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模式中「故事」和「需求」的關係是什麼?

時間 2021-05-31 23:51:04

1樓:Mia Tang

舉個栗子:開發初期寫了乙個「完整的」需求文件,後來發現遺漏了某重要需求,對話大概是這樣的:

客戶:看到這些特性都做好了,我才意識到我還需要乙個需求文件裡沒有都特性。

開發人員:既然你想要,就該早點寫下來,怎麼沒寫呢?

客戶:可是沒看到產品之前,我並不知道自己需要那個特性啊。

開發人員:你要是事先能多使勁想一想這些,不就不用等到現在才發現需要那個特性了嘛?

事實上在很多場景下,總會有些需求和設計只在產品開發進行中才會逐漸顯現,前期工作再全面也無法避免。因此在使用 Scrum 時,我們不會在前期投入大量成本去描述需求,做乙份完美、詳盡的需求文件,反之,我們為需求建立「佔位符」(PBI),每個 PBI 代表客戶期待的乙個業務價值。

使用者故事就是用來陳述業務價值的一種簡便格式,適用各種 PBI,主要是為了幫助業務人員與技術人員雙方理解需求,提供乙個理想顆粒度的佔位符。

2樓:湯威

需求對應的是結果。故事對應的是幫助使用者得出這個結果的過程。一系列的流程組成乙個介面,一系列的介面組成乙個模組,一系列的模組組成乙個產品。

不同的場景下使用者使用產品的過程可能不同,但是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結果卻只有乙個,就是幫助使用者解決乙個問題。

3樓:

大家說的我都同意,所以我的補充強調我認為最重要的最容易被忽視的「區別」

故事story是粗略的勾勒的需求,它是信!號!卡!,指向真正的需求或者叫故事詳情,怎麼說都好。

而需求就是需求。

這裡隱含了敏捷的乙個要素,就是,延!遲!決!策!

當需求不是被細化的擺放著,而是粗略的STORY的時候,才能更好的表達延遲決策。

首先我們並不在一開始就把所有的東西都想清楚,而是僅僅以STORY的方式跟蹤記錄我們未來要做的事情。

當開發前,我們才去細化STORY故事,把他變成需求。

或者,開發前,我們扔掉STORY,因為它已經不重要了。

see。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的做延遲決策。保證所有的事情是在開發前才定下來的,而且保證我們不會遺漏。

所以這裡,就是為什麼敏捷要用STORY而不是需求去進行需求的管理。

4樓:

敏捷裡面的user story是乙個複合體,其本質就是需求,同時是堅固了業務需求和軟體功能需求兩個部分的內容。

一句話描述的user story 更多的是業務需求,其提出了明確的業務目標和業務價值。而對於user story裡面的詳細描述很多就已經到了功能需求層面,即該user story要完整實現需要涉及到的具體的乙個個功能需求點。

java中的序列化和持久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序列化是為了解決 資料傳輸的一致性 的問題。如 在機器A有乙個資料 假如是一串中文字串 如果要將這一串中文字串傳到機器B,那麼就涉及到傳輸的一致性問題,因為機器和機器之間的互動可以是二進位制格式,也可以是xml格式,也可以是JSON格式 以二進位制為例 所以就會經歷 資料在機器A轉成二進位制資料 機...

python和物聯網之間的聯絡和關係是什麼?

1 Python作為簡單易用的指令碼語言,在AI web已經廣泛使用,在物聯網領域隨著micropython的發展Python在物聯網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2 完整的物聯網方案涉及鏈路確實比較長,可以借助一些開發框架和工具,快速搭建物聯網應用。可以看下 HaaS開發框架 Python只是一門語言,與...

在球類運動中,敏捷性和力量是成反比的嗎?

小強 敏捷和力量成反比,柔韌和力量成反比。只能縱向對比,不能橫向對比。也就是說,只能自己跟自己比,不能自己跟別人比。原因很簡單,每個人的身體素質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的敏捷好,力量也好。這樣如何跟其他人對比? 彝雨 並不是,奧尼爾你應該聽過,泰森,主要是神經系統要跟得上,身體控制力要好,如果不是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