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Nature 社論 鼓勵重複性研究和無效結果?

時間 2021-05-06 08:01:46

1樓:

我有乙個Null result的結果,正愁雜誌不願意接受。看來投稿時,引用這篇Editorial,可以增加0.5%的文章份量啦。

2樓:

想法很好,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學者要吃飯的,吃飯錢從哪來?就是找個研究部門的工作,研究部門如何招人?就是看學者的學術能力,學術能力如何體現?

目前還是有效性研究為主,所以市場需求下學者只會去做有效性研究,重複性研究和無效結果屬於無效性研究,沒收益的行當能去做的恐怕也只有被包養到天真無聊的明星學者和剛入行的萌新吧。

而且要審查學術嚴謹性的話,無效性研究說實話要比有效性研究難多了,造假會更容易,反正我的資料也是無效的我硬說我做出來的就是這個你也沒辦法啊,你要我重現?不行今天溫度不對明天濕度不對,今年經濟不好明年心情不美麗,總之我不可能達到當初做那個實驗的條件做不出來一樣的結果很正常吧。

發表再現性研究就給1000歐?8000多人民幣?而且這錢還只能用於研究?我為啥不申個幾十萬幾百萬的有效性研究經費?這錢看著就沒誠意,少特麼給我談學術理想,老子要吃飯!

說實話Nature這個社論有種「何不食肉糜」的趕腳……

3樓:he he

很早以前有過類似的想法,不過我想的不是以期刊的形式,而是以stackoverflow, mathoverflow之類論壇的形式。這樣有閒心的大佬也可以指點一下。說不定還可以促進合作。

4樓:龐子奇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CVPR之前搞過乙個很有意思的Work Shop叫做"Negative Results in Computer Vision",發起者不乏Alexei Efros、Jitendra Malik這樣的大佬。

這個Workshop的目的是這麼描述的:

"Experimental fields typically exhibit a strong bias towards publications with positive results, and computer vision is not an exception. However, negative or inconclusive results are considered fundamental in advancement of the science. A prominent example of a negative result is by the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 The experiment was originally expected to detect a certain velocity of the earth relative to the postulated luminiferous aether. However, the experiment failed to do so and this negative finding had a crucial contribution in development of special relativity by Einstein.

"簡單概括就是,能發表出來的結果基本都是positive的,但是negative對於科學的發展也很有用。他們專門舉了麥可遜-莫雷實驗作為例子,雖然它沒能達到最開始的目的,但是對於啟發後來愛因斯坦的理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因為我不算很資深,所以不談這些無效研究對最終發展到底有多大幫助,只想講講這樣可能會對我自己有怎樣的幫助。好像做Engineering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和Failure Case做鬥爭、懟Negative Results(太慘了),所以學會處理這些不好的結果其實是挺關鍵的。在剛開始科研的時候自己走了很多彎路,特別是不會設計實驗,也不會分析實驗中的問題並有根據地做改進。

如果能從別人的Negative Results的文章中得到有經驗的研究者試圖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相信獲得的提公升對於小白、新手來說都會是很寶貴的。

5樓:Aurora Wu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這樣做也會帶來一大批水文,還有的失敗可能僅僅是因為做實驗的人對實驗不熟悉,或者實驗設計的問題,所以也有誤導別人的風險。

6樓:顧咕

現在的重複性研究不夠多嗎?無效結果不夠多嗎?都說生化環材水,說材料就是在炒菜,不就是重複性工作太多,無效的結果太多。

所以我們到底是應該鼓勵重複性研究還是鼓勵科研工作者跳出重複性研究?我是搞不清楚了。

7樓:渣渣大師

說實話,鼓勵無效結果這個出發點非常的好,起碼從科學角度來說是為大家所喜愛的,因為很多無效結果的分享將為後繼者避免很多無效努力。

但是,以我實際經驗來說:

1.無效的結果真的無效嗎?同樣的反應,在不同的人手裡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記得研一胡书记給我們上課時說過,他的某些課題是同乙個反應,拿給不同的學生做,出現了不同的結果,發表文章;

2.其實,除開無效結果,很多已發表的有效結果,可能都重複不出來,那麼,我們會不會對無效結果同樣存疑;

3.無效結果的發表形式是怎麼樣的呢?如果是有機化學需要譜圖,那麼我們是不是要把無效的結果的譜圖也附上,那不可避免我們需要收資料,那麼誰願意去做這種工作呢?

上面說的都是小方面,不會影響鼓勵無效結果帶來的巨大收益。

所以,如何鼓勵,方式方法相當重要。

8樓:

如果nature能開乙個子刊,叫做nature: failed research 的話(或者更為簡潔,叫nature: failure),並且IF達到40以上,這個點子可能有效。

失敗是成功之母,每個組自己把無效的,失敗的實驗設計和想法都好好總結一下發表出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對整個科學研究的的進步都有幫助。

當然。發表要求也是很高的,需要有完整的idea,實驗設計和全部的資料。把一切可能的方法都試過之後失敗了。

把失敗的理由說清楚。把經驗教訓寫在abstract裡。引用會很高的。

ps:如果failure不好聽的話,可以改成North Pole , 北極。用北極極寒象徵失敗

9樓:

對待科學有兩種態度: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應該「證實」,這就是重複性工作;

批判理性主義認為應該「證偽」,這就是無效結果。

證實與證偽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10樓:馬海亮

逛貴乎的都知道重複性研究根本不需要鼓勵幾乎所有人都在弄,還經常被拉出來嘲諷。

無效結果從科學精神角度是要鼓勵,但除非評審專家和雜誌編輯都能公正無私,否則放任無效結果會助長學術腐敗。

11樓:顧實

想法是個好想法,但是需要乙個良性持久的機制,比如發行個科研幣之類,可以用來打賞幫忙replicate的人,也可以用來去vote別人,就像幹peer review一樣成為每個人的義務。

12樓:SP-two

任重道遠。

化學領域相關。

正好這兩天看到一篇證偽文獻,作者不僅證偽了,在發表自己的研究結果之前,還花了差不多小一年聯絡作者、5本期刊編輯,但是結果是原作者堅稱自己沒有問題,5本期刊只有2本期刊回應。其中中國的期刊也未回應。作者就怒發了一篇organometallics。

13樓:

那得看怎麼個鼓勵法了

不能否認的是,如果能執行,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具體操作上,估計對於審稿人是個挑戰,對於雜誌肯定也是挑戰

14樓:

寫了很多後來想了想刪掉了。

做這樣的工作,出力不討好,它鼓勵你這麼幹,但是你投稿的時候就問題來了,不好投,不好中。

這不是明面拉仇恨嘛,新人不敢做,大牛沒那個時間和必要。新人也沒時間啊,發文章誰也不會匿名,也不能匿名不是。

15樓:Quan

證偽是很花精力的。乙個博士生在讀博期間,在有任何創新之前,大部分時間都在不斷嘗試和證偽。很多博士生一直沒法畢業就是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在證偽,沒有創新不代表他的努力都白費了。

科學的、可復現的證偽可以幫助其他研究人員避免踩坑,少走很多彎路。

16樓:

太好了,咱們也應該跟進。

乙個不能重複別人的研究,乙個不能有無效的結果,導致了非常多實際上無效又刁鑽的方法出現,且這些方法極少有人去公開證偽。

17樓:

nature每乙個子刊再增加三個子刊的子刊,比如

nature physics -> nature physics null results 和 nature physics replication studies 和nature physics critical inquiry

前兩個每年發兩萬篇文章,每篇文章版面費5000美刀,發無效結果和重複研究。第三個作為重複研究結果為重複失敗之後兩組人對撕的平台,按投稿量發表,版面費可以便宜點。雜誌社都賺翻了。

18樓:材料科學網

《Nature》社論:鼓勵重複性研究和無效結果!

In praise of replication studies and null results!2月25日,國際頂刊《Nature》以此為題發表社論[1],鼓勵重複性研究和無效結果!並表示更多的資助者和出版商應該支援這樣的工作,並重視它們給科學研究帶來的價值。

如何看待 David Liu 在 Nature 發表無需 DNA 模板的基因編輯新工具,有怎樣的突破?

Primer editor在293T裡能做出比較好的編輯效果,所以文章裡show的位點主要是293T。在小鼠胚胎裡做不出編輯效率,在很多人和鼠的細胞系裡效果也參差不齊,是乙個非常挑位點,挑細胞系的編輯工具。只能說其他工具做不出來時,可以用primer editor試試,可能管用。 各得其所eagle...

如何看待 Nature 研究揭示 CRISPR 介導的基因編輯造成大範圍的 RNA 脫靶突變?

Nature這篇文章分兩步,第一步告訴大家目前常用的基因編輯工具CBE Cytosine Base Editor,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 除了修改DNA外,大量修改RNA,造成脫靶 第二步,改造CBE,RNA脫靶降低上千倍,解決了問題。這裡的CBE,指的是拿Cas9的蛋白骨架,融合胞嘧啶脫氨酶APOBE...

如何看待Nature將於2023年新增子刊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

Elseeyes 上方的3個子刊還是說明了在計算領域的關注,人工智慧和6G是很重要,但卻無法攻克Cov 19 我認為Nature最應該出的是NVV Nature Virus Vaccine 讓學者關注到病毒和疫苗的開發,畢竟Cell Host Microbe獨木難支 而其他型別的雜誌PLoS P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