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為什麼喜歡粵語歌?

時間 2021-05-29 23:10:33

1樓:leslie

歌詞美,旋律棒,粵語唱出來好聽。然後最主要的是喜歡的歌手都是唱粵語歌的哈哈。聽粵語歌之前我都不咋聽歌,接觸粵語歌之後就陷進去了。不僅是粵語歌,對嶺南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感謝哥哥張國榮把我帶進港樂圈,之後又發現了張敬軒這個寶藏

2樓:小李豆

跟老婆談戀愛那會,剛開始能好好聊下去是因為書,解憂雜貨店和乙個人的朝聖,還有就是粵語歌,慢慢發現彼此都喜歡粵語歌,慢慢的就結婚了。我們都喜歡楊千嬅,也喜歡古巨基。推薦兩首歌,野孩子和愛得太遲!

3樓:新旅營地

同樣曲調的歌,更喜歡聽粵語版的。

比如醫生的很多歌曲都是國粵兩版的,以前可能會跟著《十年》的旋律哼兩句「懷抱既然不能逗留,何不在離開的時候,一邊享受一邊淚流...」;但是學習粵語後,《明年今日》的「人總需要勇敢生存,我還是重新許願,例如學會承受失戀」。

這兩句詞,國語的 「留、候、流」發聲位置更靠近喉部,粵語:「存、願、戀」發聲更靠前,依靠唇齒較明顯。作為歌詞,後者聽起來會更舒服一些。

但是如果是氣勢恢巨集的歌曲,國語會更好

4樓:韻味廣州

首先,粵語擁有9聲6調,而普通話只有4個聲調。正因為有如此多聲調,粵語自身已經形成了豐富的韻律,再去和7度音階隨意搭配,後果將是曲不成調。

所以,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粵語歌讀和唱其實非常相似,這裡舉幾個例子:

楊千嬅《再見二丁目》裡面這一句——「無論於什麼角落,不假設你或會在旁」

Beyond 的《AMANI》——「權利與擁有的鬥爭,愚昧與偏見的爭鬥」

廣東雨神的《廣東愛情故事》——「人在廣東已經漂泊十年,有時也懷念當初一起經已改變」

這裡還有乙個有趣的地方,《AMANI》前面是「鬥爭」,後面變成「爭鬥」,《廣東愛情故事》前面是「已經」,後面變成「經已」,這是因為第二句已經要降調,假如後面不倒裝,大家唱一下是不是會很拗口?

所以,在粵語歌填詞的時候,為了適應曲,詞都會做出一定的妥協。

正是這種互不遷就又互相妥協的微妙平衡,令粵語歌有種莫名的和諧感,這是普通話的歌曲無法做到的境界。

另外,當我們聽粵語歌時,有一種微妙的情感,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先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鄧麗欣的《他不准我哭》——「他不准我哭,怎麼可以哭,分手都要有一臉笑容」、「真的想哭,真的想哭,分手怎會一臉笑容」,普通人用粵語口語說這句話大概是這樣:距唔俾我喊,但我真係好想喊,分手點會笑得出。

不說粵語的人大概不明白,粵語口語同書面語是兩套系統,同書面語相比,口語完全世俗化。不需要任何華麗的辭藻,「他」、「不准」、「怎麼」、「哭」這些字一出現,我們馬上脫離世俗,進入乙個劇本化的世界,表達對愛情的憧憬,或是控訴戀人的變心。

5樓:兩臂

作為東北人,有時候能聽懂幾句粵語歌詞,也有時候聽不懂,但又不算完全聽不懂。比如我第一次聽陳奕迅《完》的時候把「原來尚有理想」,聽成了「懸崖上有理想」,箇中滋味只屬於粵語歌:似是而非之間,未嘗不存在著乙個根據自己當下的心境再創造的機會。

似有還無的留白總是最吸引人。

6樓:翁獸獸

要從小時候一盒卡帶說起。

家裡舅舅送了一台錄音機,偶爾放放歌。然後不知道哪一天去部隊玩,解放軍叔叔送給我一盒卡帶,沒錯了,就是一盒陳慧嫻寶麗金的盜版卡帶(為什麼說它盜版,正面第二首歌是王菲的容易受傷的女人,這是後來知道的。)

想象一下,原來錄音機聽的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梅花三弄》、《說走就走》、《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之類的歌曲,粵語歌就是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就跟後來聽到七里香的震撼感覺差不多。解放軍叔叔退伍的時候,還送了很多卡帶給我,有黎明,beyond,陳百強,鄧麗君,蔡國權等等。

那時候覺得粵語歌的魅力大概單單是因為可以在同學面前唱beyond的灰色軌跡啊大地啊裝逼,現在麼覺得聽粵語歌好像可以讓自己想起小時候,也沒有太多的感受,是一種習慣了。

翻了一下網抑雲,不知不覺有一些歌都聽了幾百遍了。

7樓:閔天道

因為平庸。

粵語歌能讓平庸的我也能唱兩句。

能讓平庸的大眾人人都會唱兩句,是為流行。

無論從古早的歌神許冠傑,還是我最喜歡的黃家駒,或是現在封神的學友和E神,他們的唱功十分了得嗎?

可拉倒吧,以前的鄧麗君現在的韓紅都吊打他們幾條街。

粵語歌多得的是香港本土的優秀作詞作曲者,以及日本的優秀歌曲。

而現在大陸樂壇還是在模仿南韓的愛豆模式,只顧唱歌的那個人圈錢,作詞作曲一塌糊塗。流行曲之所以叫流行曲,就是因為有龐大的傳唱度,而只是粉圈的圈地自萌,不是流行。

目前粵語歌仍能流行,除了吃上世紀的祖蔭外,大陸樂壇的病弱是重要原因。

8樓:衣魚非魚

就覺得很酷啊,可能以前小時候看了些電影都是夾著粵語。想學但是沒有英語那麼容易上手,而且刻意學學不到那味。閩南語也好聽,有那味(念詩有韻味)。

9樓:阿白

不請自來

我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我喜歡聽粵語歌是從高三開始的。我個人覺得更有可能是因為情懷,因為自己是廣東人,聽著廣東話,自己也覺得很棒。當然也因為有些粵語歌真的很好聽。

比如周柏豪的《我的宣言》,聽到這首歌,真的就想當場找個男朋友結婚!真的太好聽了!我覺得這首歌表現了情侶間的甜,溫暖,單聽這首歌就覺得幸福滿滿!

以前我不喜歡聽粵語歌,覺得這些歌不好聽,也害怕人家知道自己聽粵語歌會覺得自己很low(以前的自己也確實沒有眼光)。

到了高三,我也不知道從哪首歌開始,就入坑粵語歌了(應該是聽了張國榮的《至少還有你》,雖然是首國語歌,但我慢慢地開始聽張國榮的歌)。我自己特別喜歡《左右手》,淺淺吟唱,深入人心,自己就覺得愛了,慢慢聽起粵語歌。

10樓:lysed

最近剛開始狂熱的喜歡粵語歌,以前也會聽但不像現在這樣喜歡。

我覺得作曲是真的好聽,歌詞很真實,有些歌聽著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不像有些國語歌聽著虛無縹緲,這個純屬個人感受。

最近在聽陳奕迅,張敬軒,楊千嬅,容祖兒,想聽到更多的粵語歌。

11樓:kwok-wing

不知道說什麼林夕的粵語歌詞總是寫得比國語版的歌詞更有韻味(我說的是同乙個曲的)

拋開林夕,我覺得粵語歌詞總是含蓄點(雖然它也可以很直白,但含蓄起來更含蓄一點) 國語歌詞可能直白一點

12樓:瀟瀟澍澍

再受邀回答乙個問題就可以公升級勳章了

好的我來了

因為喜歡它的作詞作曲。還有歌手的深情

生活在粵語地區

自然對港樂也有一定的情感基礎

所以變得越來越中意港樂

對港樂的喜歡很純粹

不會是盲目跟風

不過其實聽港樂同齡人很少

也沒有跟風可言

13樓:最容易放棄的人

非粵語地區的90後,從高中2023年開始聽粵語,以前也聽不懂歌詞,就單純覺得作曲也太好聽了,唱的也太有感情了。

後來對照著歌詞聽,經常一首歌有大半的歌詞隨便摘一句就可以當qq個性簽名。

所以在我還是個文藝憂傷少女時,我的qq空間經常是這樣的:

「好景不會每日常在」

「拿來長島冰茶換我半晚安睡」

」最後變天後變新娘都是理想」

14樓:半島大飯盒

非粵語區的北方天津人,從小喜歡粵語歌直到現在,從小就是譚校長粉絲,於我而言喜歡粵語歌有兩點,第一是獨特的發音,對我很有吸引力,第二就是粵語歌的歌詞表達出來比國語歌詞要含蓄很多,有人說可能比較像古文吧,至少比國語的我愛你、你愛我要含蓄很多,基於這兩點所以我一直特別喜歡粵語歌

15樓:hhh

座標非粵語區江蘇 00年生人

先佔樓有時間慢慢寫

不過啊感覺這裡00後還蠻多的哎怎麼現實中身邊好少有人喜歡聽到喜歡的歌也很難即刻分享(唉憂傷)

16樓:袋鼠dady

像Wayman說,「十年後你會感謝我」

現實有最直接的心上一擊

留在歲月定格在記憶裡

粵語歌記載著起承轉合

By the way,它的底旋律真的很好聽

17樓:

單從粵語方面講,粵語和古漢語很像,音調、韻律都很豐富,傳情達意上難以替代。

從歌手上講,有太多唱功優秀的歌手了!懂的自然懂,就不列舉了。

從詞曲創作方面講,林夕、黃偉文、周耀輝、馮穎琪、梁翹柏…還有很多很多,保證了詞曲質量。很多粵語歌曲的詞都值得仔細玩味,並不是無病呻吟小情小愛故作深沉。

從發展歷史上講,港樂曾有過巔峰,這不是無緣無故的,確實有好作品支撐,所以現在依然會常聽老歌。

最後,就是個人主觀因素了吧。雖然不是廣東人但是爸媽都會講白話,小時候經常跟著他們聽,耳濡目染就變得喜歡了,畢竟是珍貴的童年記憶啊。

18樓:它說漢字才行

作為廣東人我本來不怎麼喜歡粵語歌的。

知道遇見張敬軒我馬上入坑躺平被治的死死的

粵語歌是唯一一種我不聽旋律,注重歌詞的歌種。

林夕的詞真的好棒好棒!

張敬軒的作曲真的好棒好棒。

後面我認識了王菀之,吳雨霏等很多香港歌手。

丸子真的很有才,我特別喜歡她的天堂有路,很有意境。

下次愛你是我最喜歡的丸子的歌由張敬軒翻唱。

驚為天人!!!

19樓:衛若蘭

不知道為什麼粵語歌的歌詞的文學性總是很強很強,真讓我一度領略了什麼叫詞言長的意境。

例如黃偉文的《苦瓜》實在挑不出一點毛病,而且很克制,並沒有到病態和矯情的地步。黃霑有蘇東坡的意思,林振強詞情溫暖,林夕的《與我常在》用詞簡單但又感慨很深。

可惜有時候太濫情,後期越寫越病態,越喜歡寫神經病。所以,竇唯評價的十分恰當,港樂已經到了不正常的地步,詞藻有時候太過華麗而空洞,《富士山下》就是失敗例子。

所以,我一度很喜歡粵語歌,後來終於還是放棄了。

回頭看羅大佑的歌詞,才發現雖然詞藻不如粵語歌,但是為什麼大學語文課本會收他寫的《現象七十二變》做為詩歌,而從未有人真的把港樂歌詞當詩歌。

20樓:

慚愧的說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川妹子,居然無比大愛粵語歌,雖然大部分曲子複製日本曲,但是不妨礙它好聽,日語我是完全聽不懂的。然後粵語歌的詞寫得真好,可能讀不懂吧,就覺得好,哈哈哈哈哈哈哈 ,然後有人說閩南語歌曲也好聽,確實好聽不曉得為啥不火。

21樓:江橋下

哼哼,就是因為好聽。

當然,好聽是因為是粵語。我是非粵語區人民,距離產生美感吧,粵語比普通話更富有韻味一些。

我從初一到高二,基本都只聽古風。但是大家都知道,古風歌有很多是填詞翻唱的,我很喜歡找原曲去聽,就聽了很多粵語歌,例如吳雨霏的《生命樹》,容祖兒的《煙霞》,洪卓立的《獨活》,陳奕迅的《一絲不掛》,謝安琪的《鍾無艷》。我就感嘆原曲真好聽,但止步於此。

直到後來,2023年3月開始喜歡張國榮,從電影到歌曲,認識了很多詞作者和曲作者。再後來,聽到乙個翻唱的《羅生門》,於是開始聽麥浚龍和謝安琪。

到了2023年4月,心血來潮看了張敬軒的live,2014lip演唱會讓我入坑躺平,我開始追星了(沒想到2019我才開始追星,但是張敬軒值得!)。至此,我想我應該再也出不了坑了。

我發現了更多粵語歌手,聽見了更多聲音。

以陳奕迅的《歌·頌》結尾:「感謝永遠有歌,把心境道破」

粵語歌為什麼成為經典?

zeta li 首先問問題主是否精通粵語?沒任何惡意,了解才有發言權嘛 作為廣東人,感覺粵語歌優勢在於字與音的結合。拿大家比較熟悉的做例子,命運就算顛沛流離 這句話,每乙個字的字音都跟樂音結合,歌者只要朗讀就能把樂韻都表達出來了。這句話換成普通話再唱就有點不順了。更精妙的是,剛好 顛沛流離 跟 曲折...

粵語歌近幾年式微的原因是什麼?粵語歌市場該怎麼發展呢?

我在廣東生活四年,在香港特區生活兩年,會粵語。粵語歌曲的現狀是不但在非粵語區下降,在省港兩地的地位都下降。兩個原因 外來人口多 本地人生的少了,而且越來越少。導致的結果就是本地人口比例下降。香港人尤其是廣東移民到香港的很多人指責普通話滲透,實際上是生的少,外來人就會填補真空。所有感到本地文化式微的人...

你是通過什麼喜歡上粵語歌的?

Eason的老婆 我也是北方人,成為Eason的粉絲後聽不懂粵語也沒有看歌詞的習慣,直到有一次被 人來人往 的旋律和歌詞吸引,極度希望Eason能有這首歌的國語版,也感慨Eason要是內陸的該有多好啊,我在微博發過這樣的話,就有人建議我去看DUO。此後一發不可收拾。一首歌迴圈品,一場演唱會迴圈看。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