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無慾」算不算一種慾望?「欲無欲」矛盾嗎?

時間 2021-05-08 13:08:47

1樓:Antarcphos

無慾是一種狀態,,,,無慾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得( Д`)。。。只要是生命就會有慾望。慾望是生命發展的根源,,雖然我並不了解佛學也沒有信仰,但在這裡我想反駁一下一樓,,明明自己都說了,不要在沒有結果時猜測有結果時的狀況,那他怎麼就知道無慾是什麼狀態呢,可想而知他一定也是猜測的。。。

加個簡單的比喻,就像他說的吃飯,吃得好吃飽,和吃的壞吃飽,生命的慾望永遠是向自己決定的方向進行的,為了吃得好,會去幹什麼呢?也許是一些非正義的事情?反正在我看來,個人達到無慾是不可能的,,畢竟現在和尚的工資也不低哦?

2樓:IDD6

人生七苦,佛教人脫離苦海,但,那時人已不是人了,沒有愛恨情仇,沒有酸甜苦辣,沒有慾望人還是人嗎?我只能說珍惜現在的體驗把,可能植物修了萬年才能做一回人,或許,感知才是人唯一的價值,今天你幸福嗎?

3樓: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慾望,慾望是因為你得不到,而想要得到的。

如果你想要得到,立刻就可以得到,其實你就沒有慾望了。

佛教其實並非完全的講空,六祖也說過,何其自效能生萬法。

所以佛的無欲是因他想得到想體會什麼,就可以體會。這就是佛教的無欲。

4樓:陳嘯寒

很有意思的問題,談下自己的看法。

曾經流傳過乙個段子"和尚不貪,難道成佛不是最大的貪念嗎?"放棄了世間的慾望,為的是追求更巨集偉的慾望。

首先要了解,慾望是一種貪,當慾望滿足不了,就會產生嗔,也就是痛苦煩惱。這裡的痛苦煩惱涵蓋的範圍比較廣,不舒服,煩躁,焦慮等都屬其中。當貪心越大,滿足不了後產生的痛苦煩惱就越大。

再要了解佛是什麼。大部分人認為佛和影視節目中表現的一致,有乙個形象存在,法力無邊,可以為所欲為,主宰世界。其實不然,佛所表達的是一種狀態,一種修行後的結果。

獲得完全解脫,不再有痛苦煩惱的狀態。

痛苦煩惱的產生就是因為有了貪欲,不再痛苦煩惱,也就是沒有了貪欲。如此說來,追求成佛。可以理解為追求無慾。

也就是題住所問的,欲無欲。欲無欲,貪求著不要貪求,本身也是一種貪,也是一種欲,但是當達到這種狀態之後,解脫了,不再產生其他的慾望,也不再有痛苦煩惱。

欲無欲,特殊的就是追求成功後,就達到無慾的狀態,就不再會產生慾望了,連一開始"欲無欲"的欲也消失了。其他的慾望則是滿足之後,會產生更大的慾望。類似於宰相想做皇帝,做了皇帝想成仙,成仙之後還要成大仙,大仙之後……人永遠無法被滿足,也就永遠痛苦煩惱著。

說些題外話,人存在世上,必然會有貪欲。不要想著信佛了,什麼都不要了,都要強迫自己放下。沒到這種境界,強行走極端只會產生更大的煩惱痛苦。

再說,人的生存也離不開食物,水。渴求食物水本身也是一種慾望。修行是一步一步來的。

5樓:江先生

這就是文字的侷限了,無慾就是無慾,你要愣說無欲也是慾望,那就是陷入文字的執著中,文字語言都不是法,就像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文字語言的目的只是讓你理解意思,就像道德經裡把水比做道,但是你要真的把水和道一樣一樣的比較,說他們之間的差異性,那就是鑽牛角尖

6樓:雅頌

用一段道教的《清靜經》回答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7樓:黑明

佛家的無欲,我個人的理解是,做任何不要刻意帶著慾望去做。無慾是叫你自然而然,去吃飯,去睡覺,去談戀愛,去上班,去做任何事,起身動念,不帶有一絲一毫的索求~

8樓:洞人

不只佛教有這樣看起來矛盾的理論,道教也有呀。

魏晉有玄學,講求不有不無;隋唐有重玄學(也就是玄之又玄),講求不滯於「不有不無」。

莊子裡有句話:物物而不物於物。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欲無欲當然也不矛盾

9樓:溪山清遠圖

我的天,好久沒上知乎了,我之前都寫了些啥?看著讓自己汗顏。

現在想想,無慾大概是指對於「欲」概念的否定,而不是消滅欲。如果將無欲理解成消滅欲,歸根結底還有個欲,自然也有欲無欲(想要消滅欲)。如果根本沒有欲,欲是空的,名言假立,也自然沒有「無慾」這個對「欲」概念的否定,無慾也將是空的。

那麼根本不存在欲無欲的說法。

立下日期,今後可能還要汗顏很多次。

05.13.20

佛家講究破除「」——不可執著於一事,更不可為了「不執著」而執著。

無慾,同時還要無無慾

無求,同時還要無無求

就是對於否定的否定

如果用邏輯來判斷這種觀點,是講不通的。因為邏輯是建立在因果律之上。

而佛的理想是破除因果,通俗的說叫「不墮輪迴」

這樣竟然有人看,那我再解釋一下吧

佛教有「法相」「非法相」之分

何為法相:

法相是太執著於佛法的表面道理

非法相是不執著於佛法的道理,

題主所說的佛教中追求的無欲,便是一種「法相」。因為任何追求都是執著,追求無慾便是對於佛法表面道理的執著。

如果不執著於無欲,刻意的避免。其本事也是一種執著,這就是非法相。可以對應為題主所說的無慾本身就是慾望。

對於一種固定事物的堅持,便是執著。

舉個例子:

佛教中的「貪」「嗔」「痴」便是各種型別的執著:

貪:對於喜好的事的執著;比如貪食,貪色。

嗔:對於厭惡的事的執著;比如嗔怒。

痴:不明就裡的執著(陡然就萌了起來);比如痴情。

佛家的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破除執著

這不光意味著不可有執念,更不可有」不可有執念「的念頭,還不可有不可有不可有執念的念頭。。。。。。。

由此看來,佛家就是不停的否定,否定否定,否定否定否定。。。。

在《金剛經》中有這樣一段話: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

須菩提,如來很清楚地知道,也很清楚地看見,像這類眾生,都得到悟見如來,不可思量的福德。為什麼呢?因為這類眾生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已經沒有無上正等正覺法相,也不能說沒有正等正覺法相。

為什麼呢?這類眾生如果心存有無上正等正覺可證取,我相還在,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執取無上正等正覺法相,以為有真實的佛法讓他領悟,可以依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人相還在,人相還在的話,事實上我相也還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呢?

如果以為等正覺法是沒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眾生相也不可取,而執取空無相,就是執取非法相,那麼我相、人相、眾生相都還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不應當取等正覺法,也不應當以為既然是虛幻的,那就是斷滅的,而執取非法。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如來常常說:

你們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說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過河就要捨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捨棄,何況非法呢?

佛法只是一種手段,在佛教的理想中,人要達到的絕對不止是簡單的無欲。而是一種不可名狀不可言說的狀態。

如果按照我的理解就是:

我是什麼?是是什麼?什麼是什麼?萬物是什麼?根本無分別,什麼都沒有,連沒有都沒有。。。。。

大概就是一種虛無到連虛無是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

所以說,題主所說的無欲與無無慾的邏輯爭辯,在佛教中是無法解說的。

佛教本身的理想就是要消解因果。

無因無果,何談邏輯?

最後以那首著名的謁語結束: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第一次寫這麼長的答案,小弟並不是學佛的人,若有錯誤,敬請指教!還望海涵。

10樓:ziyang jiang

無慾是教人關注當下。being 而非 want to be。關注走的每一步,而非目的地。一旦你開始關注當下,自然就達到無慾了。

11樓:iris

當我們在談論有和無的時候,其實仍在「二元」對立的基礎和價值觀上依金剛經而言,到最後,一合相,沒有二元對立,又何來有和無,甚至,更無一合相。

但無欲,這二元對立的另一面,也許更加容易引導我們走向二元的超越。

佛學甚深,淺薄釋之。

12樓:BlUer Mr

心無所往,法往何處?

無心無法,即心即法,何必有住。

無往是虛空否?

虛空無人見,無菩薩見,無佛見。

菩薩不見虛空,佛不見虛空,則菩薩與佛終有寂滅時,眾緣何寂滅?

菩薩與佛皆有欲念,故終有寂滅。

菩薩與佛有何欲念?

拯救眾生是欲念,弘揚佛法是欲念,大慈大悲是欲念,往生極樂淨土也是欲念。這樣多的欲念,唯為諸多佛菩薩!

怎樣才能無慾?

佛菩薩都不能無慾,何況我等!

那卻如何是好?

往欲中去,於欲中求解,無欲則無解。往地獄中去,地獄有解,無地獄則無解。

以上是摘錄,無刪改,以供分享。

13樓:凱旋

我覺得生命是不可能無慾的。沒有慾望就真死了。無慾的關鍵不是滅了慾望,而是看透慾望的本質。所以你說的無欲當然也是一種慾望,這沒什麼不對。

14樓:黃騰

有點像道家的有無

老子雲有無相生又說有生於無

佛經的翻譯很多借鑑了道家的東西所以感覺互有牽連不知道本來是怎麼樣的可惜語言不通

15樓: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雲應無往,雲應無所住。佛說無欲,是要放下執著,不住一念,物來則應,過去不留。而不是為"無慾"而無欲。欲非正道,無慾亦非正道。

16樓:

欲無欲我覺得說法有問題,懷疑是否翻譯出的問題,無慾不是「欲」的,而是自然達到的。參考《道德經》的說法「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根本想不到到底「有為」還是「無為」的問題,而是一種自然的做法,所以我對於「無慾」的理解是,這不是一種欲,而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17樓:秋沛

認為佛法要消除所有「慾望」是乙個被傳說很久的誤解。佛法說要對治三毒五蓋,「貪嗔痴慢疑」;要八風不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要對治的都只是增長我執,增上煩惱的各種負面心理活動。

「欲」單純作為乙個詞來說,指的是乙個心理指向,是中性的。比如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如意足中第一就是欲如意足。這種並不增長我執,增上煩惱的「欲」,當然不會是佛法所要破除的,而且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把佛法簡單的表達為「無慾」,這個表達本身就不符合佛法原意,然後對此話的各種歸謬自然也就無從成立了。

關於欲如意足,世尊是這麼說的。

「諸比丘!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獲心一境性,此名為欲三摩地。

彼為令未生之惡不善法不生,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為令已生之惡不善法予斷,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已生之善法為令住、不忘失,倍修習、廣修習、圓滿之、起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此名為勤行。

以欲,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諸比丘!此名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南傳相應部六神足相應105-106)

無欲無求是一種什麼狀態?

xin ming 不清楚無欲無求的狀態啊,可能要問無慾無求的人吧。正在學習益西彭措堪布的開示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 講到世間的苦分成三類 苦苦 壞苦 行苦,因為有貪求,即使世間的樂,實質也是苦的。如果無貪無求,就不會有痛苦失落。這個我們應該是可以觀察得到的。佛法的無貪無求跟四大皆空心念俱灰又不同,心念俱...

乙個無欲無求的心態會有什麼危害

在某些方面覺得無慾無求和不思進取是一樣的。我現在也遇到這個問題,我老公三年前戒酒,然後開始每日冥想打坐,進而吃素念佛,又開始加入一些南美傳入的死藤茶聚會,鑽研靈魂出竅和頓悟.同時說我追求物質財富,我說我不想住豪宅穿名牌開豪車,只是想能有一定的財務自由可以帶孩子們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可以照顧日漸年老的父...

清代末年的儒生們不知道拿破崙算不算一種無知?

胡仙君 此君業已說明了其事之偽。但是此事不僅是此營銷號傳播,我曾在多處散見過此謠言。事實此謠言並不難分辨,但人輒有信之者。何則?蓋某一世界,若誠是此謠言成立的情況,則這樣的乙個世界在讀者的心目中是融洽合心 易於掌握理解的。蓋於其時,比如此則故事,讀者的心目中這樣的情況是融洽的 有合於位置的幽默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