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吼大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時間 2021-05-06 20:46:32

1樓:金凌親子教育

從小被吼得孩子會向兩個極端發展,乙個是極端的自卑,乙個是極端的自大。

當孩子因為做錯事被吼的時候,孩子下次就會小心翼翼的避免再次犯錯,但是無故吼孩子的話,孩子心裡就會產生牴觸的情緒,從而導致家長即使為了孩子好,孩子也聽不進去。

如果家長喜歡吼孩子,對於性格軟弱的孩子,將會變得更加膽怯,做什麼事情都會變得畏首畏腳,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敢擅自去做,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為了讓別人滿意而委曲求全,在將來的生活中會吃盡苦頭。

對於犟脾氣的孩子,家長如果喜歡吼孩子的話,孩子就會變得脾氣暴躁,不僅會經常頂撞家長,甚至到八歲之後會對家長動手動腳,變得非常叛逆和不服管教,在長大之後也會因為一時衝動而犯許多錯誤!

由此可見,經常吼孩子是不可取的,父母一定要知道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不要讓孩子生活在壓抑之中,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但是也要適當引導,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以後我想說:

當家長感覺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選擇在這個時候教育孩子,以免引起衝突。

當孩子做了什麼錯事,家長不要立即批評孩子,先給自己十分鐘左右緩和心情,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2樓:知心喵姐

小侄女手被門夾破了,但卻沒有吭聲,

自己默默的哭泣。

她媽媽看到後立馬就開始吼「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夾破了也活該,你難道不知道喊人幫忙嗎?」

明明是擔心害怕,明明是心疼,冒出來的話語卻讓人膽戰心驚。

小侄女後來還跟我說,有次她夜裡上廁所摔倒了,腿都摔破了,但也沒有告訴她媽媽,因為她害怕被罵。

《非暴力溝通》中有這樣一句話: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者需求心靈的和平。

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父母吼罵是為了宣洩自己內心的不安,的確也是擔心孩子,但說出來的話不是愛,更是刀子,讓孩子更受傷害。

心理學研究者表示,那些常被吼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膽小懦弱,沒主見;

缺乏安全感,親密關係淡薄;

脾氣暴躁,冷漠。

其實,還有傷害會傳遞到下一代。

01、被吼罵的孩子膽小自卑,不自信

在電影《你是好孩子》中,彩音就是常常被媽媽吼罵,她活得小心翼翼,拼命的討好媽媽。

她喜歡哼歌,但只動嘴不敢真的唱出聲音來;

明明是別人搶奪了嬰兒車,她卻沒有勇氣為自己辯駁;

她會因為打破乙隻碗恐懼,因為稍有差池就會遭來劈頭蓋臉的怒斥。

當父母吼罵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才會被罵。

這樣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敢發聲,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以至於他們在外面依然如此。

他們會越來越沒有自信,不敢表達,不敢反駁,受到委屈也默默忍受。

蒙台梭利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如果真的為了孩子好,遇到孩子的問題,不要著急去宣洩,而是真正的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孩子受傷了,你很傷心很生氣,可以對孩子說出來,看到他受傷,你很傷心,也很生氣他沒有保護好自己。

這樣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傷害,而是愛。

02、缺乏安全感,遇事不敢求助

之前,陶虹在《@所有人》節目中,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當女兒再次「啪嘰」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

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小陶虹意識到錯誤,及時安慰女兒,讓孩子感受到愛後,她才敢宣洩自己內心的害怕與不安。

但是很多父母卻只有吼,根本不管孩子內心如何感受,這樣的孩子會沒有安全感,他們遇到難事只會默默承受,根本不敢求助父母。

就像微博上有個男生曾發言說,他在學校被欺負了,開始的時候跟父母說,結果被父母吼罵了一頓,還指責他,說他不好,否則怎麼不欺負別人。

後來他在學校被欺負,被霸凌,他只有默默忍受,他說自己得了抑鬱症,他感覺自己被拋棄了一樣,沒有人愛他。

其實,被吼罵的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甚至對父母有種本能的排斥,以至於很多孩子被父母責怪:這孩子真是冷漠,跟我們一點也不親,也不願意跟我們交流。

殊不知,孩子變的和父母不親,正是之前他在渴望愛,渴望關注的時候,是你們的吼罵把他推遠的。

03、傷害會傳遞到下一代

傷害是可以傳遞的,所以你會發現,吼孩子這種行為也是會傳遞到下一代。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寧靜,曾自曝是個不靠譜的大嗓門媽媽,她教育兒子十分嚴厲。

原來在她小時候,也因為頑皮,常被父母吼罵,甚至會被打。

之前有時候,當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我也會吼,可後來我意識到,因為我小時候我一哭我就會被吼罵,給我傳達的意思就是哭鬧是不好的。

所以我在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就會無意識的重複我父母對我的反應。

怪不得說幾乎每個吼孩子的父母,都有乙個曾經被吼的童年。

所以,如果當你想吼罵孩子的時候,想想到底是真的因為孩子發生的事情,還是說在無意識的重複你父母對待你的反應。

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吼罵這種行為會傷害孩子,不是在表達愛和感受,我們才能有意識的去學會控制自己,去學會真正的對孩子表達愛與關心。

被吼罵長大的孩子童年很不幸,而且很可悲的是它會繼續傳遞到下一代,為了避免傷害的傳遞,就從我們這裡開始,不要再吼罵孩子,而是應該學會表達真實的感受。

3樓:老傑-明亞保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大的老師。

從小被吼的孩子,長大後除非自己有意識地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否則,等他們成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雖然不認同,但潛意識還是會採用父母當時的方法。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方法也讓自己長大了。

除非,他自己認識到這樣的教育方法給自己帶來的痛苦,並願意為之改變,不讓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意識地去迴避痛苦,這是人類的本能。又有多少會把傷口再割開一次,從中剖析自己,從而進行反思呢?

4樓:

我跟我兩個弟弟都是被我媽吼大的。我媽從來不能控制情緒,心情不好就為了一丁點事吼我們,理由五花八門,外加各種貶低打擊辱罵,諸如不要臉之類的。

說說我們三個現在的狀況。

我乙個弟弟結婚生子後又離婚,原因是他老婆受不了他陰鬱悲觀的性格,覺得一跟他說話心情都不好了。離婚後孩子我爸媽帶著,他在外地做乙份薪水還可以非常穩定人際關係簡單的工作,有乙個大他十幾歲的女朋友,兩個人一起生活互相陪伴吧。

另乙個弟弟,工作能力還可以,三十出頭自己買了一套房子,房貸已經還完,還有存款。人際交往能力也比較差,處理不了親密關係,一直沒結婚,決定不要孩子,說等老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就去安樂死。

我自己,工作學習都可以,移民歐美,有房有車結婚有孩子了。人際交往能力也比較差,眼瞎找了個脾氣暴躁控制慾強家暴的老公。現在就等著疫情過去以後趕緊離婚,自己帶孩子生活。

因為這邊福利好,我自己也不缺錢,社會法律各方面對於被家暴者的幫助很到位,所以我老公基本上要淨身出戶,孩子房子財產都歸我。當然孩子是我生的,財產房子方面我的貢獻值也壓到性的超過了我老公。其實他的永居也是我擔保的,現在不馬上離婚也是為了等他的永居簽證下簽。

總之,三個子女,沒有乙個能過上正常的家庭生活,沒有乙個在人際關係方面,尤其是親密關係方面處理的好。一輩子都跟幸福兩個字無緣吧。

現在只要求自己可以溫柔的愛孩子,尊重他理解關懷他,鼓勵他。不對他發脾氣,不要求他很優秀,只希望他健康快樂就好

5樓:生活似積木

當孩子長期被吼叫後,長大後他可能會變成以下三種性格:

【1.變得怯懦,沒有自我,產生自卑心理,做事畏手畏腳】

有些孩子被吼叫之後,慢慢開始懷疑自我,覺得自己好像做什麼都做不對,長大後做什麼事情,也是畏手畏腳。

【2.孩子大腦啟動逃生機制,變成滾刀肉】

有的孩子變得自暴自棄,軟硬不吃,老話講就是變成了滾刀肉。這時候並非是孩子不想好,而是經過多次吼叫後,孩子大腦裡開始產生了逃生機制。

當乙個人感到強烈的恐懼和受到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這也是人類長久以來生存下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本能,也是原始腦本能。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斥責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會因為害怕表現得老實聽話,但次數多了以後,孩子就會習慣這些大強度的「刺激」。

【3.孩子也可能變得暴戾,變成暴脾氣】

孩子弱小時無法反抗,但是等到力量足夠強大時,可能也變得暴躁易怒。

有位作家曾經寫過自己的老公,小時候母親早逝,父親帶大時,心情不好就會打他,罵他,餓飯,他很痛恨父親,但是結婚後他發現自己的性格中藏有父親的影子,遇到問題時也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想暴力解決一切。

那些被老師放棄了的學生後來都怎樣了

我 算嗎?高中剛入學沒多久,原班主任就因為身體原因辭去了班主任工作,接手的是個剛畢業的優秀畢業生新教師。這是令我稍微有點崇拜的頭銜,畢竟能被我校錄取的教師,也是挺厲害的。跟這位班主任的矛盾開始於高二,其實分班後也不是她班學生了,好歹師生一年她待我挺好,我還是挺喜歡她。她為了我好,讓我遠離某個同學,否...

那些被拐賣的女孩子後來都怎麼了?

意義 我同事的媽媽就是被拐來的,我住在乙個三四線城市的鎮上,同事家在鄉下,真的沒有想到我們這裡會有這種事情,她爸爸是相當於我們爺爺那個年紀的人了,媽媽已經跑掉了。小女孩挺慘的,一次拐賣傷害了兩個人 不雨棠梨 我今天在大人的飯桌上聽到了乙個被拐賣的事。座標新一線城市的郊區。說座標是因為我實在是難以相信...

那些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重慶麓沁心理諮詢 家長溺愛孩子,可能是因為補償心理。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不從實際出發,總是帶著莫名其妙的補償心理,影響了孩子的發展。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指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很多人在成年之後,會對自己小時候最匱乏的東西產生貪欲,或者將其過分給予孩子。於是,就產生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