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如何理解 空 無相 無願「中的無願及修行中的願心,如修行淨宗的學人應該具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

時間 2021-06-04 23:04:12

1樓:還好有你

【 四十八願分類 】

法藏菩薩之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之特色的基礎。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面前,首先以偈頌稱讚世自在王佛,藉此讚佛的同時,也向佛表白自己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願心,而簡要述說自己求佛身、求淨土、救眾生的弘廣大願與無盡悲心。可知淨土宗的根源來自於阿彌陀佛此時所表露至高無上的願心。

之後詳細觀察世自在王佛顯現的諸佛國土,比較研究諸佛國土的優劣,與眾生往生成佛之難易,之後選優取易,成立了四十八條,這就是有名的四十八願。在此略述其分類。

四十八願濃縮於此三大願,而且三大願互有密接關係,互不相離,彼此相依相待。由於阿彌陀佛「誓願為眾生」、「四十八願攝受眾生」,一皆以救度眾生為目的,則攝法身願、攝淨土願等二願,最終亦歸入「攝眾生」之一願。故四十八願即是三大願,三大願即是一大願,一大願即是「攝眾生願」。

亦即四十八願之外無彌陀,為眾生之外無四十八願;故亦可謂「為眾生之外無阿彌陀佛」。

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可視為攝法身願、攝淨土願、攝眾生願。

攝法身願:「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字,願生中國,

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觀經疏》玄義分)

攝淨土願:「四十八願莊嚴起」(往生禮讚)、「彌陀本國四十八願」(序分義)

攝眾生願:「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散善義)、「一一誓願為眾生」(般舟贊)

四十八願畢竟是彌陀佛身、極樂淨土、攝化眾生,亦即願願三攝(攝法身、攝淨土、攝眾生)。而攝法身、攝淨土,也都是為了救度眾生,除了救度眾生之外,向彌陀無可求。亦即,阿彌陀佛是「為眾生身」(為物身),全分他受用身。

佛之勝因、勝行、勝果,即是眾生之勝因、勝行、勝果。我等之往生,依彌陀之正覺;彌陀之正覺,依我等之往生。因此,我等念佛人與阿彌陀佛甚為親與近,可說與佛一體相即不離。

如何理解人生中除死生之外無大事

鶴頂鮮紅 從人文角度看,我個人理解的正好相反。對於不可抗拒,不能規避的現象,其實看似嚴重,歸根結底是理論意義上的小事。生活,是不斷解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收穫了喜怒哀樂,每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其實都很重要。大風起兮雲飛揚。 偶然看到這個,強答一下。這裡死生當做死亡理解 我自己這麼理解 死生之外無大...

冥想中的「無為」和「無反應性」該怎麼理解?

道家的修行打坐以及理念裡面有 無為 而且很關鍵。但是嘛。MBCT這個從MBSR演變出來並且也是有一定佛教淵源的正念冥想系統,貌似不應該跟 無為 掛上鉤。無為 的哲學層面深且廣,還有連帶的其他概念呢。老子的東西俺不是太了解,也就不說了。可能是一些人方便宣傳,借用一些傳統文化裡面的術語,能夠讓他們推廣的...

怎麼理解《傳習錄》中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噁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廾匸 無善無惡本來就是你內心本來的樣子,有善有惡是你自己內心的意念所動搖,知道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才是你的良知,存住善的去除惡的才是格物。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心的本體無所謂善和惡,但因為人對事物必然會有所好噁,人的意識萌動 意之所及便有善惡之分。人的良知,即是非之心其實是能判斷事物的好壞 對錯 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