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阻斷了我們的好奇?

時間 2021-06-08 19:57:45

1樓:

「好奇,有時毀滅在所謂規範統

一、無個性差異的教育中。」所以我想,大概是從小被束縛住人的思維了吧。

有個小女孩一回家就說:「媽媽!幼兒園老師叫我們畫蝴蝶,可是,蝴蝶長什麼樣啊?」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麼做。是告訴她,還是讓她自己去尋找?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會選擇前者,更省事,也更快捷。所以,孩子們也不會懷疑他們信賴的大人們。這事很快便翻過了篇章。

而孩子們對蝴蝶的印象就停留在你對他們的描述中。(即便是步入社會後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蝴蝶,可那時已經失去了對這個問題的好奇。無所謂了,誰會為了乙個蝴蝶糾結一輩子呢?

更重要的是當下。)

這正是中國式教育,中國父母,的悲哀之處。

或許大家都或多或少在童年被家長說過「這樣是不對的。」「那樣是不對的。」「你應該這樣……」

對與不對的劃分的界限究竟是什麼?

我們只是一昧地遵循他們的指令去做,去認知,從一開始,我們就已經被這些條條框框規定了我們的好奇。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當真是好的嗎?先人們的創造讓後人們的認知越來越廣泛,甚至不會去想這究竟是否。資訊化的時代更讓人們的好奇心逐漸淡出視野。

(雖說人的好奇心很旺的啦())

2樓:藍中青

你們主要是被生活的苦難給磨的,而且在先天教育中欠缺的一股自發力,這還真不是一天兩天能說清楚的,實際上很多東西需要你去知道,所以當你的好奇心被得到連續的滿足,這個時候它就會正常執行,而如果它老得不到滿足就必然會逐漸萎縮,但這個時候你應該會感覺到難受,你的好奇心也向你的肢體一樣是天然的,如果它得不到滿足,那就像你的某個肢體老得不到供血而壞死一樣,好奇心阻不斷,但我覺得除了我以外很少有人再能把它重新開啟,阻斷好奇心是表,但還有很多你沒說出來的東西是因,就像草很容易割斷,但根很難徹底拔出一樣

3樓:大貓

好奇心小孩子的時候最濃,大多數人以後就慢慢減弱了。我想是經驗和我們已知的知識。乙個人呢,有了知識和經驗,就會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解答自己遇到的不解,而不是去問為什麼?

所以好奇心就在這些解答中慢慢的消失了。

4樓:鄭老司

我覺得我的好奇心並沒有減少,反而因為認知的增長好奇的面變得越來越寬廣了。

但是好奇的方式確實變了,從另乙個角度講,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作了,也就是單純的為了體驗而體驗,能預見到的,會給別人或是自己帶來負面影響或有可能造成煩惱時就會掂量掂量,要不要去做,做事會思前想後,盡量讓事情的發展吻合自己的預期。

我知道還有一類人,他們自視甚高,喜歡用貼標籤的方式了解事物,他們把世界分成三六九等,用極高的效率「認知世界」,基本被自己貼了標籤的人和事物,他們是懶得再去理解的,他們會快速的分類哪些是聰明人,哪些是蠢蛋,哪些事情對自己有用而哪些事情是沒用的,這類人你往往看不到他們有啥旺盛的好奇心,好像自己看破了眾生一樣的。

還有一類人,對現狀麻木,對外姐刺激的對應是消極的,我個人認為好奇心其實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體現,是一種非常健康積極的態度,而那些某些原因變得消極的、麻木的人,自然好奇心會越來越不明顯,直至慾望變得單一,思維跟著固化。

5樓:浩哥愛讀書

誠邀。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相對固化的思維體系,我感覺我們對知識的接受度也是有限量的(當然不是腦容量,是接受程度,空杯理論那個),這些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在我們遇到新的問題的時候,不是好奇或者說不是先接受,而是先與原有的進行比對,比對之後才能處理,比對的次數多了,過程耗時長了。慢慢的也就懶了(沒有幾個人天生喜歡思考,喜歡辛勤勞作),就不太願意去接受了,也就是喪失了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人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吧,反應強了就是好奇心重,反應弱了就是好奇心輕。

適時反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應該對保持好奇心有益。

6樓:冰笛

自己不知道,但知道別人知道,所以想知道,這叫好奇。

隨著年齡的增長,確切的講是隨著知識量的增長,這種場景會越來越少。

當然大多數人習慣於和別人比認知,而科學家們則是在和自然比認知,所以能維持更長久的好奇心。

7樓:阡念

隨著年齡增長,我深刻的明白,生命的重要性,no zuo no die!

不過好奇心還是會有很多,書上說自殺的動機有求救,攻擊,解脫三種,動機以解脫為主的人,往往搶救不回來,一次就會自殺死亡。

那麼抑鬱症的人自殺是真的想解脫,為什麼還會反覆被解救回來呢?他是真的想解脫嗎?他是真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抑鬱症嗎?

有沒有誤診呢?會不會其實是有雙相的?自殺的是不是有輕躁狂的原因?

這其中有什麼規律呢?

所以最後結論呢,我的好奇還是很多,但都比較安全了,一開始有很多危險的好奇,有的做了有的沒做,後來清楚知道哪些好奇有危險,不去做,最後,危險的好奇慢慢減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有意義的好奇。

我想題主問的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大家也像我一樣,把一些危險的好奇減少了,只是大家感覺到的危險不像我的那麼明顯,不一定是威脅生命的危險,很可能是威脅自己利益的「危險」。

8樓:

穩定的生活,穩定的的收入,穩定的三觀(這個是必須有的),會直接導致你在乙個軌道上執行,路過的都是風景,很難讓你停下來欣賞,或者深入的了解

9樓:張佳靈

世界觀?當你把感知的一切都當成是常態,生活中也就沒有能讓你好奇的事物了。當你認為自己所接收的一切資訊都無趣而沒有意義的時候,你也就失去了好奇的動力了。

10樓:特藍天

答案是日常的瑣事和單調的重複。嬰兒從出生後,會對世間萬物都充滿好奇。比如看見乙隻狗會開心的說"汪汪"而後見過很多次後逐漸習慣狗狗的存在。

而隨著年齡的長大,可能會忙於學業,可能會習慣於各種被安排,時間一長,逐漸適應這個世界。會覺得月亮就是個醜陋的星球,會覺得深林只是有好多的樹,想象不出裡裡面的動物……很多年後,突然抬頭發現已經好久沒有仰望過星空了。

這個世界上有個物種是一直有好奇心的,這個物種叫"哲學家"。哲學家是怎樣一生都保持好奇心的呢?充足的物質條件(不忙碌,不為生機奔波)和自由的思考。

如果父母阻斷了你的夢想,你的世界會是什麼顏色?說出你的理由?

步上群山 我有好多朋友都是什麼紅色藍色之類。他們是這樣說的,父母我阻攔怕什麼,就衝過去啊。堅持自己的夢想最重要了。我在下面笑,笑我他們太天真,笑自己太老成。後來我說了,肉色其實我也是隨口說的,但老師就很感興趣問我理由。我就說父母為什麼會平白無故的阻斷你夢想,若是無理取鬧我衝出即可。倘若迫於現實,我也...

HIV阻斷藥工作原理是什麼?

小海主任 海哥哥 阻斷藥可以切斷愛滋病毒複製的過程 防止病毒從已感染的細胞擴散 感染更多的細胞。以性傳播為例,病毒首先侵犯粘膜,在穿過粘膜屏障後進入人體的組織 細胞 淋巴結,並在淋巴結繁殖,最後進入血液。阻斷藥會在病毒到達血液之前將其清楚,以完成阻斷目的。因此,盡早讓血藥濃度公升上去,就能更好的保證...

為什麼有時我們會失去對世界的好奇?

對世界的好奇起源於求知慾 就像每天摸來摸去的小貓 失去好奇 是因為產生了社會壓力 工作家庭等等原因組合在一起 社會壓力可以讓人急速衰老 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從小薇變成老薇 lee 是工作以後我們對世界失去了好奇!準確的說是壓抑了自己的好奇或者遺忘了!我們需要生活,所以我們要工作,要拼命的工作。我們要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