:逗逼仙人Oracle

本人民科,腦洞勿輕信,強答只為博君一思~

宇宙形成之初,只有巨量的氫,微量的氦,和痕量的鋰存在,宇宙中充滿了壽命短個頭巨大的亮度高的第一代恆星,由於沒有氫氦鋰以外的物質,第一代恆星是沒有行星圍繞的~

第一代恆星壽命到頭時,恆星內已經因為聚變而擁有了鐵以前的元素,隨著超新星爆發,鐵以後的元素也形成並隨著爆發擴散到了宇宙空間中形成了星際物質(比如星雲)。

這時候第二代恆星就在這樣的星雲中逐漸形成了,由於宇宙中已經有了元素週期表裡的大部分種類的物質了,這意味著行星可以誕生了~

第二代恆星誕生時,由於存在角動量,物質是以吸積盤的形式向中心的恆星核匯聚靠攏的~當星核吸納了足夠的物質,開啟了聚變反應,向外發出第一縷光芒時,同時也將能量傳遞到了吸積盤中的物質上,將吸積盤的物質猛烈的向外推開,整體表現出來的就是一道沿著吸積盤由內道外擴散的振波,吸積盤上的物質本來就不是很均勻的,受這道振波的影響,產生了兩個重要的後果:

1,本來吸積盤內側的物質密度就較高,而且重元素較為富集,振波使得物質由內向外擴散的同時,也將內側的輕元素(主要是氫氦等氣體)更快的推向外圈,這也是為什麼靠近恆星的大都是小個頭的巖鐵質行星,而中外圈的都是大個頭的氣態行星~

2,振波產生的擾動使得吸積盤產生環狀密度波紋,在這些高密度波紋處形成了行星軌道,這也是行星軌道某種程度上遵守某種數列排列的重要原因~

行星形成時,是經過各種競爭和兼併,逐漸形成的,一開始並沒有固定的,規則的形狀的,直到後來成為行星核心的那部分物質的總質量達到流體靜力學穩定,也就是變成球形,然後開始沿著軌道清空星際物質並達到最後的規模為止,這期間是無止境的碰撞,球的尺寸也越來越大~有時候軌道上可能會出現兩個甚至多個核心,但是最終還是會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碰撞、合併,甚至出現碰撞剩餘的物質圍繞著行星最終成為衛星(月亮起源的一種理論)的情況~

行星形成的時候,有一些邊角料可能會由於引力攝動(比如彈弓效應)而獲得加速,從而被發射到兩顆行星的軌道之間的三不管地帶中去,從而形成小行星帶~

而吸積盤的外圈的物質,則成為了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就醬紫,再次重申,本人非專業,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未有實證,切勿輕信~

4樓:河外地球

很久很久以前,太陽系是一口大鍋,太陽也還很年輕,在太陽這個爐火的炙烤下,鍋裡金銀銅鐵碳氧氫氮等一眾物質構成的氣雲形態的億萬年老陳湯,就圍著太陽由初始角動量攪動著翻滾著沸騰著轉啊轉,接著湯裡的一部分物質在基本作用力和爐火燒灼等作用下聚合成奶粉、芝麻、熱巧克力或杏仁一樣的粘稠塵埃、半流體、固體,聚合物越大引力就越大,周圍的熱湯也不斷地被這些聚合物吸積,小的聚合物與聚合物互相碰撞、揉捏、融合越變越大,最後絕大部分氣雲熱湯都被大個的聚合物吸積、沉澱成圍繞太陽旋轉的大小行星和衛星,地球就是其中的乙個。不知道題主能否理解本答案。

地球上第乙個細胞是怎麼產生的?

艾澤拉斯的無限宇宙 你先記住一句話 生物的功能是基因突變 原始沒有基因的狀態下是大分子聚集 產生的,功能保留則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原始情況下,地球根本沒有生命體,只是很多的元素,後來地球誕生之初高溫高壓的環境使得元素之間形成分子,分子又形成大分子,這之間,有機物產生了。有機物一旦產生就一發不可收拾,...

本人是小球隊球迷年年看保級,想知道作為乙個中超豪門球隊的球迷什麼感覺?

Vane 哈哈,你這個問題真是個好問題,真的。我作為乙個老球迷說下吧,相對於九零後以後的吧,算老球迷了。我是大連的,大連隊以前大連萬達真的是雄霸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甚至當時五十多場不敗的記錄到現在也是值得吹一陣子的,但是當時不是中超了,當時叫甲A聯賽。那會兒看大連的比賽啥感覺,就是每場都很激動 那會兒...

地球上第乙個細胞是怎樣誕生的?

海雲青飛 提問者關心的往往不是化學上的答案,而是地球上為什麼會誕生第乙個細胞,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之類 這要從 原始湯 說起了,簡單地說,地球上第乙個細胞的誕生肩負著宇宙託付的重任 原來宇宙中的物質一直在和膨脹的空間作鬥爭,鬥爭越來越複雜了,普通的分子的運動的武力值已經不夠了,所以宇宙促成了第乙個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