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母過早給孩子設定「起跑線」?

時間 2021-05-09 16:58:27

1樓:大開開

父母能多早為孩子設定「起跑線」??

嗨呀~還沒有娃,就開始設定了,算不算早呀 (認真臉哦)~

可能太喜歡孩子了,雖然剛結婚……一年,咳咳

但已經在幼教行業快三年了,除此以外大學四年都在輔導孩子功課掙個零花錢~

當然不是說從大學時候就開始籌畫了,這絕對沒有!!!

是工作從事幼兒領域後,就幻想著自己的寶寶,乖巧又懂事,智商直接到達珠穆朗瑪峰,那到時候保送是去清華好呢還是中科大好呢?(哈哈哈哈,就是如此的異想天開)

因為我喜歡樂高,所以畢業後去樂高機構待了一段時間,想進一步感受樂高的魅力,為何能俘獲不同年齡人的「芳心」,嗯,這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樂高,掌握了課程體系,以後自己教娃兒不就就省了一大筆錢嘛,機智如我,嘻嘻嘻

不得不說,興趣班會通過幾十分鐘的課程為孩子帶去動手動腦的快樂,但在我看來,這遠遠不夠。

但如果一節課讓孩子認識斜拉索橋的特點和作用,經過長江大橋(一橋、二橋三四五橋)時候,指著其中的說,媽媽,那個就是斜拉索橋,我知道的!裡面還有什麼裝置,有怎樣的特點,為什麼要用這種設計……開合橋的渦輪裝置有三個作用balabala

我想把這些帶給孩子們。

曾跟一位朋友打趣道,如果讓我帶著孩子學一節課,可能我會更願意花費半天的時間讓TA們來思考和接受,基於PBL的研究和學習,而不是簡單的舉例示範,一遍又一遍地強化TA們記住知識。

2樓:趙明

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是否要力爭贏在起跑線,取決於家長自身的認識和思維方式。我個人不太贊成。

人的一生能否走上自己希望的高度,不取決於一時的得失,需要終身學習,不斷自我突破,是一場馬拉松競技。

從小維護好孩子對於認識世界和社會的學習熱情,激發強力的求知慾,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驅動能力才是成長的核心所在。

當然,沒有短期付出,也不能奢求能達成任何高遠的目標,需要辯證地平衡短期衝刺和長遠持久的堅韌性之間的關係。人生何處不是難題,何處不是學問啊!

3樓:大聖媽媽育兒分享

父母的焦慮是社會給的,有時也是對自己的焦慮。

今天給孩子發英語打卡作業。四歲半,班裡幾個同學都能流利做自我介紹,並複述完基本對話。兒子說的卻都是一句一句的,說實話當時還是有些焦慮的。

可孩子睡了,仔細想想,當初要孩子的目的是什麼?讓他英語八級、琴棋書畫?還是希望他開心、快樂、健康成長?

捫心自問,焦慮就少了,看看熟睡的兒子,又輕輕的親了一口。

4樓:西維說

先來個段子

孩子因成績不好, 又被媽媽罵笨鳥。

孩子不服氣的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

媽媽問:那第三種呢?

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整個社會環境都是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

「幼兒園不學好拼音和簡單的加減法,小學就跟不上了」

「英語當然是要越早學越好,長大以後,他要學正確的發音就更難了」

「現在重點學校的錄取率這麼低,你不多學一點,拿什麼競爭」

當你不想贏在起跑線的時候,周圍的環境也會逼著讓你,不能讓小孩輸在起跑線上

但其實,孩子的起跑線不在於早點學什麼或者小學之前就學會了什麼孩子的起跑線是父母

只要父母的台階夠高,輸在起跑線又何妨呢?

希望那些不想小孩輸在起跑線的朋友,自己更努力一點,讓自己跑得更快跑得更高!

5樓:

起跑線這個說法一出,全社會的家長就焦慮了……全被那根名為起跑線,實際上完全無跡可尋的玩意兒控制了……

我不太認可父母給孩子設定「起跑線」這種做法,就像是分數、排名啊~都是別人給的!!別人評判的,於孩子有益處嗎?那怎麼不說父母也有起跑線呢?

難道我們不也是站在人生第一次當父母的起跑線上嗎?在起跑線的父母們是不是也需要多學習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跑在前面呢?

但是人生確實有起跑線,從出生即開始的,往死亡這個終點站不停邁進的跑道。可是,這個跑道上,站的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

家長要在意的,不是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而是把自己的孩子的今天與昨天相比,把孩子的成長點滴都放在心裡,即時給孩子反饋,給誇獎,給修正。這樣才能養育出乙個能在人生跑道上快樂奔跑的孩子~

育人先育己,共勉。

6樓:吉娜老師

原本沒有線,家長焦慮和不安,也就有了「起跑線」。

超前的教育、重眼前的結果,而忽視了孩子本身的心智發展的自然規律,揠苗助長似的教育,有太多的弊端。

經常聽到一些極端的新聞,孩子受不了學校的教育,無底洞的培訓班、練習卷,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抑鬱症狀、學習障礙。

家長是不是應該反思,學習是你要孩子學,還是應該孩子自己想要學。

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的節奏,或許慢一點,孩子你慢慢來,更能激發自主學習的意願和熱情。

7樓:lotuswxa

這是對自己無能的投射和厭惡,也是分離焦慮。自己的需求實現不了,就通過控制希望小孩能實現。害怕孩子長大後無法成才,實際是不想和孩子分離的焦慮。

感受到了這種焦慮,他們的孩子一定會讓他們如願的。

8樓:蘇菲親子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對「起跑線」的理解。

不少人提到孩子的起跑線指的是學區房、小學前有了多少知識儲備、掌握了多少才藝技能;

有的人則是關注孩子的早教啟蒙、家庭教育、性格習慣等。

所以大家所指不同,談論的也會有差別。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盼著孩子成為人群中的優勝者,所以才會給孩子進行早教啟蒙、學習育兒知識、奮力買學區房、報輔導班興趣班。

這些其實都是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撥萃,贏在起跑線上的方式。

但我認為學區房、小學前的多少知識儲備、掌握了多少才藝技能這些是孩子在起跑線上跑得更遠的外因,而早教啟蒙、家庭教育、性格習慣等則是讓孩子跑的更遠的內部動力。

而提前學習和儲備知識,上各種興趣班,更多的是父母的意願,過早地學習不屬於年齡段的東西,會很容易讓孩子在忙碌和壓力之下產生厭學情緒。

父母可以在自己情況允許下給到孩子能給的,在以啟發孩子興趣的前提下教孩子一些知識,就是最好的。否者自己壓力大,孩子壓力大,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孩子的大腦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已經開始發育了,而3個月左右的嬰兒已經有了安全感的意識,6個月的寶寶已經可以開始理解規則了,而3歲前是孩子語言敏感期......

所以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進行胎教、家庭教育、規則培養、語言等能力培養。

這些是在遵從孩子生理發展的情況下進行的,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有效方式。

以上是我對父母給孩子設定「起跑線」的看法,對於外因的「起跑線」---學區房、小學前的多少知識儲備、掌握了多少才藝技能這些要量力而行,根據家庭和孩子的情況來,不可以用力過猛否則會導致孩子壓力大、厭學等;

而對於內因,諸如早教啟蒙、家庭教育、性格習慣等則可以根據孩子的生理發育狀況越早越好。

@知乎親子

9樓:掛件揹負者

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敢承認,孩子的起跑線其實就是父母自己。

孩子的起跑線是會隨著父母的改變而改變的。

我乙個親戚,她剛生第乙個孩子的時候,老公工資乙個月4000塊,2023年,她自己在臨省娘家生孩子,老公在外打拼。15年老二。一開始在娘家婆家輾轉,娘家在南方,婆家在北方。

等到孩子能上幼兒園,一開始在老公工作的城市上,後來壓力實在太大,乙個月兩個娃娃2600,此時她老公工資8000,雖然已經自己做生意,但只有年底有分紅,日常開支還是靠工資。就這樣讀了一年幼兒園,為了節省開支,把娃娃送回娘家,外婆幫忙帶孩子,鄉下學費就便宜多了,乙個娃乙個學期才1800,還上6天學。這樣又上了一年。

後來境況好了,把孩子接回身邊,去年在隔壁市買房,孩子都讀私立中英學校了。只有中專文化的麻麻和初中文化的爸爸在絞盡腦汁給孩子取英文名,麻麻說,同學的英文名她都不會讀-_-||。

你看,短短幾年,孩子的起點從留守兒童到私立中英學校。

實際上,父母不應該給孩子設定「起跑線」,而是應該給自己設定目標並努力去達成。

10樓:霞瑕

我覺的在條件允許的時候還是應該給孩子乙個好的環境和先天條件的,但在沒條件的情況下也要盡力提供好的條件,最起碼能好就好一點,我個人單身帶孩子,在今年選著初中的時候糾結了很久,很多人看我已經是傾家蕩產讓孩子上私立了,我也確實是傾其所有了,可就是不願意聽別人說我。再說,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的更清楚,孩子所有的毛病也許都是我造成的,總覺得孩子還有救,有機會能變成乙個別人眼中還可以的孩子……

11樓:知心朋友

家長如果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兩項適合自己孩子的專案,重點給與課外輔導,使孩子在愉快的場合下,快樂鍛鍊,快樂成長,學有所成,或許等孩子長大後,這一兩項專長,就能改變他的一生。

12樓:手曲一指

建構模型是人類思維的本能,懶惰也是,這倆本能加在一起的結果就是:追求簡單模型

沒有模型的時候內心會不安,而刨根問底實在太費腦,這就是為什麼簡單模型常常大行其道的原因。有了陰陽五行就認為已經了解世界了,因為物理化學實在太難。有了「起跑線」模型就開始對孩子實施教育了,我們不經要問,跑步和學習是一回事嗎?

鍛鍊肌肉和鍛鍊大腦是一回事嗎?問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讓人走出誤區,可就是有許多家長不想追問,不想思考,所以「起跑線」模型就一直存在。

「起跑線」模型具體有哪些問題呢?

問題一:跑步是乙個線性的過程,而學習不是。

跑步這項運動,所有人都很熟悉,從一點到另外一點,誰跑得快誰贏,誰先跑誰有優勢。也是這個特性才有了「起跑線」之說。

可是學習是有階段的,並不像跑步一樣,學得越早越好。如果在孩子幼兒園階段不去培養各種感知力,而是去學習知識,那麼已經有研究表明這樣的「搶跑」會在孩子三四年級的時候開始缺乏後勁,甚至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

問題二:跑步是達到目的手段,而學習不能是。

更具長遠影響的,是「起跑線」模型會讓人搞錯學習在孩子心中的定位,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跑步比賽,跑步是手段,更快到達終點是目的。模擬到學習上,學習是手段,考試高分或者考上某某中學大學是目的。

但這樣的目的是建構不穩的,在孩子心中會接著追問,考了高分或者考上了某某學校然後呢?就不用學習了嗎?亦或者覺得這樣的目的太遙遠太不切實際,乾脆直接把目的給放棄了。

這樣建構不穩或被放棄了的目的,自然支撐不起努力學習的手段。

那麼學習究竟是什麼呢?它本身就應該是目的。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不因為任何考試、分數而熱愛學習,才能抵抗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無數艱難。

最後總結一下:

不把複雜的模型簡單化,不做沒有依據的模擬。那只會讓頭腦慵懶一些,卻把人拽入思維的漩渦之中。

可是這真的很難,你看,為了把話說漂亮,我說思維是漩渦,顯然這是隨意簡化了模型。

如何看待培訓機構開始給孩子父母做培訓了?

講師費朝祥 大家都知道,最近關於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都粉粉受到雙減政策的影響。然後就在這個時候,很多教培開始轉型,或者從新定位市場。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教培之所以給孩子的父母做培訓,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還是變相的指向小朋友。所以你會發現,在企業競爭的背後,在資本背後的運做中,最終受傷的還是我們普通老...

如何評價 過早的給孩子「定性」(他是什麼樣的人此類)不好?

臭好好 親身體驗,分享一下 印象很深在四五歲剛記事兒的時候,就被告訴爸媽都不會唱歌,所以自己也是個五音不全的孩子。在同齡人學歌的時候自己就從來學也不唱,就告訴別人我不會唱歌,我五音不全,覺得理直氣壯,名正言順。從小就自己給自己定性為天生五音不全,我不會唱歌,所以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唱歌這件事,後來知道了...

如何看待父母應當努力給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的義務?應該做到什麼程度才有資格生養孩子?

櫻吹雪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出生起就注定做牛做馬,做家長的確實應該給孩子提供很多東西的。我目前能想到以下幾點 1.為孩子提供乙個好的物質環境。如果父母本身的收入條件達不到其所在地的中位數,那最好還是別生了。有點錢再生孩子,不然孩子以後要和那些比ta出身顯貴的人競爭,很顯然會因為缺少家裡扶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