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能做到剛性兌付嗎?

時間 2021-05-10 07:14:20

1樓:花開花又落123

銀行之前都是剛性兌付,但現在做不到或有的有能力但銀監會不讓。為什麼會現在還有很多人買銀行理財產品,那是因為普遍沒吃過虧或者吃過虧的報導沒有廣為人知再或者知道不剛兌但仍抱有僥倖心理。

以前,任何金融公司都會剛性兌付(一旦不剛兌就表明出大問題了),銀行因為資金雄厚所以往往能撐到最後,也包含了一大堆的暗雷。為什麼銀監會再三要求破剛兌甚至N次對違規銀行開罰單開到手軟?因為破剛兌只是出問題的相關專案出事然後出清,而不破剛兌,仔細想想,一堆暗雷還沒處理掉。。。。。

2樓:棒棒糖媽媽

銀行理財分銀行自己發行理財和銀行代銷其他機構的產品。

不管任何產品,是否剛兌,要看合同。按合同,只有1R的產品,可以保本,一般在合同的產品型別寫保證收益型,可以剛兌,其他產品,按合同,不保證剛兌。

當然,按歷史經驗及目前中國銀行的發展情況,越大型銀行相對剛兌概率越大。

但是,還是那句話,看合同。

3樓:金先生

簡單的說:現在能,以後恐怕不能。

我們先從按常理來看。目前的理財市場中,「錢」成本最低的就是銀行,因為只有銀行可以真正實現「吸收公眾存款」,其他機構這麼做是犯法的。再沒有誰的錢比銀行更低。

同時,銀行作為擁有信用等級最高的金融機構,如果他們打出的剛性兌付都無法保障,那這個詞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銀行能夠通過存貸差獲得幾乎「無風險」的利差收益,並通過越來越強大的交易模型與風控手段去進行資金運作,所以這麼多年來,銀行打出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極少出過問題。

目前「宇宙行」工商銀行正在發售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如下:

但近年來,管理層「打破剛性兌付」的聲音越來越強。

2023年中國債權市場違約事件發生數量抬頭,全年違約的債券餘額是前兩年總和的兩倍多。這為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埋下誘因。

就在上週(2023年11月上旬),央媽搞了個叫作《資管新規意見稿》的突然襲擊,幾乎涉及到所有的金融類資產,尤其是目前高達30萬億的銀行理財產品。

在監管看來,銀行理財的「剛兌」實際上就是一種潛規則。因為凡是投資就有風險,銀行理財畢竟不屬於把錢存銀行,而是銀行拿去在買了其他金融產品,只不過因為銀行實力強、掌握的資訊多,說了保本就一定保本,你不信就別買~

但近年來,國內外資本市場越來越複雜,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使得傳統金融、新興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老百姓作為投資者,可選擇的理財產品也越來越多,而大家最關注的,其實是收益率,因此,銀行理財產品就顯得越來越不吃香了。

這裡插一句,說乙個普遍的感受。比如銀行理財的實際違約率假定是0.01%,而其他網際網路金融產品是1%,雖然差了100倍,但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都屬於小概率事件,感受不出實際差別。

接著上面的說。

雖然銀行在資金運作時已算是很靠譜了,但那些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仍要承擔兜底責任與風險,而且這種風險在目前來看越來越大。一旦投資出現閃失,銀行兜底金額過高,就會有較大的金融風險產生。而銀行這種體量的金融機構,被賦予了很多社會責任,一旦出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另一方面,這種剛性兌付的保本理財,影響了市場的收益率水平。

上面看到了,現在大多數保本理財產品承諾的收益率,也就跟貨基差不多。這會帶來乙個問題,即使這個產品能做到更高,往往也不會把多出的錢分給你~而且長此以往,那些投資水平較高的人才,會被淹沒在行業的低收益陷阱中。

說的直接點,銀行絕對有能力繼續去做剛兌的理財產品,但對不起,監管不允許你這麼做了。

打破剛是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必經之路,這個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了。以後我們再去買銀行理財,或許就沒有保本這麼一說了。

現在中國有個很扭曲的現象。大家都在和老百姓說,我們的理財產品很安全,有銀行幫我們兜著,保本保息、零風險。時間久了,老百姓就只看收益率了,誰家的理財收益高,我就買哪家的。

老百姓被「保護」得見不得一點風險,都沒人敢把真相擺到明面上來說。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既然人家只看收益,那幹嘛還花力氣做什麼風控,就拼誰能吹,花式吹收益就好了。

4樓:邢明

不能銀行自己不承諾(白紙黑字), 評級機構無評級,交易員群體無認可

雷曼時刻出現時很可能重現拋棄土改農民,拋棄國企工人的過程

5樓:石方

這個問題我做過內部調研,也跟工作內容有一定關聯,小答一下。

先說明一下:這裡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是針對銀行自營理財,不包括銀行代銷的第三方理財,比如信託、保險等;也只包括向普遍大眾銷售的理財產品,不包括向適格投資者銷售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剛兌?如果說剛兌是指銀行保證投資本金(及收益)的100%兌付(或者說大部分),那麼可以說除了「保本」理財產品之外,在法律上,任何銀行不會明示或者暗示地承諾或者保證剛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本身就不存在剛兌的問題),這既是監管上的要求,也是銀行和投資者之間理財法律關係本身的含義。但實際操作的時候,雖然或多或少也發生一些糾紛,但銀行理財、信託還有債券差不多是中國投資者享受剛兌最後的三大堡壘。

這要從中國理財業務發展的歷史來看。剛兌不但是一種普遍的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手段,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投資者和理財產品發行者都普遍具有的、心照不宣的「認知」,而這種「認知」也在日積月累中不斷得到強化。如果投資者有損失,銀行又不剛兌,那麼可能引發的監管風險、聲譽風險還有法律風險等等都是銀行無法承受的。

在這個角度上,雖然業務還在轉型(淨值化、實際上不剛兌都認為是方向),但受到歷史、投資者習慣、市場競爭、聲譽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預計上述剛兌的三大堡壘在較長時間內仍然會延續剛兌的趨勢,雖然會出現分化和變化——目前部分債券已經出現了風險,但打破剛兌並不算多;信託也出現了一些糾紛,但是否打破剛兌,取決於信託公司背後的股東以及自身牌照等綜合價值權衡的結果;而銀行理財,考慮到背後巨大的資產規模、市場影響、系統風險等因素,肯定是剛兌的最後乙個堡壘,雖然小銀行相比大銀行的風險相對會大一些。

補充關於擔保的誤解。有些理財機構聲稱全額保證、抵押等擔保,這個擔保的作用也是要具體看的。像銀行理財產品背後的資產也肯定是有抵押、保證等擔保措施的,要不就是配置的低風險資產(比如短期信用債券等)。

根據本人從事保全工作的多年經驗,所謂保證、抵押擔保也從來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可靠,比如河北融投擔保數百億資產後來又出風險的故事你可以看一看;還有各種地方擔保公司的擔保有效性也是相當存疑的。相對而言,保證由於在法律上受償順序劣後,而且無法有效控制債務人財產,相比抵押的保障作用總體上還要差不少的。不過,就算較好土地、房產等資產抵押可能是更靠譜的投資保障,但真正在出了風險進行處置時,抵押物變現困難、價值嚴重縮水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的。

所以只能根據經驗,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6樓:天狼煌

關鍵還是信任問題。

本人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一般,雖然有時候並沒達到購買時宣稱的預期收益率,但是尚未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不過本人投資的的比較少,並不能是否所有銀行理財都是如此。

7樓:怎麼又黑我

比起客觀的產品風險,更重要的是道德風險,p2p公司名氣不好不是因為產品風險,是因為道德風險。p2p銀行理財假如說100期裡面有1期沒拿到預期收益率,可能是這乙個產品投資沒成功。其他99個都沒事。

如果p2p公司哪次收益沒拿到,投資人就準備去公安局報案吧。只有公司老闆才會知道窟窿有多大。

8樓:

必須可以的。理由:1.理財不是一一對應的 ,你的錢投了A專案,三個月到期,到期的時候是用B專案的錢來還的 2.萬一B專案不還錢,那就發一筆理財,甲投了,拿甲的錢還你

9樓:

所謂「剛性兌付」,是指理財產品到期後,無論投資標的發生什麼風險,發行機構都必須償還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換言之,在剛性兌付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就是「高收益、零風險」。

但是早前,銀監會發布《通知》要求:「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不得提供含有剛性兌付內容的理財產品介紹。」

銀行不再推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最多也就是保本型理財產品。

10樓:

利益相關:銀行人員。樓上有人說信用,就是這個道理。

除了在理財合同中註明「保本保收益」的產品外,銀行理財在營銷時不會承諾剛兌。但銀行理財一定會兌付的(除非該銀行遇到重大危機),如果不兌付,該行的信用和聲譽會受到巨大影響,口碑一落千丈,客戶紛紛提走存款,再也不來辦業務了。

乙個理財產品逾期,修補是十分容易的:因為理財產品都是滾動發行,客戶的理財資金都在資金池裡用來匹配標的,所以可以先發一批XX理財,用該理財募集的資金去把那個逾期的產品兌付掉(這樣客戶方面就暫時沒問題了),然後採取措施去處理那個逾期的產品。

11樓:邢越

能不能?應該改成願不願意,金融的大大小小的門類,就是乙個個現金流不同的玩法,銀行這種高槓桿運轉模式,只有看他願不願意拆東牆補西牆

12樓:羅通

銀行的理財分類居多,代銷的券商產品、本行發行的理財等,銀行作為擁有龐大的財富源頭,坐擁天時地利的優勢,拿一般的p2p產品去跟銀行的理財橫向比對,第一不科學,沒有可比性,第二銀行的產品具有銀行信用背書,而一般的p2p則沒有

13樓:

因為「信用」。

現代金融,是建立在「信用」二字基礎上的,從最基礎的發行紙幣,到銀行攬存放貸,再到各類五花八門的金融產品,無一不是借助信用以及信用所衍生的一系列規則來實現的。

當我們把「信用」這一要素納入題主的問題來考察,就能夠理解,同樣的不保本,投資者之所以青睞收益較低的銀行系理財產品,就是因為銀行系產品有銀行信用做背書。銀行,尤其是國內的銀行,在大家通常的理解中,都是實力雄厚並且不會倒閉的,有銀行的信用做擔保,哪怕是隱性的擔保,給人的安全感是要優於其他機構的。

當然,從題主比較的產品來看,我會買陸金所的產品,不只是有擔保,更重要的,陸金所背後是平安,但同樣也說明了,在對產品要素、結構都不明了的前提下,我看重的,仍然是「信用」二字。

14樓:楊亮

從銀行業目前的情況而言,基本可以做到剛性兌付,這裡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的是所謂理財產品實際上是乙個巨大的資產包,這意味著風險足夠分散,同樣基於銀行較優質的專案,這些專案的預期回報會「大大」超出給投資者的回報,除非發生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銀行理財產品才會出現問題,比如金融危機。

其次銀行的變現能力是其中的關鍵,實際上銀行會要求足夠的抵押,而這種抵押在一般的理財公司變現可能較難,但對於銀行而言則問題不大,這實際上也是保證剛性兌付的重要條件。

因此剛性兌付失效的可能性目前看來並不大。不過問題在於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崛起,其高收益同樣可以保持比較好的兌付,未來投資者可能會傾向配置這些資產。

銀行理財產品還能放心買嗎?

Watanabe Nagaumi 必須買,誰不買,誰就不愛國。買理財產品的多少與愛國程度有關。先烈們的犧牲很大,買理財產品的人可能只損失一點點錢而已,就在給國家添麻煩 郭夢龍 作為四大銀行同業人員,不想過多評價,畢竟說多了顯得落井下石,造成不好的影響。但這次產品並不能歸於銀行理財,頂多算代售產品。真...

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老彭微課堂 投資理財產品其實都有一定的風險,只是風險的大小不同。銀行理財產品分為兩類 一種是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另一種是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1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是指 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 或者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

美國的銀行是否售賣理財產品?

倪蛋蛋 幾乎所有大銀行這種中間產品 當然除了理財還有其他 收入都佔到整個營收的30 以上,你這麼說他們的marketing和wealth management的人會哭暈在廁所的 watashi CHASE Bank Credit Cards,Mortgage,Personal Commerci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