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是否向人傳達了一種通過毀滅求得超脫的觀念?

時間 2021-05-29 23:15:39

1樓:Maximillionaire

我覺得不是。

我很不喜歡溝口。理解但不喜歡。他自卑、怯懦,知道自己平凡,卻又不甘心平凡,想用「醜」來引起注意,以為自己超脫,心性逐漸散去後急迫地想得到肯定,掙扎猶豫下終於做了一件引人注意的「大事」之後,彷彿出了一口惡氣,最終還是回歸平凡,本質上的怯懦又迅速顯露。

我堅信他根本沒有勇氣和金閣寺一起去死,最後果然,美醜只是藉口,苟且活下去才是他的本色。

所以我覺得這不叫超脫,叫病態。

2樓:趙小胖他哥

個人見解:所有對《金閣寺》從對美的方向進行解讀的,我都覺得是錯誤的。

大部分的人對本書進行解讀時,只片面地看到了主人公和金閣寺之間的關係,而忽視甚至可以說是無視了主人公與其他人物之間的聯絡,主人公的父親和母親,主持,有為子以及他的兩個夥伴,只有對這些關係的解讀,才是金閣寺真正的含義,金閣寺只是主人公在自我心靈現實世界之間的一堵牆,一座橋。

3樓:Kaeki

與其說得到超脫,我想不如說是在個人的主觀世界裡活下去。

《金閣寺》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為什麼溝口要選在在行動上燒毀金閣寺。

用超脫作為回答也許誇張了些。

毀滅金閣只是源於溝口想要得到真生的生的慾望——金閣寺作為一種阻礙立於他和人生,他和女人之間,因此他必須通過毀滅金閣,從金閣的束縛中解脫,獲得自由的生。

毀滅金閣成為可能的原因或許有三。

其一,美與認知相結合產生出來的無可奈何的東西,是溝口的口吃。美在彼方,他在此端。金閣寺的美使它成為了他的醜陋的見證人。

他是如此厭惡著見證人的角色啊!人是短暫而脆弱的,生生繁衍不息,但也正因如此,殺死乙個人即殺死人的一次性不能毀滅人類的惡或者美——如此「殺人就是永遠的誤算」。相反,只要金閣寺以其美永恆地存在著,他就永遠不能擁有它,永遠不得獲得美。

而金閣的美是可以被毀滅的,因為金閣是永恆的存在——毀滅成為了可能。

其二,因為活著不被他人理解是他生的唯一的慰藉,此等獨特性或不被理解的使命感使他缺乏自身生的象徵性,因此他嫉妒並需要鶴川的生那樣堅定的象徵性以獲得生的拓展。而在鶴川死後,生離他而去,孤獨不得擺脫。甚至在最後,溝口的幻想也因悉知鶴川自殺的事實而被破滅。

於是燒毀金閣寺給予了他生的拓展,因為他能就此改變世界,就此教育世人永恆沒有意義,餘下的只有對下一刻說不定就會被毀滅的不安。

其三,「逢者便殺」 「因為是徒然,才是我應該做的。」 即使柏木所說的「改變世界的,不是行動而是認識,並且是一味模仿行動到了極限的認識」,而行動毫無意義,但是溝口還是選擇在達成對金閣美的完全認知後完成徒然的行動。我的理解是,因為有目的性的行為總是帶來必然的行為和結果。

這個必然從目的出發,是缺乏自由的。換句話說,徒勞的動作帶來的結果是偶然的,此偶然性是聽從個人選擇的,是服從自由意志的,因此是源自個人意志的必然。從這種角度來說,做徒然的事情象徵著自由的生。

他的選擇讓他的生不是偶然,而是由個人意志選擇帶來的必然。

為了獲得美,自身醜惡不被見證,為了得到生的拓展,為了得到自由的生,他選擇使金閣毀滅——

——「我要活下去!」 他在心中如此想著。

4樓:

人嚮往美是本能,但活久了會發覺,那些一次又一次美的毀滅會讓人不安吧。支撐人的信念的事物,怎麼可以如此脆弱?

書中多次提到了「南泉斬貓」的故事:

一天所有僧眾出去割草時,山寺裡發現了乙隻小貓。眾人覺得稀奇,爭相追逐抓住貓。東西兩堂發生爭執,雙方都要將小貓作為自己的寵物。

南泉和尚說,「你們若說出一句合乎佛道的話,貓就得救。否則我就斬掉它。」

眾人不做聲,南泉和尚當場將貓斬斷扔掉。」

三島想藉此表達的想法即是,毀滅美作為實體的存在,意念裡的美永生不息。而也正是對美的嚮往讓人看見自己身上的醜惡,限制著自己的行為,貶低自我的價值,讓人無法體會到快樂。倘若毀滅美,心中無所約束,何嘗不是極樂之事。

再引用文中的一句話,「人這東西,一旦鑽在美里不出來,勢必不知不覺撞進世間最為黑暗的思路。」

所以必須把供奉著的美送下神壇,必須要燒毀金閣寺。美的信念多脆弱,僅僅靠著人的執念就得以滋長生存。在自己相信的,寄託的,憑藉的一切都消失時,美也不復存在。

所以書末,主人公一把大火燒毀了他心中代表至高無上之美的金閣寺,解脫了,但他仍想接著活下去。

對此我的理解是,毀滅了自己的寄託以及束縛之後,算是對過去的訣別,是意念裡的死。選擇的繼續生存,是毫無靈魂的苟延殘喘,還是重新漿洗過的白紙般的重新開始?這個問題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但這種矛盾裡的美學讓我的靈魂產生共鳴。

真假,善惡,痛樂,這種能在瞬間同時存在的兩種對立事物本來就是一體的,感悟這份折磨是對自我的拷問,也是感悟物哀之美的過程。

這段思考到此都頗為正面,即使是美的毀滅也代表著生的力量。極致的美與徹底的毀滅帶來的衝突有著禪意之美。然而我從中發現了通往無意義的深淵。

真是無奈啊,人要靠著美的信念才能得以生存,一定得找到活著的意義嗎。不靠著這點東西就連生存都是折磨吧,自己的一生毫無意義。

與矛盾的自我和解是未終結的命題。在我承認自己未得到的各種願景僅僅是支援我活著的理由之後,我就對一定要在未來某刻自殺這件事情失去了執著。

既然都活著了,喪失了全部希望和美的嚮往又怎麼樣,也不一定要去自殺,沒有希望就活不下去了嗎?靠著短暫的歡愉也能過完說不上好的這輩子。接受伴隨一生的痛苦與折磨並這樣活著吧。

也許能等到下乙個金閣寺來收留掩蓋在我皮囊下空洞的靈魂呢?

5樓:哮月艾公尺莉

金閣之美凌駕於自我之上,是一面鏡子,照出自身的醜,和少年對世界的牴觸恐懼和不滿;然而金閣本不過是一棟比較好看的建築,是主人公常年投射自己情感的乙個物體。隨著主人公的成長,他的人生觀逐漸成型,價值觀多元化了,金閣沒有辦法被融洽地納入他的認知體系,並繼續穩坐神壇。金閣不應存在於俗世,但少年成長了,即將從中二病畢業。

於是尷尬了。少年不想在心中否定金閣的絕對之美,因為那是對過往歲月的否定。青春期抑鬱,然而死作為一條退路是不存在的。

燒掉金閣,在生的道路上繼續往前走。

美與毀滅/死亡的共通點是,兩者都既熱烈又平和。猜測極致的美與徹底的毀滅或許在人腦中喚醒的快感是重合的。

至於三島為啥寫,猜測他少年時期對於美也有過激烈的思考,基本上應該是他的中二心路歷程?

6樓:貓叔

三島所追求的一直是極致美學,巔峰的毀滅。

他的作品一直表達的就是一種犯禁的優雅,幻滅的夢幻。《金閣寺》作為他的代表作更是將這種毀滅推崇到極致。

題外話,文字真是美的讓人淪陷,《金閣寺》裡寫姑娘青澀動人,用的比喻是像剛割開的麥稈冒出的汁水,真是一句戳心的傳神動人。

7樓:周善

三島所有的作品都有著濃厚的「毀滅」氣味,但他要表達得並不是以毀滅求得超脫,而是以毀滅達到「美」的極致。

就像花開花落都是作為一朵花的職責,這樣的死亡方式對於三島來說,也是一件自然發展的事。那究竟是什麼時候三島就已經有了以這樣的方式死亡的想法呢?個人認為是在,他因為個人身體因素而逃過了戰場之死後。

武士是他的乙個夢,他要將這個夢造得絢麗,造得如曇花般驚豔盛開再凋零。所以他想要的「毀滅」也逐漸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乙個必到的站點。

他獨自編織著各種絕望,然後一層層堆砌起來,心裡計算著從多高跌落下去,姿勢才是最完美的。如果說,這一切種種都是為了結局更佳壯烈,要站得高,要摔得重,要痛得極致,那他這一世,「生」的意義彷彿也只是為了死。

2023年,在他自殺前不久,三島曾與文學界前輩石川淳見面,他說道:「我走上舞台,期待著觀眾會流淚,可是相反,他們會爆發出陣陣笑聲。」

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甚至有些淚目。這樣乙個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美的自卑男人,為了能讓自己與美的紋路無絲毫差別的吻合,他獨自一人究竟痛苦得痛苦得殺了多少個自己?

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想永遠地活下去。」

殺死乙個人只是殺死乙個人,殺死自己則是殺死全世界。

這才是他想傳達的吧,「毀滅」是一件無論如何都要做的事,既然如此,就要更暴烈更燦爛,並不為了解脫,更不是超脫。所以自殺於他而言,也並不是終結,甚至不是死亡,而是完整。

一己之見。

日本京都除了金閣寺,清水寺,伏見稻荷大社這些必去之外,還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小眾景點?

York 博物館啊,好多是國內沒有的。漫畫迷可以去國際漫畫博物館,漫畫隨便看。機械迷可以去鐵道博物館,特別是一行有男生,不管年齡,去了不後悔,去了不上當。以上可以呆一天。如果求心靈安靜,寺廟可以去天龍寺,在本山里坐著,感受日式庭院。也可以去龍安寺,看枯山水。以上我都光坐著看就超過乙個小時。 姜山 宇...

如何評價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金閣寺》?

約書亞 聖約上寫上帝用自己的樣式用塵土造了人,這就注定了人予盾的命運,因為沒有用自己的血肉造人,人有上帝的思想,卻有塵土一樣的肉體,當精神想要到達的地方,肉身卻去不了,這種予盾造成的挫敗和撕裂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全閣寺裡的少年想要金閣寺以上帝般的存在來做指引,可它卻只是要忍受平庸羞辱和軟弱的一般事物,...

《金閣寺》的哪一版譯者翻譯的比較好?

微塵 就這三人而言,代珂最好,文字乾淨利落,很多用了對仗對偶句式,對翻譯而言是比較難的,但並沒有為了句式本身而導致的生澀和牽強。另外還讀過一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的李雨潔譯本,雖沒有人推薦,但覺得同樣入心。 陳德文的譯本文筆優美,表現力非常強,但是為了追求語言表現力犧牲了一部分可讀性。比如男主以為有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