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學還是理學?

時間 2021-05-30 06:33:40

1樓:頭圓

我個人建議學習理學。

理學與心學的區別,簡單講乙個是外求,乙個是內求。理學外求就是我們要想認識「道」、「理」就必須向外在世界去學習,學習一切有關的知識。心學內求就是這個「道」、「理」就在心中,你捫心自問或者自己感悟就好,不用向外學習。

相對心學,理學肯定是「死板」的,因為理學有理學的路徑與規矩。而心學沒有任何障礙,你想怎樣去感悟都是可以的。

總之,推薦理學就是理學比較「老實」,你認真學習就好。而心學的感悟是沒法學的,畢竟每個人的「悟」都是不同的。

2樓:士不可不弘毅

個人只研究過心學,所以不做太多選擇上的建議,只說個人體悟。

看你補充有幾點說明,你要思考

1.你理解的所謂心學是不是王陽明說的心學?你怎麼入門的,方法是什麼?你做了什麼入門的功夫?或者只是看書?

2.你知道心學會把你帶向什麼狀態麼?那是你想要成為的麼?如果不確切的知道心學會讓你成為什麼人,你該如何去找其他方法做出判斷?

3.在此之前你又對人的成長心理問題及規律有什麼基本認知麼?哪些心理是私慾,為何要去人欲?

4.你學這些的目的為何?

3樓:門前水杉

心學與理學,其源頭都在孔孟之學,也即儒學。

心學,陽明先生在格物致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在格竹的問題上產生了疑惑,發現理學這條路不通,因此,在後來曲折中,成就了龍場悟道,直至最後的四句教,形成乙個完整的體系。

不過,不管是心學與理學,其歷史背景在500年前,與現代已大不同,因此,還應選擇性吸收為好,理學的博學肯定是好的,心學中的立志勤學改過責善,自省利他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肯定是好的。

適合你的,就是好的。努力學習沒錯。

4樓:起行

不要什麼心學、理學,越學越糟糕。特別王陽明是乙個大坑。

學就學正宗的,《論語》、《孟子》。這兩本書,只要你是中中國人,從來沒看過文字,就已經學了四五成了。

一本書讀的讓你難受,不是你水平不夠,就是書有問題。陽明那種,老實說就是書有問題。

讀《論語》、《孟子》,不出三兩頁就能蹦出兩三個成語、警句。素未謀面,似曾相識。大概就是寶哥哥見了林妹妹的感覺。

國學不是成功學。曾國藩、王陽明賣的火爆,跟國學關係不大,不要陷入商業吹捧的圈套。

5樓:icode

現在中國依然是乙個講究理學的環境,在讀書過程中,老師一般是講克制心性,用一種理想的人格要求學生。比如孩子很小就要學會繁重的紀律,訓練小孩成為小大人,這就是理學的死板。它給定人以標準,如果你不符合標準,就是不對,那老師就會說你,通過說你來糾正你的行為與認識。

我認為這為後續的八股文埋下了伏筆,因為過於強調「書本」知識,聖人教訓,導致個人無法衝破已有的框架與認知。

心學強調自身,心即理,知行合一。認為自身的實踐得出的道理同樣重要,認為如果知行不能合一不是真正的知道這個道理,通過自身的知與行的結合才能促進個人的發展,這當然使得明代的學生耳目一新,同時被他人將其與理學對立看待,認為王陽明不遵守程朱理學,但王陽明認為自己仍然是理學,只是那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人能理解理學的核心,大家不以實踐為檢驗的標準,一味的讀書。

6樓:鄉愿

學習六藝:學文學,可以當教師;射箭,可以當解放軍;駕車,可以當的士司機;數學,可以當會計,孔子就幹過乘田委吏。總之,人生第一要務是混口飯吃,進爾養家,最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心學理學都可以,那怕學日本文!

7樓:行易

當然是心學。內省無疚,無憂無懼,因為良知是正義的光,可以提公升內心的強大,發揮主觀能動性。理學的格物致知思路其實就是現在的科學探索,即科學的探索其實就是理學的實踐。

8樓:校短量長

特別不喜歡當今社會捧陽明而踩朱子的風氣,儒家雙峰並峙,他們的學說都是有侷限性的又各有側重,都是追求高尚的品行。如果真想學就要把脈絡都理清,從北宋五子開始,不要偏信,結合自己的思考,送你一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共勉

9樓:永矢弗諼

一起學也無妨

學一種思想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它產生於什麼環境之下,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以及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它解決問題的方式到底適合不適合你,這個必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自己品吧

10樓:白梅大蝦

心使氣曰強,內使外叫強!

知常曰明,自知者明!

行後而知曰明,

知而後行曰強,

知常而為,知行合一,內發而為無往不利。

不知常,不知知,妄做,難有大成。

11樓:龍小銳

高人萬萬不敢當。心得交流些許……

理學還用找嗎,從小到大的學校教育都是理學。

還記否?抄二十遍、一百遍,自然就會就懂,如此這般窮究道理天理。這可以解釋一些天賦過高的人,中途退學,後在某一領域出類拔萃,因為,他的知覺很好,我已經會了,為什麼還讓我抄剩下的19遍、99遍呢?

老師讓你抄20遍、100遍,就是理學的「格物致知」,要想「致知」、知道,就要先「格物」,物是格了,也知了,不過,抄了100遍後,還有什麼創造力呢?

為什麼,近現代,我們沒有西方人有創造力呢,這是事實。

心學適合每個人,他是一門讓人發心的學問。就像「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有人說,我沒有這麼好的「知覺」。其實,不然,每個人的「知覺」都好,只是後天中慢慢丟掉、蒙弊了。

《孟子·盡心上》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還有句話,來應和孟子的「良知說」,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良知,良知光明了,上文說的「知覺」就回歸了,萬事萬物在你面前都是通透的,瞬間看破事物本質,不管遇到什麼事,不管碰到什麼抉擇,只要傾聽內心就好,他會自動發出聲音。

陽明心學《致良知》

我們一起學習吧!

12樓:五柳先生

心學和理學其實區別就在於下工夫的側重點不同,建議對症下藥,不愛看書就學理學,愛看書不愛實踐就看心學。不愛看書也不愛動就看心理學。

13樓:你是我的劫

學習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學會某樣東西嗎?不是。

學習的目的是學我所需。學習不是為了讓你完全複製,而是從這些裡面吸取對自己有用東西,不管是心學還是理學,其中定然是對你有用的,何必拘泥於表象呢

14樓:吳金銘

王陽明是立志成為聖人的人,心學的立論非常高深,本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學會理解的。

理學則比較簡單,能力低也可以學習,一事一理,慢慢積累就好了,不要求一下子就要做君子做聖人。要說理學死板那是根本沒有能力讀懂四書,學習古文有障礙。

理學也好,心學也好,都是要從實踐來學習。

學習理學就要從格物致知開始,要對平日所見一切事物都要分析其背後的理,由小漸大,由少漸多。慢慢認清楚有形的和無形的事物如何發展變化消亡和誕生的規律,對理的認識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

學習心學則需要打坐禪修,放空思想,達到人和天地合而為一的境界,認識到外界的事物其實都是內心的反映,人所實踐的認識的實際上就是人自己境界的反映。在心學信徒眼裡,他人的理只是他人的世界,自己的理才是自己的世界反映。無需模仿學習他人,順從自己真實的心性良知便是真理。

15樓:

要學心學,先學理學。朱子理學是陽明心學的門檻,哪有欲入其室而不由其門的?要學理學,至少先把四書五經以及各種名家註述先通讀一遍,否則你知道他們在講什麼嗎?

16樓:度陰山

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心學,什麼又是理學。心學是聖學,是如何成聖的學問。理學是乙個思想學科,至於它能幫助你什麼,你要想知,就必須動,去學。兩個學,不是乙個層面的。

17樓:復陽道人

講真……

一從體入手,一從其功用入手罷了。

古人講參天地之化育,窮理盡性,格物致知。

然,如何參、如何格?

無論什麼學說思想科目,先決條件是你得有個智慧型生命在這裡,所以,歸根究底,還是得以人心下手。

所以說破大天去,王陽明也沒講錯。

理學者,則自許替天闡道也,以他觀察到的規律,來制定人為行事準則。

說白了,他這個是人用之道,治世馭民之學。

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萬世開太平……本意上說,也不能說就錯了。惜乎人之一類,聖賢愚肖不等。再者來說,儒家根本大典,易經的宗旨就是生生不息謂之易,窮則變,變則通……

再者來講,以人釋天,你又怎麼保證你這個道,就是絕對真理呢?

所以,理學有其侷限之處。

兩者的區別就是,乙個給你乙個方法,讓你自己實踐驗證,曰……知行合一。

乙個直接給你乙個權威答案,你無須質疑思考,照著標準、權威遵守就ok了……存天理,滅人欲。三綱五常……

是故,程朱等多為後人詬病、爭議。

王陽明則成為唐宋後唯一聖人。

18樓:白如也

為什麼說心學不適用自己呢?

這個我理解。

就像圍棋一樣,規則簡單,只要堵住氣,就能吃掉子就像數學一樣,最基礎的1加1等於2

入門很簡單,但是越走越難

這個過程需要事上練

如何學習心學?

天山遁 首先熟讀 四書 陽明心學是在儒家語境上展開的。四書 中的大學和中庸至少要看十遍以上,陽明認為他悟到的是格物致知,是 大學 的心法。其次看 傳習錄 這是心學聖經。真正學心學是改造我們的身心氣質,所以對照著 傳習錄 中的方法做修身養性的功夫才是關鍵。比如陽明說立志 說為善去惡,那你就要立志做好人...

去考研寄宿中心學習划算,還是租房學習划算?

幫學寄宿考研鄧宗江 如果在鄭州的話可以考慮一下我們https Unity 我就是這幾天在看寄宿學校,感覺租房太坑了,不僅房租貴,而且沒人管著學習效率太差了,但是寄宿考研學校又不是很了解,我考長沙的學校,長沙有幾家寄宿學校看起來都還行,但是沒有實地了解,對比不出來哪乙個好。 恒文教育 是去考研寄宿中心...

大學應該及時行樂還是一心學習?

烏卡巴咔咔 我覺得一半一半,能處理好兩者的度是最理想的狀態。大學嘛,免不了出去玩一玩,聚聚會什麼的,不可能說為了學習而不去,放鬆一下自己 結交新朋友 有共同話題的,能給自己啟發幫助 不然天天悶頭學習顯得很不合群 但是幾乎沒這樣的人,很少,其實還挺羨慕他們的自制力,畢竟我 自制力太差了唉不好改 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