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口相聲改對口相聲容易,還是對口相聲改單口相聲容易?

時間 2021-05-31 23:15:48

1樓:津門老王

這要具體看什麼節目了。馬志明先生的《糾紛》原本是打算說乙個單口的,現在看來對口很成功。

高英培先生的《釣魚》,其實第一版是馬三立先生臨時創作的,而捧哏的王鳳山先生基本上就是搭個腔,明顯的一頭沉的節目,基本跟單口差別不大。

從段子的內容來講,字母哏,對話似的對口相聲應該沒法改成單口吧。就更不必說腿子活、文武帶打的相聲了。相對來說故事型的相聲,以講述為主的相聲,單改對,對改單,先不說是不是容易,至少有可行性。

2樓:「已登出」

我覺得單口和對口不是一種型別,不能互相切換。好比基礎教育有語文數學和英語,而相聲裡有單口對口和群口,雖然都是知識,但表現形式不同。當然,非要自己乙個人愣上台,也不是做不到,只是整段相聲會顯得「柴」,不夠滋潤,說的聽的都會感覺差點事。

單口講究大段的敘述,好比父母給我們講故事,這時候來個插嘴的就顯得突兀。而對口的或多或少都是「快遞段子」,逗哏的拿捧哏的說事,目的讓您快速進入語境,更快速發現包袱而笑的前仰後合。笑是目的,方式不同而已。

當然,有些包袱笑料咱得說是需要「解釋」,甚至是「補刀」的,經典例子比如桃的「我上過你的嫖客」,這包袱夠份量,但謙哥一句「那咱倆得拎幹姐妹兒啊」這就是對口的優勢,能夠把包袱給昇華。而同樣這個包袱,劉寶瑞再怎麼使,也頂多是 …… 這我還真猜不出,作罷。

所以我認為單口不能隨意改對口,同理對口也不能隨意改成單口,以上。

3樓:周欣宇

「辛苦我嘞!昨天我上自己家,啪啪一打門,打裡面出來一人。我一看不是外人,是我媳婦,跟我說我沒在家,我就走了。

我就拐彎了,我就看見我爸爸了,我爸爸長得跟豬八戒似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過最難的可能還得說是單口的口吐蓮花……

4樓:的是的的的的

馬三立的好多對口相聲,要從中間開始聽聽半天捧哏的都不說話,都以為是單口。

王文林捧哏的時候也不說話(當然我覺得他捧的很不好)。有時候乾脆就是在那樂。

5樓:馬建偉

個人覺得單口改對口容易一些,因為單口要求演員的功力很高,像劉寶瑞先生的很多段子,一人分飾幾角,人物轉換自然,觀眾聽著不亂,很多時候還要自己給自己翻包袱(最經典的莫過於杆兒啊是過去了),這樣的表演形式要求演員的功力,對觀眾的把控和對段子的理解都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像郭啟儒,郭全寶,田立禾,白全福這樣的老先生都能使單活,而且水平都相當高,很多擅使單活的老先生都是捧哏巨匠,也說明了老先生們對節奏的把控能力很強。所以我覺得單口改對口容易些,另外,劉寶瑞先生逗哏(什麼叫雨打沙灘萬點坑)和捧哏(就這老頭兒厲害,老頭起頭,老頭起頭)的功力也是驚為天人啊。

6樓:

單口對口其實是互通的

單口改對口的例子很多,基本上許多相聲都是從《笑林廣記》中找的題材,從乙個小笑話豐富人物,再加上捧哏的台詞,形成了今天的對口相聲

對口改單口的例子,比如姜寶林就有單口的《報菜名》

像《天王廟》就是單口(劉寶瑞)對口(馬三立張慶森)都有;馬三立《起名的藝術》也有單口和對口兩個版本

真要說難度,那肯定是單口該對口容易,畢竟加上捧哏的嗯啊對是去你的吧就完了

對口相聲主要問題就是形勢複雜多樣,只有裡面那些典型的一頭沉好辦,把捧哏去了就是單口,比如《關公戰秦瓊》、《文昭關》、《釣魚》等

誰也不會把《對春聯》、《黃鶴樓》這些作品改成單口的對吧?

短篇單口相聲求推薦?

竊以為劉寶瑞先生這樣,有豐富個人特點的相聲演員的代表作,都不太容易模仿出效果,尺寸也不太好拿捏。文廟這種,太溫。書迷打砂鍋黃半仙這種,底又不太響。如果沒有劉寶瑞先生那種有特點的嗓音,抖出來也沒啥效果。山東鬥法吧,一是要倒口,二是又比較長。不如乾脆找找時事的脫口秀說一說好了 皇帝0010 我這乙個月來...

有哪些經典的單口相聲定場詩?

怎麼著中堂咱反吶 自己開發。廬山詩 送毛伯溫 有明一朝的皇上淨給中國相聲界做貢獻了。定場詩花樣多還得說王玥波,詩詞 岔曲 拿老太太砸掛的順口溜都用過,最神奇的還用過鄧麗君的 你怎麼說 我常用的乙個是白居易的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痴人。還有是宋代羅燁專門給 說部 ...

單口相聲和評書有什麼區別?

實話告訴你吧,沒有區別!人家自己說叫單口相聲就是單口相聲,人家說是評書就是評書!就跟電視劇集和電影的區別一樣,沒有本質區別!相聲和評書都是民間藝術,沒人給他下定義。我說一段繞口令,我說這叫評書它就叫評書,我說它叫單口相聲它就叫相聲,我說這叫京劇就叫京劇。 蜜柚甜心 從沒想過拿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比,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