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返回艙著陸前的落體階段,為什麼能夠較大面積一端在前?

時間 2021-05-05 15:26:02

1樓:李世民

它的小頭端端粘有很多較細的長頭髮一樣東西起到了像飛鏢尾穗的作用,而不是單單依靠配重,後者成本太高了,這種長頭髮質量很小,卻可以在再入大氣的時候極好地節約用於姿態穩定的燃料。

2樓:DWER

仔細看問題原圖裡的兩層發光部分,前面一層是激波、後面一層和尾跡是繞流氣流。激波和飛船表面保持一段距離,中間形成乙個類似「氣墊」的高溫低速氣流區域。高溫低速相對於高溫高速已經好對付一些了,這一部分由防熱大底保護。

由於飛船正面和側面銜接處形成乙個拐角,來自正面的高溫的繞流氣流在這裡從飛船表面分離形成尾跡,進一步避免了飛船側面直接受熱。

3樓:伊卡魯斯二號

尖頭朝前,激波會貼近飛船表面,飛船容易燒毀,而且阻力越大熱量越大。

鈍頭朝前,激波會被推離飛船表面,空氣會把熱量帶走而不靠近飛船,而且阻力越大熱量越小。

這種結構是為了保證阻力更大、受熱更小,畢竟,再入大氣層最重要的是在不燒毀飛船的前提下把速度減下來。

4樓:

糾正一下:飛船著陸的姿態始終是大頭朝下的,而且飛船最後的側翻也不是因為重心分散什麼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著陸後切傘的時間。如果切傘過晚,在氣流影響下降落傘會把飛船拉倒,和跳傘是乙個原理。

5樓:孟德爾

採用鈍頭主要是為了散熱,實際上最早的飛彈採取的是尖頭,但是實驗發現無論是什麼頭,形成的都是乙個鈍頭的氣盾,這樣一來平頭接收的熱量可以均勻傳給後面,散熱比較好。氣盾和彈頭其實不是直接接觸的,中間隔了一定的距離,這個部分的氣溫只有1000多度,氣盾外面的溫度可以有3000多度。

飛船大頭在前,可以靠鍋底形成足夠大的氣盾,避免氣盾與飛船側壁接觸。但是這也有不利的方面,接觸面大之後,減速會變慢,延長再入時間,對散熱反而有害。我認為還考慮到需要高空作足夠的減速,保證低空開傘的需要。

至於飛船的穩定,其實和大頭小頭沒關係,和重心分布有關,只要重心靠下而且在中心就不會亂動。

而太空梭再入的原理和宇宙飛船完全不同,遠遠不是機腹朝下這麼簡單。

太空梭再入的時候走的是拋物線,機頭要抬起一點方便機腹正對氣盾,而由於飛機本身要比飛船扁的多,單位質量分配到的接觸面積就大,減速率非常高,接收到的總熱量也大。所以太空梭不光要抬頭,機身還要側過來,刻意減小減速率。

大致是這個姿勢。

機身側過來,受空氣阻力影響航線肯定要像一邊偏移,實際上這才是太空梭設計的本意。這個專案最早是NASA和空軍合作的,空軍需要全球打擊和探測能力,這就要求太空梭能夠去一些非常偏僻的軌道,而要從偏僻的軌道返回機場,還需要再機動回來很不經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飛機在上層大氣層就開始滑翔。

太空梭外形當初有2個方案,乙個是正常飛機的樣子,只是機翼比較短,這樣只能在低空滑翔,另乙個是現在的三角翼方案,在大氣層上層就可以滑翔,但是隔熱面積大大增加,也正是這點導致了哥倫比亞號的事故。無論美蘇,太空梭都向軍方需求妥協,所以必然都會出現這個問題。

原本的方案是採用這樣的翼型。

而太空梭保持姿勢的方法就和重心一點關係沒有了,太空梭除了主發動機,還有一堆姿態調整火箭,進入大氣層後就啟動,靠火箭的推力強制飛機保持在需要的姿勢上。進入低空後火箭關機,依靠飛機的襟翼(它沒有尾翼)改變飛行方向,比較接近B2這樣的飛翼轟炸機。

神舟十二號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著陸,3 名航天員安全順利出艙,任務圓滿成功,你有哪些祝福?

採礦青年 向每乙個偉大的太空飛行員致敬!我來在這裡回答一下問的最多的問題!航天員返回地球後,為什麼都站不起來,要坐在輪椅上?其實是因為他們犧牲太大了!太空是乙個神秘而充滿魅力的世界,許多人都十分羨慕太空飛行員,能飛上太空,領略宇宙獨一無二的美景。宇宙飛船著陸地球後,焦急等待的人們都盼望著航天員們早點...

日本探測器 隼鳥 2 號 返回艙成功著陸,將小行星 龍宮 樣本送回地球,探測器前往新目標,有哪些意義?

簡單地講吧,早期地球就是乙個灼熱的火球,既沒有水也沒有大氣,現在地球上的水被認為是來自外來星體的撞擊。曾經最有希望的看法是彗星撞擊地球給地球帶來了水。可是研究表明彗星所含水的成分與地球水不一樣 主要是氘氫的比例差別很大 所以現在科學家普遍把目光放在小行星上了,現在各國都有小行星取樣計畫。如果從小行星...

神舟五號返回艙著陸後發生了什麼,航天員楊利偉嘴角破了是真的嗎?

小書童 太空梭是非常複雜且精密的裝置,技術不行強行使用就是找死。目前,國內的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夠隨意製造和使用太空梭。這個答主真是呵呵了。 EnterpriseH 只有楊利偉因為麥克風設計不好磕到嘴角磕破了流血,正常著陸的話 應該 是不會出什麼么蛾子吧 此處應有龍樂豪院士.jpg 因為著陸的時候是減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