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高效美貌的bujo?

時間 2021-06-02 22:07:57

1樓:夜方子

先模仿再創造,一開始找一些來抄,然後在使用過程中調整,bujo靈活度很高,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至於美觀方面抄多了就有感覺了

2樓:海蒂日記

2023年初接觸到bujo,最開始只是把它當成每日的to do list,再加上自己的字寫得不好看,對設計一竅不通,做出來的子彈筆記毫無美感可言,完全不願意翻開回看,沒有真正發揮出bujo的價值,直到今年因為工作需要開始學習設計、美學,又接觸了一些手賬課程,重新閱讀《子彈筆記》,想要設計貌美的bujo,開始了一些嘗試。

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用bujo管理小目標的一些經驗。

bujo+主題閱讀

傳統的手賬或者bujo書單,只是把閱讀書目列出來。我覺得這樣子不能督促自己學習,很多書目列了一年還是沒有看。而大家都知道,要深入學習一門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主題閱讀,所以我設計了乙個主題書單:

1.設定主題和完成時間

2.列出主題書單

3.將每本書按閱讀進度分為10%一格,畫十個格仔,每完成10%的閱讀人物就打勾

這樣做的好處是,對每本書的閱讀進度一目了然。

而且還有乙個好處,我們一直看一本書總是會覺得乏味或者疲憊。現在是碎片化的時間,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完整的時間閱讀一本書。

列出多個主題書單後,我們就可以在想看的書之間交叉閱讀,標記進度。

對每本書的進度一目了然,清楚的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完成哪本書的閱讀,就不會有那種」為什麼我總是沒辦法完整看完一本書」的挫敗感。

小技巧除了寫主題字、引語和使用同一色系的配色外,還需要設定一些專案符。比如,我在設計這個版面中就買了莫蘭迪色系的圓點貼紙,把圓點作為專案符,每個圓點標記乙個小知識點,版面很清晰而且一目了然。

至於disign的字型,完全是參照了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的標題。平時多儲存一些雜誌設計、書籍設計的版式,當我們開始寫bujo手賬時,就會覺得很順暢啦。

視覺吸引力重要嗎?當然。畢竟這是我開始寫bujo手賬的原因,寫手賬本身是一件放鬆的事情。

不要擔心浪費時間,當我們坐下來,安靜地與自己相處,看著我們的情緒起伏、小目標和時間留下的痕跡,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意義。當我們做了美貌的頁面,也會忍不住想要用心去把它填滿呢。

一直喜歡極簡的風格,在日常記錄頁面,我設計了黑白風格的版式。

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用黑色MT膠帶打底,再用櫻花高光筆寫日期,注意要用櫻花高光筆。一開始因為著色不好,我又買了白色油漆筆,發現白色油漆筆著色能力更弱。

用櫻花筆寫完,晾一段時間就能夠著色了。

為了能把字寫得更好看,學更多的美學、設計知識,我還設計了這個打卡頁面。

Bujo+反思

「規劃生活不僅是把任務從清單中劃去,更是認清何為真正重要之事。」

相信除了貌美,我們更希望用bujo來管理日常生活。開始寫bujo手賬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從中收穫了許多改變,變得更加珍惜時間,變得更加了解自己,也遭遇了一些苦惱。

每天看著滿滿當當的任務,我拼命的追趕,想要把他們完成。最後卻還是發現許多事情只做了一半,沒辦法畫×,忽然就覺得氣餒。

趁著週末,把《子彈筆記》重新翻出來看,認認真真寫了反思頁,列出來一些困惑的小問題,並且嘗試寫出了解決辦法。這是我找到的讓自己變輕鬆的小竅門,分享一下[並不簡單]

①同時有很多件事情想做,要怎麼安排時間?

按季度列出乙個重點項,再劃分成每天的任務重點項,一旦完成,剩餘的時間就可以做其他的愛好啦。

②列了許多任務,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怎麼辦?

③我們需要反思什麼呢?

我為什麼做這件事?我是否感覺到快樂?

我今天是否專注於重點項?

反思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每天困擾我們的問題,讓我們排除繁雜的小目標,專注於重要的事情。

希望我們都能有滋有味的吃著,有滋有味的愛著,在充分挽回時間的當下,感受幸福。

如何做一名高效生活的全職媽媽?

孩子越大越好帶,我也是孩子一歲半以後逐漸輕鬆起來的。有精力多學習,充實自我。找到你想學的,日復一日,就夠了。學習是需要累積的,不要太著急,別焦慮。有確定方向就好。一直往乙個方向走,總會到達終點的。帶孩子在外面玩時候也可以配個藍芽耳機,聽聽網路課程,加油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乙個人帶孩子,沒乙個人幫忙,...

如何做一名高效的團隊管理者?

我就是小阿雲 明確目標。團隊每個階段要幹什麼,要達成什麼目標,一定要非常明確清晰。有了清晰的目標,能激勵團隊向目標奮進,效率也會大於普通團隊。賦能授權。要盡可能地把任務分配下去並做到合理分配,把監督 控制等重要環節做好。要更多地去想對這個團隊的責任,目的是要把工作做好。工作最終要靠整個團隊,而不是某...

如何做筆記?

曦曦是只兔子 向來不擅長做筆記,一來是因為字醜,做了自己也不一定看。二是因為性格丟三落四,基本是一本本子記上幾次,就總是不知道去哪了,所以乾脆不記了。不過,最重要的是因為,認為學習首先是理解,學習和運用往往是之後的事 而理解是腦子的事,動手反而礙事。但是最近越來越覺得,將腦海中的框架和模型記下來,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