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語人名的發音跟他們名字的漢語類似,而日本人名字的發音卻差很遠?

時間 2021-10-30 12:47:32

1樓:Adolf Ezero

日本人名都用訓讀

如水這一漢字訓讀念做みず(mi zu)

而音讀與漢語類似做すい(sui)

所以日本人即使名字帶有漢字讀音卻與漢字不同

2樓:多鄰國Duolingo

因為南韓人名和日本人名「譯」為漢語的方式差別很大。

南韓人名主要是根據「字音」的關聯來對譯的。

韓語的「漢字語素」幾乎都是發「韓語漢字音」

日本人名主要是根據「字形」的關聯來對譯的。

日語裡看上去是漢字的,有很多只是披著漢字外衣的「固有語素」,專有名詞裡尤為常見

具體說來,

南韓人名可以分為兩大類:

最常見的一類,是用漢字語素組合而成的名字。這種情況相當於用「域外方音」讀漢字。聽起來和現代漢語發音有點像,很正常。

注意,僅是韓語漢字音可以算作「域外方音」,而韓語本身絕不是漢語「方言」

另一類是根據固有語素、外來語取的名字。這種情況就像西方人名一樣,漢語直接音譯過來,聽起來和原名相似,就更不足為怪了。

例如,韓語是「國家」的意思,發音近似nala,中文譯寫為「張娜拉」

日本人名主要也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全用漢字書寫的名字。其中有大量是「訓讀」的日語發音,這種情況與該漢字的「音讀」無關,也就更與該漢字對應的現代漢語發音無關。

雖有少部分用到了漢字「音讀」,但也多是和現代漢語發音差異極大的「吳音」

一類是包含假名,不寫成漢字的名字。但即使是這種情況,中國人將其譯為漢語時,仍習慣根據假名發音在日語中匹配到可以與之對應的漢字寫法,然後再「轉寫」為中文。

例如中島みゆき、沢城みゆき,日語みゆき常為「美雪」,中文譯寫為「中島美雪」、「澤城美雪」

此外,還有極少數用外來語取的名字,有時會音譯,但也有時會硬湊上「漢字」寫法。

有人可能會問到,像「沢」這樣日語特有的寫法,如何對應到中文?

其實這只是中日採用的簡化方案不同,本質上還是由同個字「澤」簡化而來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發音和漢字之間常是多對一的關係,當人們不知道某個名字到底對應什麼漢字的時候,僅根據日語假名或韓語諺文「推測」出的習慣譯法,往往會有偏差。

例如宮沢りえ常被譯為「宮澤理惠」,但原本應是「宮澤梨繪」。

而南韓藝人的名字,公眾通常無從得知漢字寫法到底是什麼,早期譯法不同的情況就更多了。

延伸閱讀:

為什麼南韓人身份證上會有漢字的姓名?

為什麼「濱」這個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是「hama」?

多鄰國,免費學習英日韓德法西等39種語言

3樓:一張一元錢

日、韓、越共通的一對概念:音讀、訓讀

音讀:模仿漢語發音,但模仿的是中古漢語所以跟現代漢語差異不小,但是聽起來跟漢語很像。

日本漢字分音讀訓讀,漢語詞固有詞都用漢字,但是漢語詞音讀,固有詞訓讀。人名用訓讀多,音讀少。舉例:

灰原哀,這個名字裡灰原是訓讀,讀作 はいばら hayibara 哈伊巴拉;哀是音讀,讀作あい ai 阿伊

南韓漢字基本都是音讀,只有漢語詞用漢字(廢除漢字以前),固有詞不記為漢字。人名都是音讀,尹建英,讀作yeon geonyeong

原因:歷史上日本人引入的是【漢字】和【漢語詞】而不是【漢語】。他們借漢字表意,記錄固有詞彙。

同時將漢字書寫的漢語詞作為外來語使用。因此有音、訓兩種讀法。可以說日本人是靠漢字和漢詞發展了自己的日語。

日語中除了語法符號,不論固有詞還是漢字詞原則上都可以用漢字表記,在「侯文」中,甚至語法符號都可以用漢字表記。這與下面要說的韓語非常不同。舉例可寫為:

此処は向日葵が有る。(這有向日葵的意思,這句裡所有詞都是固有詞,訓讀)

歷史上朝鮮人直接引入的是【漢語文言文】,作為書面語和官府公文。與民間口語即朝鮮語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言。在諺文發明以前,朝鮮語只有口語沒有文字,想識文斷字?

必須學漢語文言文。但是兩種語言乙個民族用,總是少不了相互影響,所以近代以來大量漢語詞彙進入朝鮮語,造成韓語多漢語音讀詞的現象。由於南韓人歷史上並未使用漢字表記固有詞,所以韓語中訓讀現象極少,大部分都是音讀。

他們並沒有借助漢字發展韓語,而只是經歷了古代文言文與朝鮮語涇渭分明、近代停用文言文改為朝鮮語漢諺混用(漢語詞用漢,固有詞用諺)、當代廢除漢字(漢語詞、固有詞皆用諺)的過程而已。

總結:日本人始終在用日語,引入漢字書寫日語。南韓人沒有引入漢字書寫韓語,而是在古代直接用了漢語文言文。

4樓:自我禁言中

如果你們看過非配音的灌籃高手的話…

仙道是sen do

花道是hana michi

兩個「道」漢字一樣,但是do是音讀,michi是訓讀。

音讀就是模仿古漢語的讀音,訓讀是日語本來的發音。

南韓其實也有這兩種區別。在姓名這裡,日語音讀用的少一點。

5樓:

另外還有一點,應該是本質上是高麗貴族在歷史上姓氏和地名的漢化運動吧,歷史上大規模的改漢姓,地名也改。所以北韓人名和漢人名字很接近。

6樓:Matthew Um

韓語的漢字字典裡,對漢字採用「訓音」表記法,「訓」是固有詞,即土話;「音」則是韓語漢字音,即「漢字的韓語讀音」。比如「天」是「 」,是固有詞,即土話;(cheon)是這個漢字在韓語裡的讀音。

韓語讀漢字,原則上只能音讀,不能訓讀。

據說韓語漢字音跟中古漢語的讀音頗有相似之處,保留了入聲等音素,跟客家話裡的漢字讀法很像。用韓語漢字音讀中國詩會很押韻,儘管韓語裡聲調已消失,分不出平仄。

日本的訓讀,允許用土話讀漢字。所以,日本就有了跟漢語漢字音風馬牛不相及的讀法。韓語裡倒也有這種情況,譬如「北韓漢字」。

北韓漢字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想用土話讀漢字,通常採取「漢字+土話裡的收音」這種創字法。比如「乭」,用「乙」表示韓文本母「」,讀作(dol),就是石頭的韓語固有詞讀法。還有漢字下邊加以表達-k,比如「林巪正」()。

加「叱」是韓文本母的「」,比如「廤」讀作(got)。

7樓:夜露死苦

日語漢字讀音分音読和訓読,名字裡的名一般用訓読比較多,訓読是日語本土的發音,音読多為古代中國傳入時保留的發音,所以名字一般姓為訓読、但是後面的名很多是採取音読,比如田中太郎,田中是姓,讀作たなか(他那咖)太郎用音読讀たろう(他老-)。不過有的漢字沒有訓読或者有些特殊的像子的話一般是訓読,例如景子,讀けいこ(開-靠)小橫線地方是發長音。

8樓:柳生巧

舉些反例。教題主幾個音讀的日本姓氏。最著名的就是"x藤"姓氏幾乎都是音讀,也就是聽著跟漢語發音有點類似的,什麼近藤、後藤、佐藤、齋藤之類的

9樓:塵凡馬

是和「現代通用的普通話發音」相差比較遠。

日語裡的漢字,不是現代才傳過去。唐代之後就陸續傳過去了漢字,這些漢字被編入日語裡,同時保留了那個時代的發音。

同乙個字,意思不會變動很大,但唐代是乙個發音,隋代是乙個發音,跟現代發言都不大一樣。而這些字的寫法基本沒變,所以你會覺得為什麼明明是漢字但發音差很多。

其實日語裡的漢字也不是中國用的這種,一般都是繁體,也有日本自己簡化的,只是大體模樣和意思能對應上。

10樓:Railgun丶Fubuki

南韓與中原接壤並且曾經完全使用中原的漢字以及讀音甚至現在取名字時候都有對應的漢字

日本是先有讀音後融合了漢字的字形和部分讀音。但最關鍵的是他們取名字時候想讓自己的漢字咋讀就咋讀並不一定是音讀或訓讀所以日本所有名片包括網上註冊時候都會要求填名字的注音。 舉個例子吧《五等分の花嫁》中五胞胎姓中野(なかの nakano)是訓讀但是名字分別是一花いちか 二乃にの 三玖みく 四葉よつば 五月いつき 為音讀音讀訓讀訓讀訓讀。

甚至還有同字不同音的比如初春可以讀作はつはる或者ういはる 這倆應該都算訓讀吧。

總的來說就是日本還保留了自己的發音但是南韓基本就是中原發音演變。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為什麼日語的漢字大多都是多個發音吧歪果仁看我們名字也是這麼想的「仇」「樂」等做姓怎麼讀我有同學名字中有「柏」老師一定會讀錯(其實也沒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讀Bo二聲) 還有乙個女生名字有「茜」 所有老師和第一次見她的人都讀錯過因為人家讀「Xi一聲」 道理是一樣的乙個多音字取名時候可以自己選喜歡的讀音。

11樓:隨風飄盪的蒲公英

還有乙個沒有提及的歷史原因,古時中原、遼東、膠東半島大量漢人移民北韓半島,他們本身就是漢人,自然會保留漢姓,用中古漢語拼讀姓名。 北韓半島的原住民也被漢化,改用漢姓。

12樓:江漢思歸客

即使日常不用漢字,朝韓姓名也有漢字的寫法,按漢字音讀。北韓語訓讀極少。北韓漢字音是古代模仿漢語的產物,和漢語接近是自然的。

日本姓名則有相當一部分是訓讀。漢字訓讀是本土的讀音,與漢語沒有任何關係。當然也有音讀的,日語音讀還分吳音漢音唐音等等。

因為日語音系過於簡單,沒學過日語的也知道日語就十行五段五十音。無論吳音漢音都與漢語北韓語相差較大,很多漢語北韓語不同音的字日語同音。比如豐臣秀吉,日語全訓讀とよとみひでよし自然與漢語沒有任何關係;即使音讀吳音ふじんしゅきち或漢音雖然也來自漢語還是相差較大,而北韓漢字音讀明顯與漢語接近多了。

13樓:花火Noir

先說南韓。

高句麗時期如何取名不得而知,由於接近中原,歷史人物大多有漢字表記。

新羅以後,或者說,具體到明代朝鮮王國,貴族階層取名皆與中原一致,姓氏亦借自中原名門。當然,從發音角度來說,韓文漢字音更接近廣東話與閩南語,而非國語。

日本在漢字傳入後,除採大量引進漢語詞彙,還以漢字表記原有詞彙及發音。因此,日文姓名,尤其是姓氏,存在諸多固有詞。如「桐原亮司」,桐原讀作 Kirihara,kiri 為桐,hara 為原,皆為固有詞,亮司 Ryoji 二字則為漢音。

另有常見女名「詩織」,讀作 shiori,詩對應 shi,為漢音,織對應 ori,為固有詞,二者加在一起又可寫作「栞」(書籤)。

朝鮮與中原交往密切,其貴族本身比較依賴中原或北方漢化政權,採用漢名可以彰顯身分。日本貴族自成體系,並不依賴中原,因此未仿照朝鮮採用漢式姓名。

14樓:王贇 Maigo

日語中的漢字發音,大致分為「音讀」和「訓讀」兩套。

「音讀」是日本向中國學習的時候,把漢字的形、音、義一併學去產生的。漢字的音讀,常常跟漢語發音比較像,比如「山」字就讀 san。

而「訓讀」則是只學了字形而沒有學字音,根據字義把漢字與日本固有的詞彙對應而產生的。因此,漢字的訓讀就跟它在漢語裡的發音沒有關係。比如,日語裡本來管山叫 yama,後來發現這個意思在漢語裡寫作「山」,於是就規定「山」的訓讀為 yama。

在日本的人名、地名中,音讀、訓讀都有使用,但訓讀更多一些。於是你就會發現日本人名、地名的發音很陌生,跟漢語完全不一樣。

而韓語則沒有像日語那樣發達的訓讀,南韓的人名、地名基本上都是使用音讀的。於是南韓人名、地名的發音就跟漢語很像了。

為什麼南韓人的韓語有些發音和正確發音不一樣?

沒名沒姓 也可能存在這種理論的東西,但對於發音我一致認為,每種語言的發音本來就是不一樣,你硬要拿漢語的m跟韓語相對應,然後還提出為什麼他倆不一樣,那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偽命題吧?因為他倆本來就不樣。並且子音在首跟在尾它受母音影響都不一樣,為什麼一開始就要想著一樣再去加以區分呢?與其這樣不如從開始是學就先...

韓語裡為什麼有許多單詞是外語的發音?

Joyin 所以你聽到萬里長城覺得是音譯,其實這個詞不需要翻譯,韓語中本來就有相應的字 萬里長城 是直接拿來用的,只不過用韓文書寫。這些字在韓語中的發音就是那樣,是中國古代傳過去的讀音,跟普通話的讀音有相似性。不過現在韓語中也出現了音譯漢字的趨勢。如 北京 不寫 bu giong而是 be 不是拼音...

氮和蛋白質的名字裡面都有dan的發音,他們的名字間有什麼關係嗎?

黃鼠狼精Morrica 沒有 氮 表示空氣中的氧被沖淡了,其中的氣字頭表示常溫下為氣體,取 淡 字中 炎 作為聲旁與氣字頭組成,讀音從 淡 類似的 氧 與 養 氫 與 輕 氯 與 綠 碳 與 炭 這樣造的字還能二次結合,氧 與 氫 組成的基團,各取一半組成 羥 發音各取一半 q ng y ng 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