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在無利可圖的時候依然熱衷於幫助他人?

時間 2021-05-12 08:29:31

1樓:

剛好搜尋無利可圖,搜到了這個問題,就來說一下自己的想法沒有人會在主動的情況下做真的無利可圖的事情!

這個「利」一定不能狹隘的定義為「經濟利益」或者「物質利益」;

每個人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世界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關於「利」的定義不能太主觀,太自我,很多事情,在你看來不是「利」,可能對別人就是「利」,或者說從你的角度看,做某件事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利」,但別人卻可以;

比如做慈善的人,當然我們首先肯定不管出於什麼動機,做善事幫助人結果都是好的;

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

國家做慈善,得到了國際地位,政治收益;

企業做慈善,獲得了品牌認同,傳播效應;

個人做慈善,滿足了內心的獲得感;

所以我個人淺見,站在被幫助人的立場上,可能看不出被幫助,對別人有什麼「利」;

但站在幫助人的立場上,一定有有形或者無形的「利」在驅動著他;

所以總的來說,不會有人在清醒的情況下,主動做一件絕對無利可圖的事;

至少目前我沒想到;

2樓:宛陵酒酒

XY!1. 就想問:

a.你是在怎樣的情景下想到這個問題的?

b.你為什麼要問「為什麼有些人再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依然幫助別人」這個問題呢?

。。。。。。(想象這是用很溫柔的語氣在問你)2. 為什麼有些人再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依然幫助別人。。。。。。

如果單單僅回答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你自己去實踐一次就知道啦,一次不夠那多來幾次你肯定會明白。道理大家都知道,什麼利他啊,需要層次理論啊 ,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巴拉。。。但是這個問題說再多不如你去試驗一次,答案都在感受裡。

呃.. 感覺我答了跟沒答似的。。。

3樓:FayChan

我的個人感悟是:乙個人是否熱衷於做某事,取決於它是否能令這個人更好地愛自己。如果你覺得「我懦弱不懂拒絕我不諳世事總是被人利用,我太他媽糟了!

」,你會盡可能避免向他人施予援手。

最後是否獲得「能轉化為經濟收益的好處」,是次要的,關鍵在於幫助別人這個行為,是提公升還是降低了你對自己的評價。

人賺那麼多錢幹嘛,最終還是為了把它們轉化為對自己的好感嘛——「(能為自己或他人)買得起這個那個,這樣的自己好棒棒哦!」它們是殊途同歸的。(附上意義不大的說明圖)

延伸一下,如果乙個人熱衷於幫助他人,我認為他在努力地為「自戀」輸送養分。由於持有這種視角,我不太喜歡「利他」這個詞。這世上哪有什麼利他行為呢,其實都是自戀行為。

和「無利可圖的利他行為」相關的一種深入人心的形態是「愛」,但從自戀的視角來看,相愛之人並不真正愛對方,只是通過對方來愛自己,並幫助對方愛自己。前者幾乎是一種本能衝動,但能兼顧後者的人並不多。

換句話說,我們很難認同自己,但容易認同他人。於是找乙個自己欣賞的人,然後努力爭取對方的認同,拿對方的笑容和關注來滋養你的自我價值,反過來達到自戀的目的。矛盾的是,在這個自我陶醉的過程中,對方的感受往往是被忽略的。

不細說,大家自行體會。

友情、親情、愛情,單戀、苦戀、失戀,圍繞著的始終是自戀的命題。對一段關係念念不忘的人,捨不得的也許是當時的自我感覺良好。而很多時候你失去乙個人,不在於你具體做錯了什麼,而在於ta不再喜歡關係中的自己。

有人說「理想的關係就是你們能夠在一起,又能夠做自己。」我深表同意。但關係中少不了較勁和矛盾的情況。有時很難找到乙個恰當的方案,既讓對方高興,又不難為自己。

現在有許多人選擇不婚不育,也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既不在自戀這件事上依賴任何人,也不為別人的自戀負責。

說得寬了,總結一下:

沒有人專程為了對你好而來。

那些利他而不求回報的人追求自戀上的滿足。

愛人為了更好地愛自己而來到你的身邊。

父母了更好地愛自己而讓你誕生於世。

同理,不要經常把道德、善意或大義掛在嘴邊,無論做任何事,你沒有把任何人置於自己之前。

在自戀這件事上,人們互相滋養,也互相較勁。請照顧好你的自戀,體察他人的自戀。

最後的最後,我其實蠻羨慕那些不熱衷於幫助他人、能夠自在地參與競爭、為自己爭取利益的人。他們即使不做好事也仍然覺得自己好棒棒。

4樓:李曉冬

我用心理學專業的知識來回答,在時間發展維度上,每個人小時候都大多數是外部激勵,包括動物,這些外部外在激勵會給動物、人以實實在在的心理獲益、獲得、滿足感,也就是在生物學上所說的條件反射,但進一步細分又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外在動機更多的是以達成某種目的的動機,內在動機更多的是出於某種內心獲得感、獲益、滿足感,以內隱動機為主,一般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大多都是先從以自我為中心開始萌芽發展的,當兒童心理開始社會化發展時就開始出現所謂的內隱激勵和動機萌芽了,每個人因為個體差異或者成長經歷、環境不同,會發展出不同比例程度的內在、外在激勵模式,不求回報並不是代表他沒有獲益,這類人只是不像他人以利益、目的為驅使,而是只是為了助人為樂,只求世間更美好,物由心生,心由物生,此乃心境,這類人心境至寬容納天地,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狀態心情在人與人之間具有感染性和傳遞性,不要認為世間沒有愛,只要每個人獻出一點愛,這個世間就會充滿愛,重要的是世間又有多少人願意呢,第一步都很難,願意都很難,更何況不是所有的人可以有很好的方法獻出愛,用一些做慈善界名人的話來講就是,有做慈善的想法難,學會怎樣做好慈善更難。可以說無論是獲得實實在在物質上的回報還是精神層面上的回報,在生理心理學中都是一種大腦激素、內分泌或遞質所獲得的一種愉悅感、一種良好狀態,人類無論是在個體成長層面上還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層面上,都是先經歷物質滿足,再進步過度到精神滿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區別也在於此,很多貧困、發展中國家人民還在無法滿足自身物質需要溫飽上掙扎,就更難說得上豐富的精神需求與滿足,發達國家在物質需要滿足的前提下可以更多的條件去追求精神層面豐富的需要,所以並不是像有些人說的無私幫助他人就不好,每個人成長所處需求階段不同,追求也不同

5樓:聖育強學生會會長

總覺得錢重要,那是因為你缺錢

不缺錢啦之後你不會高枕無憂,你會缺別的東西,有的人是真的喜歡助人為樂,別懷疑。

還有就算他是裝的,觀其行不觀其心也挺好

有的富豪不是被批評為作秀嗎?

我覺得沒關係呀,真心資助貧困兒童上學和作秀資助,都是資助啦呀,孩子都有書讀啦!

6樓:Kiman

樂於助人未必一定要有利可圖,關鍵看他(她)的出發點是什麼。換句話說,幫助乙個人肯定有原因,但原因不一定全為圖利,也有圖心安,圖積德,還有人以此顯示自己的身份,提現自我價值,等等。

7樓:

1.從小的教育告訴我們要樂於助人,雖然不是每乙個人長大了都能堅持,但是這種想法是從小就根植在我們的認知中,只不過隨著年紀增長,人會變得對這種事情淡忘了。

2.幫助他人使自己快樂,講真,個人覺得,幫助別人是一種很容獲得成就感的事,這個幫助也分大小,我這裡說的舉手之勞。如果要借錢出力付出更多的那種幫助另說。

3.幫助他人,是幫助自己。薛之謙說「我的心願是世界和平。

」誰都知道這是個遙不可及的心願,BUT很多人還是希望人與人之間多一點點善意的。幫助別人的同時想想自己,誰都有倒霉需要別人伸出援手的時候,如果你站在被幫助的角度,內心該是多麼的欣慰呢。

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就很耐人尋味,你活著就一定要有付出就得到回報嗎?又不是每一件小事都當做生意一樣過日子,自己開心就好嘛~~

為什麼有些人在小時候不會喜歡別人?

人可 我覺得要分幾種情況吧 作為乙個高中生,身邊也有一些專注於學習的同學,他們一般是從來沒有考慮過這類事的,據我所知也沒有什麼男生對這類同學有好感,對學習的過於專注導致她們幾乎喪失了有趣的本質,每天只學習而不社交,這樣的人也很難喜歡上別人吧 也可能是真的沒有遇上有感覺的人,喜歡這個東西很奇怪,它並不...

為什麼有些人睡覺的時候很快就能入睡,有些人卻要在床上清醒一點時間才睡著。?

cecelia 回答一下那些說失眠是不夠累的人,我生完寶寶,寶寶很難帶,幾乎是屬於24小時待機的狀態,睡眠不足加勞累到吃不下飯,乾嘔 頭暈,可還是睡不著,常常想寶寶睡著的時候跟著休息會兒,卻怎麼也睡不著,很痛苦很痛苦,甚至想死。我有一天晚上躺床上跟老公說你去拿把刀把我捅死在這兒吧,這樣我就可以永遠得...

為什麼有些人在對話的時候會習慣性地否定別人?

憤怒的賈克斯 我老婆的姐姐,應該是叫大姨子?她的情況跟題主講的一毛一樣,她總是習慣以 也不是說.開頭,以 我這樣說你懂了嗎?結尾。甚至只是簡單重複下你說的話,舉例如下 我 其實,地球是個球體。她 也不是地球是個球體 其實地球是橢圓的.我這樣說你懂了嗎?我 有時候她只是如題主所講重複一遍對方的話,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