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物學科普書中讀到的最引人深思的見解是怎樣的?

時間 2021-06-02 05:47:37

1樓:溫尋梅

《瘋狂人體進化史》中有這樣的闡述——

平心而論,現在確實很難精確說明鬍子有什麼實際用途。幾乎所有女人都沒有鬍子,她們的生活照樣充滿Sunny,男人為什麼偏要滿臉長著可以被刮掉的東西呢?

比較能拿得出手的觀點是,

正因為鬍子沒有實際用途,看起來像是巨大的累贅,所以男人才長出滿臉的鬍子。他們似乎在用這種特殊的形式向女人炫耀:雖然鬍子沒有任何用處,但我仍然長了一臉,我負擔得起這種累贅。

這就是所謂的「累贅理論」。

同樣的,豪華的大尾巴對雄孔雀來說明顯是沉重的負擔,說白了就是個累贊,但雄孔雀卻敢於拖著這個累贅趾高氣揚地來回炫耀,說明它有能力揹負巨大的累贅,足以證明它身體強壯,謹供雌性參考。

其實,鬍子並不完全是簡單的累贅,它還是一種有效的廣告,廣告的內容為:有鬍子的男人雄性激素水平相對正常,而雄性激素水平正常的男人肌肉也相對比較發達……

有理由相信,男人重視鬍子就是重視廣告。他表面的意思雖然是你看我的鬍子多漂亮,深層的含義卻是你看我的體格多強壯,更深層的含義是你看我的雄性激素水平多高,而終極的含義則是,你看我的基因多好,和我在一起肯定會生下強壯的孩子。

一方面,女性無法直接檢測男人的基因是否真的優秀,最簡易可行的衡量標準就是觀察鬍子。

另一方面,鬍子可以起到標誌作用,不戰而屈人之兵,僅靠威嚇就可以解決戰爭。當然,我們都知道對手並不會被自己的鬍子勒死,而是因為廣告效應,因為雙方懂得乙個不言而明的道理——能長出那樣一把大鬍子的人其體格也必然強壯。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的鬍子也會變白,而鬍子的廣告效應也從力量和年輕的標誌變成了知識與權威的象徵。可以想象一下白鬍子老先生帶給你的感受。

刮鬍子起初可能是出於戰爭的需要,因為戰爭漸漸變得不再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來決定勝負。人們對知識與藝術的重視慢慢超過了對體力的重視。刮掉鬍子之後,他們看上去更年輕,可以顯示出男人的某種生活修養。

人們會在刮鬍子和不刮鬍子之間尋找某種平衡,這也是一種自由。在刮鬍刀的幫助之下,有些人刮出了各種各樣的小鬍子,既證明自己的強大,又顯得年輕,充滿活力。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會習慣手捻鬍鬚。刮掉鬍子以後,當某個男人對你摸著自己的下巴時,實際上是在向你示威並試圖展示自己的尊嚴。

女性沒有鬍子,會讓她們顯得更加年輕,也更加有魅力,而如果給她們注射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她們照樣也可以長出鬍子,但似乎她們完全不需要鬍子這種累贅。

總之,人類體毛的整體脫落和區域性保留都是對環境的適應,部分是男女博奔的結果。而累贅也是另一種合理的存在。

2樓:Rhapsody

《高中生物—必修二》有這樣一段關於果蠅的記載,談不上見解,只是個故事,卻引人深思。

大約在2023年5月,在摩爾根實驗室中誕生了乙隻白眼雄果蠅,而他的兄弟姐妹的眼睛都是紅色的。很明顯,這是乙隻變異個體,他注定要成為科學史上著名的動物。但這只果蠅卻很虛弱。

在自己的第三個孩子出生時,摩爾根趕到醫院,他妻子的第一句話竟是:「那只白眼果蠅怎麼樣了?」

摩爾根的第三個孩子長得很好,但那只果蠅卻很虛弱。摩爾根晚上把他帶回家中,讓他呆在床邊的乙個瓶子裡,白天又把他帶回實驗室。在臨死前,這只白眼果蠅抖擻精神,與乙隻紅眼果蠅交配,把突變基因傳了下來。

是不是如果白眼果蠅沒有把突變基因遺傳下來,就不會有接下來的這個:

還有這個:

還記得選啥嗎?不過這些基礎題還好,可怕的是在此基礎上的擴充套件題目,曾經一度支配著高三學子,讓人瑟瑟發抖。

以上是開玩笑,不過在摩爾根的初期實驗,那時還沒有發現X射線誘變的辦法,對於這麼乙隻關鍵的果蠅,摩爾根及其妻子對其的特別關愛,也就很好理解了。果蠅的一次「抖擻精神」成全了摩爾根的實驗,在生物的遺傳變異研究中,果蠅真是功不可沒啊。

你有哪些推薦的生物學科普書?你在書中學到了哪些?

你想看的這都有 斷斷續續讀了1年多,今天終於讀完了這本經典的生物學巨著 繽紛的生命 被認為是 物種起源 的最佳續作,作者是著名生物學家愛德華 威爾遜。這本書不太好讀,學術術語不少,但書中真實的描述和精緻的插圖彷彿能讓你暢遊在原始熱帶雨林和加拉帕戈斯群島,思想遨遊是有一番趣味,但有機會還是要實地去看看...

你在經濟學科普書中讀到的最引人深思的見解是怎樣的?

小人物shy 牛奶可樂經濟學 這本書,用大量通俗的案例,解釋了如何運用經濟學思維去看待身邊的小事。讀這本書,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如牛奶甘甜多蜜,如可樂清爽帶勁,不像在學習什麼高深神秘的原理規律,更像聽鄰家大叔聊天講故事,如沐春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經濟學原理,在乙個個問題中悄然顯露,所以,善於提問題比...

你在神經科學科普書中讀到的最引人深思的見解是怎樣的?

williamwu 神經能量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控制能量,包括人體排毒 食物消化 工作等等,隨著活動的開展神經能量不斷消耗,直到精疲力盡。神經能量的恢復只有通過休息和睡眠。 趙文匯 來自 Gazzaniga et al.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