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數學題的題幹條件都是剛好都能用上的?

時間 2021-05-31 03:42:09

1樓:Devil

我記得之前有乙個學長說的吧:「題中沒有乙個字是多給的」

怎麼說呢,我感覺我們從小到大基本都是應試教育,那麼考試卷子呢,總是限制在那相對侷促的時間裡讓你完成。

除了大佬級別的人物,數學卷子基本上在規定時間能完成就不錯了。如果題中多了一些有的無的條件,只會浪費審題時間而且那樣會讓理不清的題變得沒有意義,會讓連想要考的知識點都搞不清楚。

現在這種出題方式,也只是為了更明確想要考的知識點吧。

2樓:Eternity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競賽裡面有一種思考方法叫做「加強命題」,比如說,題目給了條件A,讓學生證結論B,這個時候學生發現A並不容易直接推到B,於是學生將這個結論加強成了C,而且A比較容易推到C。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比如說,證明某命題對N=1000成立,但是事實上,直接證N=1000雖然可能不好證,但是我可以用(比如數學歸納法)證明它對任意N成立。

所以,數學的題幹條件並不是剛好都能用上的,很多時候題幹確實會給出更多的資訊,結論與條件往往不是等價變換,這些更多的資訊有時也可以降低問題的難度(當然看出題者心情呢)

3樓:塵迪

針對題主問到,「如果有一些干擾條件,是否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我認為意義可能不大。人為增加干擾條件以後的題目,更顯得不自然,與人們從生活中發現並解決的那些問題的模式很不一樣。

更好地培養數學思維的是進行研究,從沒有提示的地方自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或者發現規律並證明規律。

什麼數學題最好?

你這種問題等於不問 世界上哪個人最好?哪個學科最好?哪個老師最好?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萊特 你只能說你認為什麼數學題最好? 博學多聞 初中老師說 小題雖小,繞死一片人。這句話在我心裡留下來深刻的印象。從小學,到現在上大學,從初等數學到數學競賽,再到現在的數學分析,高等代數,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以為...

什麼是思考數學題的正確思維?

我覺得解數學題分為三個境界,即三種思維方式。這裡只講高中應試數學 1.隨緣思維。這種思維的人做題可能很隨機。遇到某道題突然靈光乍現發現可以怎麼做,或者式子化簡著變換著就找到了思路,又或者曾經背過這類題目的解法。這種思路是漫無目的的,所以會出現很多不會做的題目。2.分析思維。應試數學本質上還是知識點的...

如何看待2023年的考研數學題?

給我足夠的時間還是能寫完的,考場3小時就是 不夠用,算不出來人一下就慌了,水平不夠吧。填空題錯了兩題,李林那兩道大題都沒寫對,線代列出了思路,但是計算量大到懷疑自己是不是想錯了,概率題寫了第一二問,第二問沒寫結果,級數題在最後快交卷了用了sin和點火公式,但是沒時間了 只能怪自己能力不夠,還是二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