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文化輸出能力和內地相比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時間 2022-01-23 07:04:48

1樓:luguo12

現在的文化輸出,京劇,旗袍,書法,孔子學院,嘖嘖。

看看40年前的文化輸出。

2樓:

因為這玩意兒根本跟人口數量無關

不是人多國家的文化輸出就好了

新加坡,乙個彈丸小國,林俊傑的歌在華人地區的知名度算是很高的了瑞典,乙個北歐小國,DICE出品的戰地系列是FPS的扛把子之一波蘭,乙個撮爾小國,波蘭蠢驢的遊戲世界聞名南韓,還是乙個撮爾小國,K-Pop文化全球流行,南韓網遊過去在中國也很有知名度,這幾年K-Pop也越來越成熟了

國人要承認乙個事實,即便是很多小國的文化作品也要比中國的好看得多根本原因無非就社會環境沒有文化作品發展的土壤唄,國產電視劇集無非就談情說愛,要不就打小日本,深度點的就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戰勝疫情,或者愛國的高尚「獻禮劇」,國產遊戲這幾年好不是沒有但都是網遊(比如英雄聯盟、原神),單機遊戲已經沒什麼人願意做了,所以國產遊戲好玩的其實算少的了;畢竟這些麻煩少許多,審核也容易過,這樣下去誰還有動力創造一部好的文化作品呢?

3樓:Jason

看什麼年代!

現在你看香港,許多方面遠遠落後大陸。

影片,衣著,城建,等等方面,用乙個字形容,土!兩個字形容,土鱉!

4樓:joechuang

香港的文化輸出,不是單純的輸出,輸出是單向的,而香港在文化輸出的同時,接納了相當多的其他文化,所以應該說是交流更確切。

交流可以適用一句話,就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用在交流這件事上,這裡的「之」指的是「接受」,也就是說:想要取得別人的接受,你先要給予別人以接受。

任何文化都是有背景的,背景的差異意味著價值觀上存在差異,從而造成不同背景的文化其實很難相互接受,差異越大越難接受。

只有接受了、理解了對方的背景,然後與自我的背景相融合,保留溫和的個性的同時突出共性,才能在後續的交流中逐漸讓對方接受,達到輸出的效果。

單純想要輸出,而又不願意接受並從根本上理解別人的價值觀,從而就根本無法讓對方認可,輸出效果可想而知。

因為當你否定了對方的價值觀時,你輸出的東西在別人眼裡就是沒有價值的,那還談什麼輸出?

5樓:Wang Michael

當時的香港,同時具備了東方和西方的優點。

現在的香港,同時具備了東方和西方的缺點。

6樓:keien4

那不是香港的文化,那是背靠大陸,背靠14億人,或者說背靠中華文化的輸出,香港本身有什麼文化可以輸出?如果完全割裂它和大陸的聯絡,它能輸出什麼啊?你看看新加坡,它能輸出什麼文化??

7樓:斬浪之刃

如果你是西方國家的人,那麼你更願意看戰狼2,流浪地球,長津湖,還是更願意看尚氣,木乃伊3?

8樓:鹽漬橘子

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發展快,開放早。又加上一國兩制,大量高文化人才流入香港。

9樓:冒號

很簡單的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2023年香港的GDP是1.2萬億,而內地的GDP才8萬億,就知道這個差距有多麼大。彼時香港放在世界上,也是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

而近年明顯隨著內地的GDP已經遠超香港,香港的對外文化吸引力明顯式微,香港藝人也紛紛到內地謀生。

10樓:

在大陸連原神這種遊戲都算得上文化輸出了,可見文化輸出有多強。

11樓:薩伏那洛拉

乙個個都沒出過國嗎??香港有個屁的文化輸出??

你們知道老外說新加坡是中國最美麗的城市的後,我震驚的表情嗎?

你們知道德國機長指著我鼻子大罵,你們都是發達國家了,為什麼不表現強勢一點,對抗美國?

你們知道他們指著越南人、南韓人、日本人都說這是中國人嗎?

香港?????抱歉,他們連新加坡都不如

12樓:李自行

「笑尿。」

「香港人靠學他的美日爹搞出來的作品,那個叫文化反哺把?很難繃得住。」

我感覺按這個思路寫下去會騙到很多贊。

13樓:fackUS

城市集聚效應很難理解嗎。大陸文娛最發達的也是上海北京啊,這才佔總人口多少人。

14樓:王劍

我是80年代看港台影視劇和聽港台歌曲長大的,但是我從來沒把這些東西跟文化聯絡上,一直到90年代在新加坡碰到乙個香港朋友,那個年紀的香港人還是很友善的,但他當時就問了我這個奇葩問題,讓我無言以對。我當時心裡想的是:臥槽,就這種文化沙漠出來的人竟然有這樣的自信?!

15樓:

2023年這麼問還有依據。

2023年了,香港的文化輸出能力?在哪?

16樓:Irongonna

當代的文化輸出,本質上是在輸出成熟的商業產品。雖然這麼說可能會被罵,你重點放在了「文化」上反而才是沒抓住重點,捨本逐末。重點是在商業上,市場上。

17樓:Peter Tam

我還沒聽說過,啥叫港漫?

我第一次去香港是2023年,之後每隔幾年總要去一次。

18樓:格仔品格

因為香港是宋朝的伶仃洋呀,香港實際上宋朝遺風,是儲存宋朝文化最多的地方,它輸出的也是宋朝文化,或者加上與現代資本體系以及國際化的結合

文革後80-2023年,尤其是90-2023年間,可能是疏忽,我黨放鬆了文化思想領域的控制,香港文化領銜影響了60-70後這20年代人的青少年的精神領域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往往最優秀的極致,是由疏忽造成的。

我們要記住,60-70後是中國最優秀的兩代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在我們與人打交道中可以進行特別的優化與選擇,80-90-00後是理解不了的

有人說香港影視,香港影視只是香港文化中的乙個分支而已,而且僅僅乙個影視分支就可以和整個內地的文化市場相抗衡,還可以占上風。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了,而不是無知者無畏。

如果我們真有強大的文化實力,真的不必把乙個小小的香港放在眼裡。

19樓:趙剛

我這樣美術工作者,就非常依賴香港和新加坡的伺服器。你說為什麼?

20樓:陳查理

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想過文化輸出,他們想的是怎麼賺錢。

21樓:也玄

其他我不知道,電影方面,香港早期國語片全是上海大佬過去的。

22樓:家有布熊

有本事接著強啊,電影接著拍,歌接著唱啊?誰不讓你唱了,誰不讓你拍片了嗎?

23樓:老年性CACZ

你看看現在的香港,是什麼影響力?

注意,上世紀的香港,相當一段時間還是法外之地。

24樓:

不是資源也不是影視文化工業水平的問題。哪怕有一點點社會閱歷的人都知道為什麼,只不過說不出口。

25樓:ombs

這得從香港電影史開始講,只能說香港的老電影在現在來看都是比較好看的。去年有中國產電影能看嗎?

文化輸出感覺也就香港電影比較能打吧。香港的電影審核,電影公司制度和內地不一樣什麼的。香港一直不間斷的拍電影,中間沒停過自然電影技術更好點。

現在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一樣都死了,所以文化輸出四個字各位可以不用談了。

26樓:Leodas

這什麼釣魚標題,就不能正經點問嗎

27樓:Gineuse M

麥加和麥地那人口也不多嘛,靠人多輸出文化擱著築京觀是吧

28樓:碩鼠

上海當年也是電影中心,後來革得只剩八個樣板戲了。

29樓:

因為上世紀後半葉的香港,就是完全現代化後的中華文化圈本該有的樣子啊。

當然,是西方路徑版的現代化。

一、當時的香港是東西方文化與商業交流的視窗,中西文化融合相對比較徹底,給傳統中國文化的商業化提供了基礎。

二、因為特殊的區位優勢,大量內地文化人才、海外華人人才和國際資本匯聚到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開放環境也適合商業文化創新與輸出,且創新受到的管制有限,很多本地人才也得以「鹹魚翻身」。

三、這種優勢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很難複製。

30樓:農藥青虫

看了這個問題,我乙個香港人都笑了,上世紀的東西都講,題主你怎麼不說古代中國有4大發明,古代香港連人都不一定有

31樓:鋼鐵打工人

那是你年輕,你要是稍微年長,就知道當年的日本、法國、美國,到處都有赤旗的身影。

32樓:易安放翁是母子

二十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香港集聚了全球華人的精英資源。七十到00年代初期是這批人爆發期,也就是香港最輝煌的時期。

四大才子,黃沾廣州人,倪匡逃港者,金庸是徐志摩表弟,內地移民佔三個。蔡瀾是新加坡華人。

新亞書院創立者錢穆、大紫荊勳章得主、港中大教授饒宗頤來自哪兒也不用說了。

還有幾個廣州人,電影暴力美學之父吳宇森、粵語流行樂鼻祖許冠傑。

國足之子譚詠麟,中日混血許鞍華。下過南洋的邵逸夫,王家衛他爸也是。

京城大院子弟黎明、王菲。

33樓:霧都鐘聲

沒有限制,寬容性強現在大陸都沒幾部好影視劇能在世界上出名。

34樓:雙截龍88

道德經第三章參考下。香港就幸運在無道家。

35樓:Leo Tsang

那時候的香港:

經濟發展好

社會包容大

題材限制少

社會風氣好

內地:經濟不均衡包容度小/題材限制多/社會風氣自己看…(btw我愛國只是這是事實)

香港和內地相比,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

Kenneth 好處是暫時民主生活空間還比較大,公民意識強,簽證含金量高。不足之處是經濟發展可能性低,物價高,房價離譜,年輕人看不到希望。畢竟地方太小人太多了。 優點 目前還沒有圖書審查吧,宗教類資源豐富。缺點 要麼英文,要麼繁體豎排,要我的命了啊。一位英國裔僧人公開懺悔道 我渡過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畢業後進入香港中資投行和進入內地券商相比,哪個職業發展前景更好?

Insider.1.你接受得了某些中資 Lower Tier 的工資嗎?刨去生活成本,鳥港不值得。2.Given現在香港的環境,希望之後有同樣問題的人好好想想,願意一直在鳥港漂著還是在內地安定下來。3.兩地規則不同,訓練的skillsets也不同,港轉A,繼續做保薦業務很難。轉投資可能會好點。4.隨...

如何看待文化輸出能力在未來的價值?

你這個想法其實挺危險的。文化輸出的價值取決於它能帶來什麼。參考文藝復興的義大利,19世紀的法國和戰後的美國,我們會發現,它能帶來的,最重要的其實是源源不斷的人。人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是構成一切的前提,大量的人被吸引過來,就意味著大量的生產力,大量新奇的想法,點子,給社會進步添柴加火。19世紀的法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