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作為羅馬字母標音系統的漢語拼音?

時間 2021-06-04 08:51:09

1樓:Dong

Muqan de Hanyu Pinyen Fam'an ,zom de lai srue, ijem feitram wanmei le, dan, gebie difam hai yo quexan, bugue wenti bu da. Renm' do nem dremque sriyum. Limwai, Hanyu Pinyen sri wei Dromgue ren fuwu de, driyau wem' nem kandom, jo keyi le.

2樓:Glinie

使用非拉丁文本的語言轉寫為拉丁文本(以漢語而言,即「拼音」),

多半考量的確實是問題所提的兩個點:

一、作為「輔助文字」的可讀性。對於表音文字而言,可以說就是一對一的對應,甚至是更複雜的音韻體系層面上的對應(例如日語的五十音行列)。

二、作為配合特定語言的「標音系統」的可讀性,即樓主所述的「通用性」。

這兩者的代表,

以日語而言分別是「日本式羅馬字」與「平文式羅馬字」。可以比較這兩者的不同。

漢語拼音確實比較傾向於第一點。

這是由於漢語拼音大多數的拼寫,主要是承襲蘇聯的拉丁化新文字,

而拉丁化新文字就是作為拉丁化漢字的方案使用。

為了要讓漢語拼音作為本國的基礎教育使用,

漢語拼音本身設計必須偏向輔助文字而較不顧及發音。

這之中所做的調整,包括了:

在文字上呈現音韻對應(zh、ch、sh對上z、c、s),

盡量使用更多字母、以及使用更簡短的表述。

所以才會出現諸如zh、q、x之類的拼寫法。(嚴格來說,z/c對立也算是漢語獨創)

相對地,對於漢字標音而言,就是使用了罕見的表現方式來標音,

還有一些多母音、變音的標音(例如是ui、iu、un)不夠明確。

反之,配合第二點的拼音,漢語有很多種,

由於使用拉丁文本的語言有很多種,這些語言的發音都不相同,

所以配合這些語言的拼音拼寫方式自然都不會相同。

這包括了配合英語的威妥瑪式、配合法語的遠東學院拼音、配合德語的Lessing-Othmer式。

這些拼寫方式多半是外中國人為了學習漢語所創立的。

此外還有配合俄語的Палладия拼音。

一般而言,由於英國、美國與中國的交流多,所以威妥瑪式曾在整個中國廣泛使用。

當時漢語發音的教學並不使用拼音,所以這完全不影響漢語教學。

(一直到幾年前,台灣都還廣泛使用威妥瑪式拼音。)

總而言之,漢語拼音作為乙個羅馬字母標音系統確實有不少缺陷。

這些缺陷多半是為了要趨近於作為輔助文字(或甚至是漢字拉丁化)所產生的。

3樓:

漢語(普通話)是一種語言。漢語拼音不是(不能被當作)一種語言。

從題主的提問可以看出,你認為拉丁字母的「一般」拼讀規則就是英語的拼讀規則(我認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就像英語母語者不大會正確地讀「Hollande」一樣,他們不經訓練也不會正確地讀「Xi」這個詞。

我認為漢語拼音對於外中國人(懂拉丁字母的)的最小的用處是「區分兩個不同的音」。即便拼音改造成了按英語的拼讀規則,也有很多音不能表示出來,而且有些音對於不懂英語的人照樣沒法讀。各種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的讀音規則基本上都是各自不通用的,我們一定要讓漢語拼音的規則和某種語言通用麼?

更何況英語本身的讀音規則就不強,而且英語還有各地的方言。

如何閱讀閩南語羅馬字?

大馬林將軍 台灣閩南語羅馬字裡的聲母和對應的拼音 羅馬字對應拼音 b 對應 bb b的濁音 p 對應 b ph 對應 p j 對應 jj c和z的濁音,在某些方言裡j已經變成l了 ts 對應 z tsh 對應 c t 對應 d th 對應 t g 對應 gg g的濁音 k 對應 g kh 對應 k ...

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聲調符號是如何制定的?

Soramimi 白話字的聲調符號是傳教士根據廈門話發明的時候就那樣定下來的,其中二聲三聲可能是借用了西方語言中的尖音符與重音符,表示發音的相對高低。而台羅只是將白話字改幾個字母的寫法,便於電腦輸入原本鍵盤上沒有的幾個字母。其實也有按照實際發音高低標註二聲聲調的,比如通用拼音。還有作為漢語拼音擴充的...

如何評價古羅馬皇帝尼祿

唯一拿下奧運會所有金牌的人,他就是羅馬皇帝尼祿!尼祿是羅馬帝國最出名的暴君之一,世人稱之為 嗜血的尼祿 他最荒唐的事情還是參加奧運會比賽。這位皇帝親臨現場,尼祿以普通選手的身份參賽,一口氣報名了所有專案,包括跑步 賽車 擲鐵餅 結果就是尼祿無論是第幾個抵達終點,或又是在中途摔倒了,都不影響希臘裁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