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硬幣不保留外圓內方的設計了?不是很有特色又省料嗎?

時間 2021-05-30 23:17:52

1樓:駱櫻

樓上說的工藝問題有其道理。然而,日本至今還在用中間有孔的硬幣,似乎工藝並沒有阻礙他們呀?雖然他們這個是圓孔不是方孔吧……

不過說起來日本的紙幣也在中間留了乙個近似圓形的空白,是他們就喜歡這種中間留空的設計麼……

2樓:iq50肖半仙

歷史原因,方孔錢成因與當時使用澆灌技術,錢幣上會有毛刺。需要進行再次加工。打磨。

而後到清朝,張之洞總督建立北洋造幣廠時使用的就已經是沖壓技術了。但是,由於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也曾製過帶方孔的光緒通寶。後來發現沒有必要,不僅多一道工序不說,對機器磨損也大。

畢竟那些機器都是英國進口。當然,世界潮流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當時國內流通國外錢幣可都沒打孔的

3樓:軟肉小王子

現在硬幣都是機械化製作,方便快捷也沒有必要中間鑿個洞洞,我覺得古代人做錢幣就像一門藝術一樣,而現在的硬幣頂多就是買東西得工具罷了。

4樓:

真是乙個好問題,其實就是涉及到設計所需的三大要素:人的需求、經濟可行性、和技術可行性。在經濟可行性與技術可行性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自然不被選擇。

5樓:朱羽豐

日本現在還在用的五十丹硬幣不是也保留了中間的圓孔?現代工業工藝已經十分發達,穿不穿孔應該不是什麼影響大規模應用的原則問題

6樓:

自秦朝開始古錢幣圓形方孔的設計,陶海寧同學的答案寫的很好,最初,鑄造工藝的限制的確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沿襲這個造型設計已經是預設的傳統

從一些錢幣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看,

最早的統一貨幣,秦半兩

錢幣史上使用最久的,漢代五銖錢:

第乙個使用楷體的,公元621年開元通寶:

基本可以開出,自漢代起,貨幣的設計基本遵循外圓內方+讖語的原則。很少有大的突破,最多在鑄造工藝和手法上更加精細,例如錯金工藝和陰刻,鑄幣能手王莽非常著名的金錯刀(一刀平五千),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金錯刀是當時流通的面值最大的錢幣了,拿手裡上街一種土豪的自信就油然而生,上方卻依然是圓形方孔造型,也反駁了「留方孔是因為面值小,方便串起來」的說法:

至於近代的實心錢幣,是外國傳過來的。清朝開始,陸續開始有使用造幣機器鑄造的機制幣。廣東銀幣就是中國最早的使用機器鑄造的近代機制幣,當時造幣廠的裝置和祖模都是直接從英國引進,並有英國技師在場指導錢幣製造。

錢幣收藏界絕對珍品英國伯明罕造幣廠鑄造的廣東七三反版(正面中文、英文環繞,背面龍,中文環繞,庫平七錢三分。),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圖中第一行

看七三反版就能發現這時候的錢幣工藝精良(出現了齒邊),雕刻十分精細(龍鱗)。

這種錢幣深受世人喜愛,圓形實心錢幣+大圖案+扇形變形文字迅速替代了原來外圓內方的設計,以至於後期的袁大頭和現在手裡的小鋼鏰兒就都是這種造型了╮(╯▽╰)╭。

7樓:Bob君

古代由手工製造硬幣,方孔便於固定錢幣打磨邊緣以及刻字。

而現代由機器製造硬幣,外圓內方反而需要多一道工序,還會增加廢品率。

PS:我認為不需要把所有都冠以中中國人「外圓內方」的個性,有時候不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這樣的人才有這樣的標籤,恰恰是因為我們自己先給自己加了這樣乙個標籤。

為什麼5歐分的硬幣比10歐分的硬幣大?

陳龍浩 1 Cent 材質為鋼芯包銅 Copper coverd steel 合金,直徑 16.25mm,厚 1.67mm,重2.3g。2 Cent 材質為鋼芯包銅 Copper coverd steel 合金,直徑 18.75mm,厚 1.67mm,重3.06g。5 Cent 材質為鋼芯包銅 Co...

為什麼防水的裝置進水了都不保修?

重度拖延症患者 這是廠商懶省事兒。其實廠商應該提供乙個一定期限內的進水保修比如一年內進水保修。或者讓使用者購買乙個進水險,進水以後一折換新機之類的保險產品。之所以還要花一折是為了防止道德風險。 雙面人 憑藉我樸素的觀點,是不合理的.我們公司的產品也是防水的,防水40公尺.但是使用者真的去潛水的時候,...

硬幣旋轉時為什麼會對反射的光線呈現波動

Xavi Sean 可以通過簡單的幾何光學來解釋。為了簡化問題,先考慮以下情況 硬幣為光滑硬幣,中心設為座標原點,豎直方向為z軸,硬幣中心所在水平面為xy平面。入射光為點光源且波矢固定 且正好射在硬幣中心。硬幣的法向量在一段時間內做進動,進動的頻率和角度固定。硬幣法向量的運動滿足 且 根據已知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