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真的可行嗎?

時間 2021-05-13 02:24:54

1樓:董修荃

大一統後基本上就是了

「以孝治天下」這是政治價值觀

「父為子隱」這是法律原則基礎

和平統一,豐衣足食,這是幾千年不變的政治理想

2樓:臥牛

當時當然不可行,就像我們現在說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是否可行一樣。

但馬克思的前提是生產力極大發展,而孟子的前提是君王的主觀能動性。

乙個客觀,乙個主觀,當然沒法搞了。

儒家思想和整個中國古代思想都是基於感性邏輯發展的人生哲學體系,非常強調主觀意識。

由於沒有理性邏輯和科學概念,自然也就沒有生產力和經濟概念,用理性推導儒家思想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根本不可能實施。

但殊途同歸,共產主義和大同世界高度接近,意味著我們可以認為仁政的實施怎麼也得共產主義社會了。

否則這個社會就需要荀學,就算他很現實殘酷,卻也是社會物質基礎,是社會的裡子。但就如我們黨章始終把共產主義當理想一樣,孔孟之道就是古代社會的面子,是無數讀書人對大同世界和為國為民理想奮鬥的理論依據。

3樓:

孟子的仁政確實不可行,歷史上已經有過行仁政的例子了,宋襄公。

不重傷不擒二毛,寧可亡國不可不仁,按孟子忽悠的說法,得道應該多助,楚軍聽說宋襄公的仁政,應該當場倒戈擁護宋國才對,誰想到楚中國人居然違反性本善的道理,上去把襄公給打死了呢?

4樓:常應

儒家之蔽,重文治而輕武功。文治足以安內而不足以御外,武功足以御外而不足以安內。故觀往史,凡獨尊儒術之國,多偏安而不強。

唯尚武功之國,多盛赫而不久。文治武功,政之臂膀,不可偏獨。然其偏獨者,後世之儒也。

先儒之達者不然。昔有唐堯,仁且聖矣,有苗弗率,徵之不得,舞幹而來格者,吾則不信,堯施仁政久矣,有苗胡久不來格,而後舞幹羽方七日即來格者,此有悖於常理,蓋後儒所篡之也。故雖仁聖如唐堯,猶不免於兵事也。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此言文武皆重也。

故仁政之外,須有強兵。仁政可以安民,強兵可以保國。民安乃兵強,兵強乃國保,國保乃政施,政施乃民安。

衰弊之軀,四肢無力,四肢無力,軀體不保。此相依之理也。故孟子之仁政,獨崇乎內安而輕乎外禦,其論不可行,行不可久也知矣。

5樓:玄易道人

先說結論,可以。

雖然從理論結構上,孟子的思想脈絡和論證過程,包括他的理論基礎預設等,未必能為習慣了西方政治理論,包括其理論預設和理論架構(如個人權利,權利讓渡等),的當代人所完全認同。但其理論目標,即保民,養民的目標,及相應的具體方法,在當代恐未必過時。

參閱:孟子的仁政理路

6樓:wang shaun

不可行。

首先,後面歷朝歷代人口暴增,土地兼併,各階層矛盾激化生動地說明了一點:人的自私與貪婪是沒那麼容易解決的;

其次,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不成正比,甚至就算當作正相關,歷史很多案例都會否決我們。

7樓:半山村人

不可行,因為孟子主張的仁政是基於家庭血緣親情之愛,所謂親親仁也,孝悌為仁之本。但是他卻想要用來處理整個陌生人的社會,所以中間是存在巨大的斷裂的,沒法跨越。

8樓:

可行的。實際上,孟子的政治才能和功績一直被大家低估了。

孫子兵法說「殷之興也,伊摯在夏;週之興也,呂牙在殷」,我覺得還能加上兩句:宋之興也,孟軻在滕。魏之興也,孟軻在宋。

魏惠王東西敗績,一蹶不振,孟子告訴他「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又說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後來果然「何必曰利」,自有王者以土地相贈。行王政的宋康王,把宋國全送給了魏國。

9樓:

孟子的政治主張的零號規則是「性本善,法先王」。

他認為人生下來只有一顆「赤子之心」,是受到後天不良影響才墮落的。

所以只要學習「先王」,摒除後天的不良影響,回到「赤子之心」的狀態,就能實現「仁」。

非要說可行的話,來一場滅世級的大災變,讓整體生產力退行到「先王」(堯舜禹)的水平,自然就是「仁」咯。

10樓:solon

真的可行呀。

你沒見神拳無敵義和團靠著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刀砍不進,槍扎不進,子彈打上乙個白印,赤手空拳打敗八國聯軍鬼佬,仁者無敵啊!

11樓:

教人以仁,束人以法。

我們教育孩子做個好人,淨化內心的真善美。同時還要告訴孩子什麼禁止觸碰,觸碰了就處罰。約束其行為。

只有約束,不教育內心,孩子就不能發自內心的善良。

只有教育內心,沒有規矩。孩子就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而不自知。

12樓:陸羽

得出理論前,有對各國經濟、軍事,各個階層全方面、長時間的調研資料做基礎嗎?

得出理論後,進行過小規模的驗證實驗?

都沒有,都是拍腦袋就想出一套理論,然後就理直氣壯拿出來,說自己這是治世寶典了。

放現在要有人敢這麼幹,估計知乎都懶得掛這種社會學民科。

即便有古人偶爾提出正確的政見,其實也不能說提出者的真實水平就一定特別高了。

受限於當時的交通和資訊傳播速度,當時所有的人對世界的認知,都處在盲人摸象的階段,每個人因為資訊流通速度慢,實際上往往也就摸到了大象的乙個部分,可偏偏這些人又都以為自己看到了全貌。

那些提出正確見解的人,也不過是瞎貓碰上死耗子,更別提孔孟這種死耗子都沒碰上的瞎貓。

古代君主用儒家的政策,其實和吃野蘑菇差不多,要沒有自己的判斷力,早晚把自己給毒死。

再看所謂仁政,其實無論孟子還是孔子,他們的理論其實都建立在「壓制個人慾望、需求」上。

「沒空調。」

「你別熱就行了。」

「飯不夠吃。」

「你只要不餓,飯怎麼會不夠?」

「我陽痿,求治」

「剁了。」.

真按孔孟思想治國,其實也就相當於自我閹割。

13樓:「已登出」

儒家是不依賴政治結構去治理教化的,而是依靠對人性的掌握,和對萬事萬物與人共同背後的一以貫之之道的整體的洞察與把握,衹要發明每個人的內在之道「即孟子之本心」,自然各正性命,各安其位,仁政的核心是不忍人之心,就是仁,亦就是本心、道,仁政的內證工夫,可以看出儒家與後世佛道兩家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儒家是不離棄萬物和人的主體的,不會像莊子一樣,把天和人截然分開,且重天而不重人,;同樣也沒有佛家山河大地皆為虛幻,唯有空性為實的看法。所以大學裡面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前一明是彰顯之義,後一明是虛靈不昧之義,即明白虛靈不昧,造化萬千的德性「即本心」,使之自我之身心充實彰顯,「於天下」三字,即說明,此明德不獨我有天地人物鬼神都有,於此則不是明己德,便是以萬物一體為終始,不離日用平常,而極宇宙之大,山川河流,鳥獸蟲魚無不包焉。孟子的仁政,以此為起點,亦以此為終極,是仁體在政治制度上完美的體現。

孟子的仁政,嚴格意義上是不太可能完成的,所以他只說一些具體為政的工夫,還是以心性之發明為其根本,明己為本,親民為用,衹能隨才施教,那些沒有修證的普通人,則教之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使其做有善之人,歷代儒家的不斷努力,就是要使天下之人皆知反身內省,從而近於道。政治上,學術上皆如此。

14樓:

儒家可行不可行,不是乙個學術問題,不是乙個先驗或後驗問題,而是政治和利益問題。

變法,法被廢除,是否說明法不可行?

變法,變法者不得善終,是否說明法不可行?

不論你把儒家指為托古改制還是守舊復辟,儒生參政都首先是政治問題,是面對既得利益者的反對的問題。

15樓:寧某某

不可行,仁政說到底是道德層面的,道德的力量約束力太微弱了,有些人為了某些緣由死且不顧還在乎什麼仁義,跟那些殺人搶劫販毒的講仁義道德,你覺得會聽進去麼,你媽對你苦口婆心說過的正確合理為你好的話,你聽得進去幾句,

16樓:林先生

江山逆取而順守之,你說呢

按照戰國時期的形勢,商鞅的耕戰方略是最好的,荀子有過明確的分析。

商鞅的耕戰,不同於《商君書》那套弱民方法,實際上在耕戰體系下,必須保證農民有土地耕種,實際上在秦以後都很難做到,也算是部分做到了孟子所說的

17樓:泠泠七弦上

孟子的仁看似不錯,本質還是將全體國民佃戶化、國家進一步私有化,把百姓全部交付職業官僚治理,會後面荀子及韓非的思想提供了的思想基礎,實現了將傳統儒學法家化的最關鍵一步,孔孟思想其實天差地別,孔子倡德政,孟子喊仁政,黑白之別了,可惜千年迴圈不輟,興百姓苦長久矣

18樓:混進來的小學生

不行(▼皿▼#)

因為讀過春秋戰國歷史的,應該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了,那就是戰爭越來越殘酷。

換句話說,大家都在集體化的無恥墮落╮(﹀_﹀)╭孟子可以說是哲學家思想家甚至還能說是老師,但他不是政治家,所以過於理想化,但這不是他的錯,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的特色嘛→_→

19樓:不出彩的真理

仁,不是什麼高大上的道德,只是最最基本的道德,因為不仁都是指非常嚴重的事。孟子小兒的理想是:統治階層只要仁就夠了,就是不要幹非常嚴重的事就夠了,而老百姓則要如此這般的對待他們,這是跪求放過的資態!

歷史一再表明:這種跪求不可能成功!但是,這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普通民眾受經濟與思想的限制難以組織起來應對,即使組織起來造反成功也是又一次產生「狒狒群一般的社會」,這種長久不能擺脫的可憐的狀態!

孟子也只能好帶頭跪求放過了!還編個理由騙統治階層,但人家當然不傻。由於其不能成功,它遠不如秦強國後武力統一的客觀效果,雖然那幾代是慘死了,但是後面相對好多了!

後面的時代,如果情況尚可,造反是被看成不好的,這不僅僅是統治階層的意志,也是老百姓的意志:即然誰當皇帝老兒都一樣:不太好,造反也反不出不同,那就多讓我們過過安生曰子吧!

20樓:莫雲深

戰國是以消耗兼併戰爭為主的一場拉鋸戰。

因此積蓄國力是不被淘汰的基礎。

有了國力之後,才可能有通過組織動員把國力轉化為軍事實力的資本。

最後才是軍事層面的征服和吞併。

事實上商鞅變法的第一步也是大力發展農業,分戶令,推動墾荒,都是為了囤積人口糧食。

孟子和商鞅差不多同時代,思路也差不多。

孟子也認為最後天下要重新歸為一統,而這個過程必定是武力。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

後五年,天下定於漢

《史記-秦始皇本紀》

21樓:悠遊大少

如果是從老百姓角度去看,當然是可行。

如果是從統治者角度去看,當然是不可行。

因為在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還是算得上是親戚,雖然互相之間人殺得多,人死得多,

但是死的大多數是平民,對統治階級是不算傷筋動骨的。

而且在戰國時期,平民包括中層階級——士,已經對國家認同感很弱了,因為大家都知道戰爭,只不過是統治階級之間的爭權奪利。

所以孟子才會出來提倡——仁義,目的就是站在人民角度,提供理論基礎,讓統治者明白人民的重要性,讓統治階級能對下層階級有一點點的關心。

孟子的仁義理論是以人為本的,充滿先進和進步的,然而統治者是自私的。

儒家最大的問題是沒考慮到統治者的惡,仁政實行不了。

後來的荀子對統治者的惡有研究,建立了基礎理論,教出了兩個法家的學生——李斯、韓非子。

法家是只為了統治者服務而建立統治制度,無視了儒家的仁義,無視人民的存在,讓廣大人民下地獄,淪為統治階級的奴隸。

所以結論是,在生產力低下的戰國時期,仁政不可行,但是孟子以人為本的仁義,是如同太陽一樣,一直照耀著中華民族。

孟子的仁政學說,現在還適用於麼?

金石玉貝 仁政不能只看口號,口號是空洞的,要看具體內容。孟子的仁政就他自己所說,主要分為三部分 省刑罰 薄稅斂和深耕易褥。省刑罰,是從孔子就開始說的,但是今本 孟子 沒有展開,姑且不論。薄稅斂,減免關稅 市稅,鼓勵民間商業發展,形成競爭市場。深耕易褥,國家徵用勞動力時應配合農業生產的週期性,應指導農...

子午谷奇謀真的可行嗎?

荒城丶 1 強調困難,難以實施 2 一旦失敗,蜀國無法承受 3 魏國如何如何等等 可以說,反對子午谷奇襲的人的看法始終拘泥於戰術細節,而沒有從整個戰略上來考慮問題。首先,蜀國和魏國國力差距巨大,魏國的國土 人口 兵馬錢糧都是蜀國的數倍,蜀國根本就不應該去伐魏。但是,蜀國又不能偏安,偏安遲早要亡國。所...

流浪地球計畫真的可行嗎?

假設研究員 數十億年來,太陽的引力使地球保持在乙個穩定可靠的軌道上,但如果這時出現了一顆失控的恆星我們會怎樣?地球引力的突然改變,會使我們的星球從太陽系的執行軌道上脫離。而現在,在地球的歷史上,我們將第一次在太空中漫無目的的漂流,地球的旅行速度有多快?我們能在太空的極端溫度下生存嗎?地球能穿過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