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拍成了爛片,是導演的鍋還是編劇的鍋?

時間 2021-05-08 07:51:18

1樓:bh1jnf

對於所有不了解這部電影製作內幕的人而言,無法判斷問題出在哪兒,通常會是導演或編劇背鍋。但一部影片的製作,從立項開始,任何乙個部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累積到最後,導致,有的夭折,有的成所謂「爛片」。職責不同,責任不同,導演揹負總的創作責任,而所有其他部門對導演負責。

2樓:都不懂

既然是拍成了爛片的話,導演的鍋大些吧,編劇就是個寫本子的(如果本子本來就爛,那拍他幹嘛呢……),不過有些導演也參與編劇工作,還有演員帶編劇進組亂改劇本的,當然也有可能是製片人的問題,還可能被資方操縱……可能性很多,具體是誰的問題還是得看的製作團隊中誰的話語權大

3樓:萬里長城

一般認為劇本是最重要的。

而好導演不會選差的劇本,

所以是導演的鍋。

但與導演最像的建築師,

則往往由於業主的原因,

把乙個好的建築設計變成LP。

好片是強力集團共同打造的。

4樓:歡仔

怪誰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不是每個故事都適合拍成電影的,有些故事就只能用文本來表達。一部電影拍成爛片原因也不止乙個或者兩個,有些故事本來就不合適拍電影,有些故事很好但是演員不給力也會成爛片,編劇大大的任性發揮也會把故事搞成王大娘的裹腳布。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觀眾的接受能力強,不成熟的觀眾會給不成熟的電影買單,投資人看一下這種電影原來這麼利好,然後你也投資我也投資就會造成爛片氾濫。而導演和編劇其實大多數時候是給資本服務的,投資大佬發覺這樣的爛片可以圈錢撈錢,觀眾會買單,所以就變成了你投我投大家都投資的香餑餑,如果有一天所有的觀眾都對電影的要求更加嚴格,那就不會有這麼多爛片了。

還有就是多我覺得中國人口基數這麼大,我們沒法要求大家都有同樣高的審美,也沒法要求大家都產生共鳴、都能get到對某個電影的某個細節有同樣理解,因為大家生活的環境和教育程度都不一樣。說到這裡我不是為了那些大家都diss的電影開脫,而是想說各花入各眼的事情,所以可能你覺得的爛片是某些人心裡的經典呢

5樓:「已登出」

製片,導演,演員,編劇,剪輯

在不同條件下各單位權重不同,誰的話語權更大權重就更大,但可以肯定的是

最短的那根木條決定了木桶的容量。

6樓:風化時代

這個行業裡,演員底層的話和他們排一起的應該就是編劇。

編劇可太卑微了,每天辛苦寫故事,隨便誰都可以要求改

真的。我們的編劇但凡和韓劇一樣有點話語權,都不至於讓我們這群觀眾天天看沙雕邏輯片(┯_┯)

7樓:夢貘

拍爛的話,很大程度是導演的鍋。

不排除,是乙個爛劇本的可能,也有可能是製片方強行改戲,畫蛇添足所導致。

不管如何,導演是跑不了要挨罵的,至於編劇,在賣完劇本之後你拍成啥樣跟編劇有什麼關係呢。買的時候劇本有問題就講清楚,要改劇本再簽合同,或者找幾個跟組編劇來改劇本。

8樓:猰貐

我覺得編劇還是起決定性作用,比如有個tv動畫叫來自新世界,作畫分鏡做得稀爛,幾乎每集畫風都不太一樣,但是人家劇本非常nb,所以這個動畫很少有差評

9樓:不貳康

乙個爛片的產生絕非一人之力。一部精彩的電影,可圈可點的地方絕不止一處,也不會是十全十美。同理,爛片具體是誰的鍋還得擇情而論(演技、劇本、攝像、預算……)

另外,結合俺跟拍幾部微電影(實爛)的經驗,再看看上個世紀的那些經典,不難明白,對一部電影作品的敬畏之心,才是一切的根源。【現在拍電影門檻太低啦

10樓:情極是毒

有多少人知道《紅高粱》《霸王別姬》《英雄》《鬼子來了》《讓子彈飛》《我不是藥神》……等等

以及《無極》《三槍拍案驚奇》《逐夢演藝圈》等電影的編劇是誰?

11樓:Angus

多方面吧。

不過大部分可以歸功於,不夠堅持。

編劇在寫劇本時肯定不想寫個爛劇本。

導演在拍片時肯定也不想寫個爛片。

但最後卻總是妥協,最後讓作品流於庸俗。

比如,編劇寫了乙個分手的橋段,精彩至極。

導演覺得不好拍,演員覺得不好演,攝影覺得不好看,金主爸爸想要加個植入。

東改一筆,西改一筆。

最後把乙個精彩的橋段,變得平庸、爛俗、毫無趣味。

但是,導演、演員、後期、金主爸爸都滿意了。

觀眾,還重要嗎?

尤其是你不是乙個人在創作時。

就像,你有自己的夢想,但你能堅持實現它嗎?

你覺得是你自己的問題,還是這個社會的問題?

12樓:朝夕數徘徊

爛片橫行是因為爛片導演、爛片編劇、爛片演員橫行,爛片導演、爛片編劇、爛片演員橫行,是因為莫名其妙的盈利模式和喜歡爛片的觀眾。以上內容是YY的,不喜歡不用特地回覆

13樓:阿郎

這個問題需要設定在乙個具體的語境之內,比如在好萊塢,一部電影拍成了爛片,背鍋的應該是製片人,因為他們施行的是製片人制度。

2023年,劉偉強在好萊塢拍攝《屍蹤現場》時,就抱怨,「什麼事都需要幾個製片人一起開會,效率慢得驚人,又古板得要死」。事實上,製片人制度嚴厲到了一定程度之後,被認為是一部電影創作的靈魂的導演,只是乙個打工的。在開工之前,導演和其他人不一樣,也就是會拿到乙份更厚的合同。

上面事無鉅細地規定了拍攝時幾乎所有的事情,包括哪天拍攝哪個鏡頭,哪天放假,哪天必須拍攝完成。

吳宇森就遇到過,被片方質問,為什麼沒有完成昨天的拍攝,回答「因為下雨」。而製片人的做法是,「這個鏡頭不要拍了,按照計畫,明天拍攝明天規定拍攝的內容。」至於拍攝現場,要是導演靈光閃爍,想拍乙個合同上沒有標註的鏡頭,那簡直是天塌下來一樣的事兒。

《變臉》裡,約翰·特拉沃爾塔和尼古拉斯·凱奇對著鏡子中各自的樣子,射擊的經典鏡頭,就是吳宇森反覆爭取無果後,答應自己掏錢才完成拍攝的。

至於,被視為再一次創作的剪輯,剪輯權也早就寫在了合同裡。而且,即便是在合同中寫明了享有剪輯權的導演,在執行過程中,也會因為各種原因,隨時都有可能丟掉剪輯權。

在中國的劇組裡,導演的權力最大,所以導演要為影片拍爛負責。事實上,和電視劇集不同,電視劇集的創作驅動是編劇,而電影的創作驅動一直是導演。所以,再著名的電視劇集導演,拍攝的作品,風格都差不多,其個人的特點,最多只能體現在對某類題材的偏好上。

而同乙個劇本,由不同的導演拍攝,出來的結果都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導演為一部電影負責,簡直是天經地義的。

當然,電影界還有乙個說法,就是編劇為一劇之本,可這種說法也只能停留在說法上面。很多電影的導演都會參與編劇,這樣就更難做出邊緣明顯的責任切割了。

當然,在中國電影界還有一種判斷誰應該負責的方法,就是在乙個劇組裡,看誰的名氣最大。是的,這就是另乙個玄幻類的故事了。

14樓:妖夢原始碼

一群人,做好一件事,每乙個人都不能出問題。相反的,做壞一件事,隨便乙個人出問題都會導致這個結局。國內導演的權力真的沒你們想象中那麼大,至於編劇別說權力,直接不拿著當人。

15樓:無鋒之刃

是執行力和選擇權的錯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的誕生,大致取決於幾個關鍵步驟:

導演或者編劇誕生乙個想法,並將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雛形(劇本創作)

導演尋找投資方,投資製片,開始製作(電影立項)

(上述兩條可能順序對調,也是常事)

導演、編劇、演員等工作人員共同製作(拍攝、剪輯、後期)

由投資方主導舉辦發布會或其他宣傳手段(後期宣發)

電影上映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電影連第乙個步驟都沒有撐下來便中途夭折了,即使有了劇本,導演、編劇的想法、創意得不到投資人(也就是製片人)的賞識,沒有資金,劇本也就變成了廢紙,談何拍攝?

獲得資金,成功製片,但是在拍攝製作過程中,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比如選角困難(主要是創作團隊和投資方之間的矛盾)、報酬糾紛(天價明星的經紀公司就是主要的麻煩製造者)、拍攝意外(電影製作的一些特技鏡頭,其實是很危險的,有很多特技演員以及替身演員就因此喪命)等等。這些不確定因素也都可能使一部電影流產。

當然,製作完成之後,後面的程式就是按部就班,宣傳、上線、放映、下畫。

而一部電影,為什麼會變成爛片?

先說執行力。

其實我一直覺得,只要不是那種拍出來就為洗錢的電影,創作團隊最初的構思應該都是有可取之處的,但是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一些水平有限的編劇就可能把乙個好的構思變成平庸甚至混亂的故事,而在拍攝過程中,導演既沒有發現問題,也沒有解決問題,就會導致一部電影水平低下。不過以我極其不專業的了解來看,劇本上直接出大問題的電影比重並不大。也就是和編劇的執行力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主要還是導演的執行力。

在劇組中有一種職業,若論地位,肯定是低於導演、製片(明星除外),但是其職責重要程度,完全不低於前面二者,這種人叫做監製。監製的重要程度,幾乎等同於製片人和導演的總和,因為監製的主要職責就是編制電影拍攝製作的日程計畫,負責劇組的後勤統籌以及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也就是說,監製可以算是製片人的代表、導演的監軍、劇組的大管家。

在香港影壇,有很多名導演在成名之後熱衷於就職監製,而不是繼續當導演,就是因為他們在監製的位子上,既能保證實現自己的創作力,又不用像導演一樣負全責。比如《倩女幽魂》,導演是程小東,而監製是徐克,現在人們提到此片,第一反應都是這是徐老怪的代表作,而很少有人記得正牌導演是程小東。不過事實上程小東這個導演也只是為了將徐克的創作意念化作現實,也就是說,程小東在《倩女幽魂》裡是典型的「執行導演」。

其實監製這個職責,雖然看起來能夠敦促導演更好地創作影片,但從另乙個角度來看,監製也限制了導演的執行力。比如導演在拍乙個大鏡頭時,他要先向監製報備,在這個鏡頭裡,可能會花費多少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意外之處,演員是否會有風險,而監製考慮的是整體統籌以及經費花銷(就是盡可能省錢),出於經濟和安全考慮,在很多時候監製和導演會產生直接衝突,很多導演的靈感和點子也因為監製而無法實現。關於這一點,劉德華和葉德嫻的《桃姐》中有比較寫實的描寫,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前面已經說過,監製說白了就是製片人的化身,也就是說導演執行力最大的阻礙還是製片人,或者說,就是錢。

水平有限、功力不夠的導演自不必說,現如今很多已經成名,並且觀眾都認可的確實有能力的大導演也頻頻遭遇滑鐵盧,就是因為他們的執行力在資本面前往往只能低頭,無奈至極。

再說選擇權,我想會有人覺得我這裡說的選擇權指的是選擇演員的權力,其實不是,這裡的選擇權比較廣義,因為導演在創作影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而他要做的選擇也非常多。比如對劇本的修改權(香港金牌編劇岸西就有一條規矩:任何導演都不許修改她的劇本)、對投資方的選擇權(雖說投資越多越好,資金越多越好,但是製片方越多,對導演的限制越大,所以導演對於投資方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有就是大家都清楚的選角權,現在一部電影的選角,早已不由導演、編劇等創作團隊作為主導,很多時候是由製片人——或者說投資最大的金主——直接向劇組提供演員,導演很多時候只能提出一些建議,或者選擇一些配角,甚至有時候因為製片方強行加入的演員而修改劇本,打亂整個拍攝計畫。

這對一部影片的製作無異於是巨大的負面打擊。

至於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投資不平衡(大頭都在人,而不在製作)、編導演三者配合不佳(很多時候編導演在進組之前甚至互不認識,完全沒有默契)、根本只把電影當作生意(陰陽合同、劇組混亂不堪、上下無用等等,前段時間有一位退出演藝圈的青年女演員聲稱她參與的一部劇集,拍攝週期原定三個月,硬拖成五個月,導演到場時間連二十天都不到,總負責的是一位以群演身份進組、脾氣暴躁專好胡亂修改劇本的「副導演」)等等等等,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不少,早已心照不宣。在此也不必贅述。

綜上所述,一部電影的失敗,所涉及的因素非常之多,所涉及的範圍非常之廣,並不能完全歸罪於導演以及編劇,但是作為創作電影的主創,還是希望以後馬失前蹄的編導們能越來越少。

怎麼判斷一部電影是爛片?

宮宸 乙個藝術作品的好壞,終究是主觀的,大家貌似很容易忘記這一點。我並不是說尋找客觀因素沒有意義,我覺得尋找一部電影好壞的客觀原因至少有乙個很重要的用處,那就是幫助導演分析如何拍更好的電影。但是對於觀眾來說,如果我覺得一部電影好看,它就是好看。也許你可以說服我讓我覺得它不好看,但是如果你說服不了,那...

一部電影爛片被拍出來是導演的錯還是編劇的錯,還是演員的錯?

Maktub 乙個作品,它的背後都有個團隊。每個人都各司其職。編劇是構造故事,導演理解故事,演員需要把故事呈現給觀眾。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我覺得乙個電影的好壞第一取決於編劇,好的東西要能反應時代的同時還有生命力,生生不息。其次,在於導演,導演支配輪廓,導演要奠定基調,對故事要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要的...

哪些電影導演屬於「只有一部佳作」的導演?

王朔 我是你爸爸 陳冲 天浴 周杰倫 不能說的秘密 九把刀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陳玉珊 我的少女時代 俞飛鴻 愛有來生 戴立忍 不能沒有你 已註經銷 看到題主被打個半死,我來救場子了。吉勒斯公尺尼莫,他這一生也就一部電影 非常公寓 當年是上影節的一匹黑馬,但是沒拿獎 他一直拍電視劇集,突然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