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可以學到思維方式嗎?

時間 2021-05-06 15:50:26

1樓:

打紅警學到一句俄式英語「勃鐵尤捏」,你看,勃起像鐵一樣還要捏。

其實是為了蘇聯。

這個段子真是又黃又幹又冷又無聊。

但不說不痛快。

總不能一輩子乙個人暗爽。

2樓:方漸漸

舉個例子:

anecdotal這詞什麼意思?看金山詞霸解釋:

anecdotal

adj. 軼事的;趣聞的;多軼事的;含軼事的anecdote是「軼事」的意思,anecdotal作為形容詞,意思也差不多吧。金山詞霸還有例句呢:

Their research was based largely onanecdotalevidence.

他們的研究主要以趣聞為基礎.

Gray's book isanecdotaland entertaining.

格雷的書中盡是些八卦訊息,頗具娛樂性。

Anecdotalinstances are open to the criticism of biased selection.

奇談怪論的例子容易受到帶有偏見的選擇的批評.

3樓:

思維方式的用詞好像誇張了一點

感覺用生活態度或心態會更恰當一點呢~

乙個最直觀的感受是:在說英語的時候更傾向於簡單直接地表達自己,思維方式也就更接近英美的簡單直接式,而在說母語的時候。。一秒變回了更加內斂含蓄的中中國人^_^

4樓:張宣紙

可以,有時候同一件事換一種語言在腦子裡思考感覺會不一樣。

如果是比較糾結的事,用母語就會更糾結,可能是因為對母語太熟悉所以會想的更多更深。

用其他你會但是熟練度不如母語的語種會不那麼糾結。可能是因為語言氛圍,暫時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也可能是因為不熟練所以遣詞造句轉移了一定注意力。

總之還是有效的。個人親測。

5樓:Amanda

剛好複習完《語言學綱要》

摘原文吧

……雖然思維能力是全人類普遍的,但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在思維方式上會有所不同。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乙個民族認識客觀世界的特殊方式,我們學會一種語言也就學會了該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方式。……

——《語言學綱要》(修訂版)(葉蜚聲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咳咳,不代表本人觀點。。。。】

6樓:

我認為這個和學習者的關係很大。如果你願意琢磨,自然更有機會品味出思維的差異。

比如我今天在回家路上想到的:我們給小孩買的公仔布偶,經常統稱為「毛絨玩具」;而英語中卻稱這些為「stuffed animals」。這是否能作為乙個小小的例子來佐證,在分類時,歐美思維重內在,中國思維重表面?

之前,還看過有例子說,當要求把「蘋果,草,牛」分成兩組時,中國小朋友傾向於按動物和植物來分;而美國小朋友傾向於把牛和草分在一組,因為牛要吃草。再加上今天我想起的這個例子,這其中展現的思維差異就很值得玩味了。

正如@Chris Xia的答案所說,即使你每天說"I see",也要經過思考才會覺得see就等於「理解」。如果不主動琢磨,那背的單詞短語,在你腦海裡只不過是乙個中文意思的另一種說法罷了。

7樓:

如果是英語的話,我覺得是可以的。

不要說是什麼思維啊,學習方法之類的,太複雜。

就一點,你學英語的話,會接觸到大量的英語閱讀材料。就這些閱讀材料,都能夠提公升乙個人的思維水平,不得不說,大部分的英語文章的質量,比漢語文章高得多。

比如你們仔細讀一下四級真題的閱讀,真的很不錯呢。

更不提學到高階,經濟學人這樣的雜誌,國內找得到麼?

還有美劇,不用說了吧?

8樓:

Think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Could Sway Your Moral Judgments

用非母語思考能讓人拋卻道德判斷,做出避害趨利的做法,譬如不得不殺乙個人以自保

(又或曰,非母語或許能更多避免感情的干擾,做出更客觀的判斷和行動—)

researchers led by Keysar found that people think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tended to be more even-headed about risk-taking. A certain lack of fluency seemed to encourage deliberation, dampening emotional reactions to the idea of loss.

如果你要做乙個很難的問題不知如何是好,那麼這個時候,用外語思考這個問題或許你能讓你做出更好的決定。

@智葛葉邇 的情況,我認為大概是您的漢語其實和你的母語沒有差別,相當於「第二母語」。

9樓:clouds

外語不是學會的,是用會的,你解決問題時使用的語言越多,接觸的資訊就越廣,思維方式就越多樣。

所以簡而言之,用外語可以促使思維多樣化。

10樓:Chris Xia

謝……喵……(趴)

但是和之前的答主們觀點不同的是,我覺得這並不是乙個好問題。

(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我是來實名反對高票答案的你們是不是覺得特別喜聞樂見呀233)

首先,在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我想問題主:你所說的「思維方式」,指的到底是什麼?

我查了一些資料,也無法找到乙個合理的有關「思維方式」的定論,所以我在這裡只能猜測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邏輯思維能力,也就是說常見的邏輯推理、論辯思考的能力;第二種是「母語者的語言習慣」,也就是所謂的「語感」以及建構在語感之上的「習慣的表達方式」;第三種則是「母語者的認知方式」,也就是遇到一件事會不會「從母語者的角度去想」、按照母語者處理事物的方式進行處理。

那麼我們乙個乙個說。

第一種,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論辯思考的能力,我的回答是,不能。

以及,竊以為,濤吳回答裡舉出來的例子大多屬於說話帶翻譯腔的情況,這並不能作為合適的「思維方式」的習得的例子,頂多是「語言習慣」的轉移。如果說話帶點翻譯腔就能算獲得了「外語思維方式」的話,那我們不就個個都成了精神上的英中國人——簡稱「精英」——了麼?

事實上,有很多因素比語言本身更能影響到認知方式;如果高中語文用的是人教社的課本的話,可能還會記得這一段——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

」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賺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

作為乙個在帝都生活了二十年的傢伙,我的方位感就是比內地其他地區的同學要強,在倫敦都能照樣分出東南西北——可我們都還說的是漢語呢。

大概就這樣吧。

稍微update一段。其他回答裡有人貼出了Keysar那篇喜聞樂見的「2/3的人都會死」的研究,很幸運(或者從另外乙個角度來說,很不幸)的是我讀過Keysar他們組的那篇全文,大概知道他們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況:那個實驗的核心在於,非母語在敘述時造成的心理距離可能讓人降低情緒對抉擇的影響,但是,具體是哪一門語言,一點關係都沒有。

第一組實驗的三個分實驗裡,Keysar組分別選取了母語為英語外語為日語、母語為韓語外語為英語、母語為英語外語為法語的大學生進行實驗,得出來的是相同的結果。難道我們就可以說「日語、英語和法語的思維是一樣的」麼?……顯然不應該吧。

還是那句話,不同語言之間「思維方式」有沒有不同都兩說,能不能學到豈不是更玄乎的事情了。

我們能從生物學裡學到些什麼思維方式?

瓜子 雖然估計寫了也沒人看,至少這個自己看看吧。1 雖然熱力學第二定律否定了永動機的存在,但耗散理論使得生命能夠在它活著的時間內存活下來。宗教 傳銷 迷信 這些外人看起來如空中樓閣一般不穩定的生命體,本質上都是乙個或簡單或複雜 或大或小的耗散結構而已,只不過賴以為生的負熵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當然,生...

大學學農業能學到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奶味屁屁 個人覺得研究生和博士能夠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就是能有在田間實踐得,或者本科的時候和某一有用學科的老師搞好關係,讓他帶你做實驗之類的?可能這樣才能夠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愛做夢懶蟲 大學學農學只能獲取一點點科研思維,了解些許動植物生長發育規律。未來在研究生階段有側重的學習相關的知識,深入發掘潛...

你學外語的時候,會用外語做夢嗎?

沒系統地學習俄語,只是學了字母,平時喜歡看俄語電影 聽蘇聯歌曲罷了。一天夢裡,我用俄語和一名蘇聯軍官無障礙交流。明明現實中我只認識這些詞,再加上一句 夢見過一次。和乙個黑人朋友 現實中我不認識任何黑人 在美國的一條街上和紅脖子槍戰。我用著蹩腳的英語和黑人朋友對話,盡可能避免讓其發現我口音不對勁。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