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過這麼多臨床試驗和篩選審批,還會有無效的藥物流入市場?

時間 2021-05-31 15:40:50

1樓:楊三俗

傳統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還是有一定侷限性的,由於受試者樣本量不夠大,入組出組條件規定嚴格,所以招進臨床試驗的只是一部分特定的相對來說病情比較類似或是統一的人群。而真正進入真實醫療環境的藥物,面對的患者病情複雜,而且病情五花八門,異質性很大,所以造成藥物療效也因人而異,有可能跟這個人用好使給別人又不好使了,所以我認為並不一定是這個藥臨床試驗做的不好或者監管部門審批不嚴格,有可能只是鑽了病情的空子。

2樓:Keith

你指中國嗎?

中中國人造假的方式絕對超出你的想象力。然後中國藥監局以前就是秉承只要份子錢交了,別的隨便的管理方式。這兩年好很多,不過還是各種么蛾子層出不窮

3樓:

臨床試驗設計很多情況下侷限性很多,比如 @公尺調炫楓提到的種種。試驗設計時只能按理論上最優最可行的方法來設計,本身和真實世界的情況並不能完全一致。而即使臨床試驗設計再嚴謹科學,還要面臨實際開展試驗時的各種不確定。

各個中心研究者的素質和態度不一樣,導致資料的可靠性很多時候會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還有另乙個原因,就是非劣效研究造成的。比如在醫療器械領域,一般選用的都是非劣效比較。(我只有器械的經驗……如果藥物試驗不一樣請大家校正)

比如現在市面上有國外某器械A,療效公認,現在國內有仿製器械B要做臨床試驗,理論上只要能做出B不比A差的結果即可。B怎樣算不比A差呢,比如A可以打10分,那B打9分算不算差,8分呢?7分呢?

非劣效研究會規定個margin,比如假設只要B的效果和A的差值在2分之內,都算是B不比A差。

問題來了,假如B拿了9分,成功上市了;現在又來了乙個新產品C,C試驗設計時和B進行非劣效比較,C可以拿7.5分,和B差值在2以內,非劣效成立,所以也成功上市了;接著又來乙個同類產品D,並設計和C比較,拿了6分,非劣效成立,又上市了。但6分真的足夠有效嗎?

顯然其實如果換A做對照組,可能D永遠都上不了市。

在器械領域,這種挑軟柿子捏的臨床試驗不少……就不點名了,哼哼……

以上,如果藥物領域不一樣,請指正

4樓:test huang

原因一:臨床證明有效,是指統計學的有效,並不是百分百的有效。

原因二:實驗資料作假,明明沒效果的,騙了審批部分,獲得上市資格。

原因三:仿製藥,早期仿製時,未充分研究是否有效,就獲得批准了。

原因四:剛生產出來有效,在有效期內,過一段時間沒效了。

原因五:個體差異,有些人吃了不一定有效。

原因六:不按規定吃藥。

5樓:任柏東

藥品流入市場前的監測很多都是安全性監測,對有效性的監測目前還很不完善。不要說有效性,很多外來藥品在國內已經銷售多年,但是國外最近才作為新藥品上架,因此可以看出我們現在藥品作為特殊商品,整體的監測制度還不是很到位。最起碼的,食品法發布那麼多年了,還是有的東西讓你吃下去肚子疼的直打滾。

監測這種事情在嚴格也沒法一下子就測出來所有的東西,不然之前奧美定事件就不會有了。

6樓:涅槃

除非新藥申報的時候資料造假,不然總是會有一定的效果的。藥物療效是根據基數較大的受試人群的統計結果得出的,得出的是對一群人的效果,每個人有個體差異,效果是不一樣的。對部分人群無效是很正常的,如果對所有人都無效,那可能資料造假了

為什麼透解祛瘟顆粒通過了臨床試驗並且可以用於醫院還有這麼多人不信這個藥呢?

午夜死囚 這是一場人類對抗病毒的戰爭,怎麼弄得像中醫和西醫的戰爭了。現在不是應該一致對外,互相合作盡快戰勝疫情嗎?同胞在遭受苦難,有些人卻在爭名逐利,說好的武漢加油,難道只是口號? 明知故問,就是因為它是中藥。設想一下,同樣的一模一樣的情況,假如是西藥的話知乎風向會是啥樣,絕對乙個屁都沒有全是歡呼讚...

為什麼至今還沒有一款中藥通過三期臨床試驗,我國卻仍然要大加推廣?

爾車軲轆話一大堆 這個問題推送到我這裡來了,我只簡單的講講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全對。但是我可以盡量地讓這個回答接近或符合事實。非新藥申報專門人士,勉強回答。寫在前面 大公尺白面沒有進行長期毒性試驗,為什麼還在賣?首先這個問題的一部分不太符合事實。回答題主的問題,不能不說中藥在中國沿用的歷史。因為中國人...

為什麼姓張的人這麼多?

Leo 村夫 歷史上沒有姓張的皇朝,僅有乙個姓張的家族,短暫當過邊緣地區的國王 前涼 為什麼姓張的人口那麼多?第一,雖然沒有姓張的皇朝,不過姓張的祖上是黃帝呀。黃帝的孫子揮 一說為第五子 發明弓矢,官為弓正 張,弓長。揮的子孫姓張。其二,張姓起源早是另外乙個原因。更為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有傳承。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