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真值表裡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 p 假,q 無論真假,p q 是個真命題?

時間 2021-05-07 04:25:55

1樓:南中國海的一條魚

當 假 真時 為真,並不意味著通過 可以推出 (或者說 就是真命題),這個命題真在了 上,而不是 和 誰真誰假上。它的意思是, 可以足夠確保 成立(充分條件的本質含義)。

如果 不成立,也就是充分條件遭到破壞,我們只是不能確保 一定成立,這也正好說明了 對於 成立的充分性。

在題主舉出的例子「如果天下雨,那麼地濕」的例子中,命題的真假取決於「如果……那麼……」是否符合事實,天不下雨的同時地濕,並沒有推翻「天下雨是地溼的充分條件」,而且還說明天下雨是地溼的充分不必要條件,只有當出現了天下雨且地不溼的情形,才說明「如果天下雨,那麼地濕」是不能恆成立的。

可參考A→B為真,必有「非A或B」為真,但是,後者為真前者就一定為真嗎? - 南中國海的一條魚的回答 - 知乎

2樓:桃之夭夭

看了大家的回答,發現啥也看不懂()

我們老師是這樣解釋p假,q無論真假,p→q都為真的。

①p假q假

比如天晴的時候,地面幹的,此時p假,q也假,但是這個命題的確符合生活的現象,所以p→q真。

②p假q真

比如天晴的時候,灑水車過去了,地是溼的。此時p假,但是q真,也沒問題。

所以天沒下雨,地有可能是幹的,也有可能說溼的。因為也沒說別的情況()至於p→q的真假值,我理解的p→q的真假值,其實是和生活中的現象是否符合,符合就真,不符合就假。(這個老師沒說,我自己感覺的)

3樓:我是天上的獅子

先從簡單判斷開始:

蘋果是水果。

這樣說時,偶們首先建立了兩個站隊,左邊站隊是「蘋果」這個群體,右邊站隊是「水果」這個群體。

這兩個站隊中的隊員,根據與對方站隊中的隊員有沒有聯絡,存在兩種情況:有聯絡,沒有聯絡。

「是」是用來說明存在這種聯絡的。

這種聯絡,偶們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個體隊員之間的(一對一)對映關係。因此,「是」是用來指出兩個站隊中個體隊員與對方個體隊員之間存在這種一對一對映的。

按照發展到現在的邏輯學中的乙個分支的理解方式,「蘋果是水果」,可以理解成「如果某東西是蘋果,那麼該東西是水果」。即,按照這個邏輯學分支理解,這個簡單判斷「蘋果是水果」其實和「如果某物是蘋果那麼該物是水果」這樣表達有對應關係,即,乙個簡單判斷對應了乙個複雜(的假言)判斷。

於是,「蘋果是水果」用這種方式理解的話,那麼就是「如果某是蘋果站隊中一員,那麼該某是水果戰隊中一員」。

然後,偶們拿兩張一樣大小和形狀的紙,分別標記為A和B,A紙上畫乙個圓圈(其實什麼形狀都可以,但圓圈比較容易幫助理解)代表乙個蘋果站隊,B紙上畫乙個比A紙上蘋果站隊圓圈更大的圓圈,代表「水果」站隊。兩個兩張紙上的圓圈各自代表「蘋果」集合和「水果」集合。

接下來,把兩張紙面對面隔空放置,使得A紙上的「蘋果」圓圈和B紙上的「水果」圓圈圓心對準。用一條無形的絲線把A紙上「蘋果」圓圈範圍內的每乙個元素和B紙上「水果」圓圈範圍內的某個元素連線起來,每個元素只連線一次。這樣的話,「蘋果」圓圈的所有元素便全部對映到了「水果」園圈裡,而「水果」圓圈中仍然有元素沒有被對映過。

現在,用「蘋果是水果的」擴充套件理解「如果某是蘋果,那麼該某是水果」去檢驗「蘋果則水果(即,蘋果——>水果)」

紙A和紙B,都代表的是整個宇宙,它們代表的是同乙個宇宙,只是為了理解需要暫時用兩張紙把這同乙個宇宙拆分開了。

A紙上,蘋果圓圈外的範圍,是「非蘋果」領地;B紙上水果圓圈外的範圍是非水果領地。

現在把「蘋果」這個語言符號替換成「天下雨」,把「水果」這個語言符號替換成「地面溼」。

下面這點很關鍵:

當偶們說「什麼不(是)什麼(怎麼,怎樣,等)」時,是在說某個什麼和某個什麼(怎麼,怎麼樣,等)存在沒有聯絡的聯絡。所以,偶們說「蘋果不是水果」時才可以等價成「蘋果是非水果」。

為什麼「蘋果不是水果」也是將「蘋果」和「水果」聯絡起來了呢?

那是因為,偶們用語言表達了。偶們用語言表達的,肯定是偶們開始關注的事物,否則無緣無故誰會去說(或者談論)乙個沒有意識(或者注意、關心)到的東西呢?而偶們注意到並談論乙個事物,必然和這事物的情況有關。

事物有什麼情況,那就是事物和什麼情況有關聯了,對不?

「蘋果不是水果」那麼就是「蘋果有不是水果這樣的情況」,即「蘋果是和宇宙中所有情況中的「不是水果」這情況對應而聯絡起來的」

漢語中的「形式」一詞,大致有兩類意思,一類可以歸結為和「表面的,膚淺的,做做樣子的」之類相關的意思,另一類可以歸結為和「模式、樣式、方式」之類相關的意思。偶們講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形式的科學,其中的「形式」是後一類意思。

十一

人類目前為止的一切共有思維形式,都是全人類到目前為止的實踐中總結出來並為實踐所證明的。充分不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這種認識模式,也是如此。

比如說,當你一大早起來看到路面有些潮濕,如果偶告訴你是因為此前有運糧車經過,車上裝糧食袋子漏了,公尺粒麥粒撒了一地,所以地面溼了。你信麼?為啥?

一顆花生公尺掉在桌子上過了,所以桌面上一大灘水漬,你信嗎?!你肯定會說,這是什麼花生公尺啊,你當我是三歲小孩子耍我呢?

是不是?

前面偶叫你拿兩張紙那樣畫圖那樣對應,就是因為到這裡為止,在某個層面上來說已經是沒有道理可言的了,而是客觀物質世界的總體情況反映出來事物有這樣的聯絡關係。

,偶們可以稱之為「公理」。

因為,最根本一點是:物質決定意識。真正的道理,就是這客觀物質世界。所有一切道理的最終總則,在這客觀物質世界那裡。

當然咯,公理是有相對性的。就好比秦始皇的時候,打死他都不會相信現實中從北京(那時候是不是已經叫涿郡了?哦,好像還沒有(>﹏<))到上海可能只要一天都不到的時間。

十二

真值表,就好比乘法口訣表那樣,它是對某種規律的總結和運用,而不是它規定了某種客觀規律。

又好比,人腿腳不靈便了,就會用到拐杖。而不是反過來。

4樓:凌壹

如果天下雨,那麼地(不)溼。

可是天沒在下雨,所以沒法對結論做驗證,規定為"真"。

1.如果說天下雨還有可能發生(所以要限定一下,從隨機事件變成不可能事件,比如"現在天下雨""晴天下雨""外太空下雨"),那你可以試試:

如果"太陽從西邊出來",那麼"我在睡覺"。

如果"太陽從西邊出來",那麼"我沒在睡覺"。

2.還可以試試逆否命題:

如果"我不在睡覺",那麼"太陽不從西邊出來"。

如果"地濕",那麼"(外太空)沒下雨"

3.把"描述"(p),轉換成乙個"事件集"(P)。p是q的充分條件就是P被包含於Q,顯然是被任意集合包含的。

順帶一提,"天無稜,地相合,乃敢與君絕"等類似情話都是用的這個把戲~

5樓:bixi

可以根據真值表簡單粗暴地把p->q理解為~pvq,既然是或者,滿足了其中乙個(非p)自然就是真的。至於為什麼蘊含能寫成或,反正命題邏輯裡連線詞是布林函式,它們真值表一樣那就是乙個東西。

也可以認為因為前提沒滿足,所以這個蘊含式vacuously true。

或者就是覺得這個蘊含號有問題。它確實有問題,可以認為這是形式蘊含,不是實質蘊含。形式蘊含只是根據真值表來的,不能表達內在的聯絡。

比如自然語言裡「如果今天太陽從西邊出來,那麼地球是方的」談不上真假,但形式邏輯裡既然前提假它就是真的。一種實質蘊含的方法是用模態邏輯裡的box,必然(p->q) 表示p蘊含q,即在所有可能世界裡p都蘊含q。也許會有太陽從西邊出來並且地球是橢球體的乙個可能世界,於是p->q在這個可能世界不滿足。

從而「太陽從西邊出來」不能實質蘊含「地球是圓的」。

上面這段其實是廢話,常規的理解就是按真值表來。

6樓:MAN

這個「真值表」對於p→非q同樣適用。則也同樣可以推出:若p假,q無論真假,p→非q是個真命題。

可是p→q與p→非q,最多只能有乙個是真的。所以p的假,推理不出p→q。根據p的假,無法判斷p與q之間的邏輯關係。

實際上,真值表是根據兩個命題的邏輯關係來判斷兩個命題的真假的工具,它建立的依據是邏輯關係。脫離邏輯關係的真值表沒有任何意義。

P Q R P Q P R 的真值表?

thinker 共八種情況 P真,Q真,R真 Q R 真,P Q R 真,P Q 真,P R 真,P Q P R 真,P Q R P Q P R 真 P真,Q真,R假 Q R 假,P Q R 假,P Q 真,P R 假,P Q P R 假,P Q R P Q P R 真 P真,Q假,R真 Q R 真...

如何理解數理邏輯中條件語句的真值表?

林凌 1 1 1,1 0 0這兩點很好理解,條件為真那結果當然應該為真。而在填完了這兩個值後,條件語句有意義的真值表就被唯一確定了 條件語句顯然需要被定義成有方向性的,所以0 1 1 0,所以0 1 1 最後,如果0 0 0,那麼就有0 p p恆成立,所以0 0 1 Reimu Hakurei RV...

真值表中的箭頭是什麼意思?

剛看書.也許是這樣理解 如果是單箭頭就是 如果.那麼.p q不一定為真 如果是雙箭頭就是有效推理,一定為真 哲學為何p開頭 數理邏輯符號還原 馬昰動物非 p 白是顏色描述馬昰 動物可以馴化成牲畜 q 生物有機有生命非無機無生命的礦物 p 海洋V之心 q 石堅很硬是藍色的寶石。 時知乎 我猜你說的是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