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字詞拼音被改?

時間 2021-05-08 19:30:23

1樓:琦囈

是字詞讀音被改。

拼音是文字,是符號,是語音的載體而非語音本身。你換了件衣裳就不是你了嗎?同樣的,你的衣服借給朋友穿,難道衣服的款式會發生什麼變化嗎?

2樓:非攻

怎麼看,扒窗戶看,修改字詞嚴重破壞了古詩詞的韻腳,其實這件事讓人生氣的根本是大眾「被代表了」,漢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結晶,幾個專家一商量就把這個字怎麼念給定了,尊重過歷史和大眾的意見沒?還記得語文老師告訴我:空穴來風是形容一件事情並不是沒來由的,是有根據的。

現在呢?被代表了,我怕是上了個假學

3樓:

早就想這麼改了。

1.目前類似的讀音突兀的字,一部分是漢字簡化導致的,一部分是傳下來的讀法本來就是多樣的。

2.學校非要論個對錯,好像知道這些怪異的讀法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一樣。但從學校出來的都知道,生活中有多少人在乎你讀寫對了還是錯了。交流順暢就沒問題了。

4樓:淺憶深藍

這是我原來的答案:

首先,這個現象的性質。我覺得不能說「改」,應該說「統一」。兩個以上的選定其中乙個,是「統一」;乙個換成另乙個,是「改」。

這些字本來都有兩個以上的讀音,官方只是「選定」了其中乙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

(有的是古音*sia——今音xie,有的是正音ji——俗音qi。官方都統一成了「今音」xie或「俗音」qi)(古音*sia又「顎化」成了普通話的xia)

其次,這個現象的評價。對於文學藝術來說,不好;對於語言本身來說,沒什麼好跟不好;對於普通群眾來說,好。

語言的本質是工具。對於語言本身來說,用什麼讀音來表示什麼意思,只要不產生誤解或混淆,都是可以的。對於普通群眾來說,用乙個自己習慣的讀音,當然勝過用乙個自己不熟悉的讀音。

但是對於文學藝術來說,肯定就難以接受了。然而,生活在很多時候畢竟不是藝術。語言的實用性必須是要高於藝術性的。

最後,總結一下。沒有什麼所謂「好」或「不好」,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評價和做法。你要「隨新」還是「守舊」,決定權都在你。

補充一下我的答案:

像「斜」這種字,普通話本來就只能念xie。如果「斜」可以念xia,「寫、也、姐、賒、夜」也都可以念sia、ya、zia、sia、ya(事實上閩南話和福州話等閩方言至今為止都是這麼念的)。這在古代都是同乙個韻類的字(麻韻開口三等字),到今天普通話成系統地從a韻腹變成了e韻腹。

ya就變成了ye,sia和zia就變成了she、sie和zie(普通話舌尖前音拼「細音」齊齒呼、撮口呼時進一步「顎化」,sie和zie進一步變成xie和jie)。另外,方言即使相對完整地保留古音,也不是百分之百地繼承古音。福州話今天「蛇」已經念sie(xie)了,這與普通話she的演變規律是一樣的。

所以,如果你要改變「斜」乙個字,就會帶起「麻三」這一串字。這是不承認語音的演變,而不是改不改那乙個字的問題。

太多太多的詩文用普通話讀來都是不押韻的,這不是改讀一兩個字音能夠解決的。要想實現絕對的押韻,最恰當的方式就是改用某個押韻的方言來讀。普通話本來就是經過改造的「人工語言」,連北京話都不是完全的普通話。

古人「葉韻」以押韻,今天我們「改音」以押韻。為了藝術的美觀性而喪失工具的實用性嗎?

時代變了,人也該變了。這沒有什麼好與不好,這就是事實。

5樓:優素福消經教學

為了讀詩押韻而改韻母,這種葉韻本來就是逆天的行為。在文學界可以繼續存在,就好像靜夜思原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但是大家小時候背的肯定不是這個版本,兩個版本都存在也互相不妨礙對方。古代人作詩押韻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寫詩壓的未必是詩人所在朝代的官話的韻。普通話是我朝官話,自己改自己的,也不妨礙民間繼續葉韻啊。

6樓:如順

改挺好的啊,你看都促進我發散思維了,一騎(qi)妃子笑,再騎(qi)妃子叫,我一點都不覺得尷(jian)尬(jie)呢。報告老師,能不能把我高考因為讀音和錯別字扣的10分加回來?我想上北大!

您看,我們好多字不認識,認識的還經常寫錯,能不能商量下徹底廢除漢字啊,全部用mdzz代替,好極了,是(si)不是(si)!皆大歡喜

7樓:酒酒醬

我們高中語文老師,乙個超厲害的老師,曾經認真的給我們講過語言這個事情該怎麼看,現在人反對聲這麼大無非是因為他們從小的語境讓他們把自己的情結加在自己從小知道的讀音裡,很快以後下一代人又會對新的讀音產生思想情結,何必那麼悲觀呢~曾經簡化文字的過程不也一樣麼,那難道現在我們的簡體字就不是中華文化了麼?糾結古詩的讀音更沒必要,只能說語言這個東西和別的事物不一樣,它沒有絕對的對錯,哪怕現在的通俗讀音也是經過一次一次的矯正來的。不能按照那種【遷就錯誤】的方式來理解。

我覺得只有哪個該改哪個不該改的問題,像一場【二聲】雨 、往【四聲】裡走這類大部分人看到會讀錯的,沒必要糾結乙個正確讀音;像一ji紅塵妃子笑、說shui服這類符合大部分人認知的暫時沒必要改。

8樓:

拼音修改是一件好事,雖然漢語博大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但是語言應當由其使用者定義。

中國因為歷史原因存在很多高中以下學歷人群,當中不少人在社會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這些人因為一點小小的用語錯誤就影響其聲譽,這對整個社會都具有不小的隱性負面影響,所以與其在語言的使用上遵循陳規,不如向前一步大膽改變。我認為下一步應當找一些漢語言學者來做一些韻一致的四字成語和一些古文的斷句的現代使用的研究。

9樓:晝影夜燭

先說結論:不反對

對正兒八經上過這幾首詩的朋友來說,這麼讀再正常不過,我不了解文化程度不高或者微小可能下碰巧沒接觸過的人第一次見會不會唸錯。我一直在自己的文化圈內,不了解大資料下有多少比例的人讀錯,所以不評價是否合宜。

但我認為改字音是很合理的事情。

語言,和科學是有本質區別的,語言是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則,不是說你讀最開始的音你就是有水平,大家都聽不懂你就是錯的,因為交流才是語言最核心的作用,能夠流通的就是對的,這不能叫妥協,我更願意稱之為與時俱進,畢竟馬爺爺說過,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

10樓:嗷嗷

我猜這次改字音恐怕不會成功,因為反對聲音太大了,不久之後可能會有官方宣告宣布暫時不改。

我反對這次改字音,但我的反對是針對要改的這幾個字,不是語言發展過程中改字音這件事。我的觀點:這次不支援,因為改了反而會帶來不便;以往的、以後的、合理的,可以支援。具體如下:

1.這次改字音似乎過於著急了,我認為有些字還沒到要改的時候,比如一騎(jì)紅塵妃子笑,接受度還是很高的。語言變化應當是,在人們普遍感到變化的需要之後,再統一標準。

也就是,不方便了再改。改得過早反而會引起混亂,帶來反方向的不便。這也是這次改字音引起了普遍反感的原因。

2.但是!!!對於語言變化本身:

語言發展中讀音變化很正常,完全維持原樣絕不是繼承傳統的正確做法;

要是完全按照寫詩時的古音,我們恐怕80%以上的字都讀錯了,古音可以是一門研究、乙份情懷、一種愛好,但不應成為一種道德綁架;

再說我們現在的平仄早就和唐宋時不同了,比如古漢語中的入聲在元朝的官話中就已經消失了。平仄難道不如韻腳重要?那麼,古人辛辛苦苦寫的千古名句,單單保留韻腳還遠遠不夠,還得保留平仄,中國半數以上的人應該重新學習入聲。

「第一立意要緊。若果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了,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林黛玉(也就是曹雪芹的觀點)。

我相信,若真能讀得詩中真意,大詩人們一定不怪我們把平仄、韻腳讀錯了。

——————跑題分界線——————

說到字音,順便說一下字形。

我曾經看到有人說「簡體字是閹割了的漢字」,把我氣了好久。在這裡我要說:如果字形的變化是一種對文字的閹割,那麼繁體字也只是,在漢字漫長的被閹割的歷史中,少閹割了一次而已。

——————總結用分界線——————

說了這麼多,我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加心平氣和地看待語言的變化。當然,覺得不合適可以提出來,漢字是大家的,我們共同維護、共同發展。

動輒惡語相向,才是真正的損害了漢語之美。

如何看待新版教科書更改易誤讀字詞拼音?

1 教科書改的是現代漢語字典,改的是普通話發音標準。2 現代漢語,難道不應該統一標準麼?統一的標準,難道不應該去按照多數人的發音標準去統一麼?3 文言文 古詩等,都屬於古代語言,跟這個普通話沒什麼大關係吧?研究古代語言的人成千上萬,可沒幾個人會說一定要日常使用古代語言。非得揪著 傳統文化 那別開汽車...

如何看待Polyhedron的拼音方案出現在了P社遊戲中?

說一下正常的早期中古漢語拼音大體上應該是什麼樣的 聲母 沒什麼可說的,就是 p p b m t t d n ts ts dz s z l t t d jk kx 低母音 最簡單的分析只需要 a e 三個音位。產生二等和重紐三等韻的那個源於上古漢語 r 介音的玩意兒,怎麼寫自便。產生幾乎所有非三等韻的...

如何看待「漢語拼音讀音的妥協」?

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妥的。語言一直都在變化,不同漢字的使用頻率不一樣,因此變化的情況也不一樣,於是乎古代押韻現在不押韻的情況總是會有的。也有寫詩之人自身口音的影響,方言裡押韻 雅言裡不押韻,於是就成了葉韻。而,現代人學古代文章,不能為了學習而學習,還是要考慮 知識的價值 那些 特殊發音 代表的意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