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是修行?

時間 2021-06-03 14:49:31

1樓:木鄰設計師

吃飯不積極,生活需反思。好好吃飯是一種簡單又直接的養生方式,從飯菜到周圍環境,都會影響到吃飯的體驗。

從其中乙個角度看,用餐舒心,得坐的舒服才行。在餐桌旁一平公尺的小區域裡,選擇一把舒適的椅子,可以直接提公升吃飯體驗~

①羅蘋漢餐椅

靠背和坐墊材質選擇了北美黑胡桃木,椅子整體框架為櫻桃木。

靠背採用蒸汽熱彎工藝,更能貼合背部的曲線,每處都做了圓潤的打磨處理,靠背有15度的小傾斜,這樣可以讓舒適度與久坐疲勞度達到平衡。

整個椅子線條簡單大氣,可以給腿部更舒適的伸展空間。

②海浪餐椅

溫潤細膩的櫻桃木框架,側板加厚,承托力更強。

坐墊使用頭層牛皮,耐磨性防水性更好,會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皮質更柔軟舒服。

靠背依舊使用蒸汽熱彎工藝,彎度試驗多次更貼合腰背部曲線。

不管是就餐還是辦公、學習都可以給予不同坐姿的舒適需求。

③溫莎椅

發源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溫莎椅,經典、耐看、結實、好搭配,是選擇不會出錯的一款餐椅,也是出鏡率最高的一款。

坐感舒適,實木材質,造型簡潔。大的靠背隨時滿足你吃飽飽後的依靠~

流行三百年,集美貌與實用於一體的溫莎椅,快來帶走它呀~

2樓:心理系菜鳥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僅僅是吃飯睡覺呀,還是心的安頓呀

餓了吃飯,渴了飲茶,困了睡覺。對於塵世中的人來說真不容易。

吃飯時,想著接下來怎麼學習工作,怎麼吃飯孤零零的沒有乙個伴,想想到底怎麼在飯桌上搞定客戶,想想手機裡有多少資訊要回覆。

而睡覺,又有多少人可以不念過去,不想未來,安于當下呢?

睡覺和吃飯本來在幼年時是很簡單的事情,如今卻發現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僅僅是吃飯睡覺呀,還是心的安頓!

王德峰教授說,我們都是人生匆匆的過客,我們的無限心無法安頓在有限的事物上,構成這現實世界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有限的。

我們的無限心是無法在現實世界安頓的。

人生最難對付的是自己生命內部的麻煩,就是無限心的安頓。

前些天看到我認識的一位學姐寫的文章,她問自己真正令她心安的是什麼?

曾以為是找到乙個靈魂契合之人,與之靈魂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與心的交融得到心安。可後來發現,反而會因為愛情的患得患失攪亂自己內心的平靜。

曾以為是興趣愛好,愛戲曲愛到痴狂,甚至以此作為此生的信仰與追求。但隨著時間流逝,以及自身不斷成長,能從興趣愛好中獲得的滿足越來越少,亦不足以使自己心安。

曾以為是變得足夠優秀,完美無缺。可是不斷追趕,不斷去用外物證明自己,得到了那些所謂榮譽之後,並沒有心安,反而越來越焦慮,更高的高度無法達到,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太大,內心衝突劇烈,甚至為此大病一場。

後來畢業工作,以為是足夠的物質基礎,因此非常努力工作。有時會感嘆「終日辛苦奔忙,圖這碎銀幾兩。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人間惆悵。」金錢固然重要,但亦不足以心安。

物質基礎可以保障自身衣食住行不愁,此為身安。

情感交融可以獲得心理安慰,興趣愛好可以豐富精神,此為情安。

但是即便有了這些,依然達不到讓自己的心安頓下來。

當我們向外尋求心安的時候,我們得到的只是表面的心安。

驀地發現,靈魂無處安放,即便外物再多,亦無法安寧。

靈魂是什麼?

靈魂是拋卻了一切外在標籤屬性的真實自我,是思想遨遊的空間,是自己區別於他人的存在。

當我們找到真正讓自己的靈魂安定的所在,便得到了真正的心安。

不需要三跪九叩去朝聖,亦不需要拼命尋求外物填充自我,更不需要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他人身上。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是訓練自己覺察自己的內心,關注當下,不為外物所累,不起妄念。

這不是說要我們安慰自己,當作煩惱不存在,而是「煩惱即菩提」,煩惱是幫助我們修行的。

看看儒釋道怎麼講心的安頓:

儒家說,無所為而為。

孔子生活的時代,由客觀時勢給出的「命」對他來說是不幸的。

然而,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不是強調對外部的控制,而是知道儘管結果不一定能夠順遂,但是人要向內要求自我,「立己」「克己」,道德之事全取決於自己。

不論目的是什麼,我做這個事情是因為它本來就應該做。就算結果不利,但是做事情本身就是目的。

道家說,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說吃飯、睡覺是天道規定的,是人之本性自然,但是吃飯非要吃得如何否則就難過,吃飯非要和誰一起吃,睡覺非要覆盤非要籌畫未來,這就是人為,這就是有企圖心。

老子說要滌除玄覽,洗去內心的慾望與知識、判斷,恢復澄明狀態。只要保持內心的虛靜,自然能觀照萬物的本然面貌,達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的超然觀照狀態,直觀到自然而然的法則所在。

所以呀,我們不要有那麼多企圖,那麼多人為,人生要做減法,就順著走,不違背自然。

佛家說,無心而為。

我們帶著業力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心思動念決定我們業的性質,內心的想法不同,受到的報應不同。

世人「無明」,就會產生世俗人的慾望,而不像佛和菩薩普渡眾生的行為那樣造的是「清淨業」,以圖某種結果的心情做事,是一種有執著心的行為,執著就會產生痛苦。

執著於「我」,就會認為自己是永恆不滅的,覺得自己可以永遠享樂,自己可以永遠活著。

執著於「萬物」實有,就會陷入法執,見到喜歡的人、喜歡的東西,以為這是永恆存在的,自己能永遠擁有了,因此就起了佔有慾。但是最後為失去而痛不欲生。

所有的事物、人終究會消失泯滅,只能暫時擁有,而我們人是有無限心的,我們不能欺騙自己失去對我們沒有影響,當我們陷入痛苦時,這些心靈雞湯都不起作用。

我們活在乙個與他人聯絡的世界裡,我們尋求認可、尋求愛、尋求成就,我們怎麼能夠真正安頓好心呢。

可能需要承認乙個殘酷的事實,心的安頓與外物無關,意識到只有自己是純粹的,所有的認可、財富、愛都不能幫助自己真正的心安。

這不意味著自己要脫離塵世,而是意識到心安不由人而由己。

努力工作學習等著被人尊敬

吃飯的時候處理著其他訊息

睡覺的時候籌畫著未來,想著過去

刷著手機等人回覆訊息

沉溺在痛苦裡等人回頭

我們沒法面對自己,無法活在當下,我們想著要逃離當下因而去玄想未來,我們想著要逃避自己因而去尋找聯絡。

孤獨是人的本色,我們總有一天要失去外面的一切。

海德格爾說,死總是自己的事,沒有和他人共同的死。

平時我們可以和他人在一起,可以死總是自己的死,你死了,他人還存在,世界還存在。

想到這一點,就可以意識到自我的獨特性,我在世界上是獨特的,世界上只有乙個我,我的人生是不可重複的。

人生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為自己負責。

我死了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活一次

我的人生虛度了沒有任何人可以真正安慰我

還需要外求心安嗎?

起來吧,好好吃飯,好好休息,做當下的事情,不為他人、不為外物所累,該做什麼做什麼,勿念結果,勿念認可,做事情本身就是目的。

你會發現生活如此充實,因為,你的每乙個當下、每乙個動念是那麼的純粹。

3樓:

因為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對塵世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吃飯吧,你就看知乎裡關於吃飯的話題,就知吃飯是多麼複雜的事:乙個人吃飯,擔心別人說這人怎麼這麼怪,孤零零的吃飯沒個伴,尷尬;兩個人吃飯,點菜的時候因為牛排究竟應該「七分熟還是八分熟」糾結不已,點菜可是門藝術也是彰顯品位格調的大事;三個以上的人吃飯,必定有個主次排序的問題,你是捧哏的還是逗哏的那得定位準確,搞錯了就是情商低。中醫說「思則傷脾」,脾胃工作的時候七想八想增加負擔,結果搞出腸胃功能失調,想好好吃都不能了。

再說睡覺,按說獨自完成無人打擾,可有幾個人做到按時睡覺,做到睡時不思前、不想後,安于當下?過去修行的人有乙個說法是「真人無夢」,一閉眼一睜眼是一覺,無夢無想無掛礙,能做到這一點,必定是修到一定層次的。知乎有過這樣的文章,教人睡前覆盤,把一天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每個細節重新腦海裡倒一遍,據說這是成功人士的乙個常有習慣。

我不知道多少人看了文章照做,我只是想這應該是在給心理醫生製造客源。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其實就是「居一切時不起妄念」的體現,是訓練自己觀照內心關注當下,這當然是修行。

4樓:西西先生

好好睡覺,好好吃飯是修行的成果,也是修行本身。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你的私心雜念,煩惱慾望從不允許你心無旁騖安然自在的吃一頓飯。不信,你可以在自己身上驗證一下。

5樓:KK是我

好好生活,就是修行;年齡到了,自然開悟,不同的大概是所到的境界而已。不過話說回來,事情攤到別人身上,大概大家都是智者;災難落到自己頭上,很少有人能夠堪破。2018,望自己及諸位能夠勤勉,破除此之竹籬,不要墜境。

6樓:十里塵華笑春風

這個問題有個前提,就是你得先要自己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用禪宗的話講,你得先明心見性,即五祖所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在此佛知見的攝持之下的吃飯睡覺,才能叫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法華經·方便品》:「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那此佛知見,就文字般若而言又是什麼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

「復次,佛子!如來智慧型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型,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

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型,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型與佛無異。

去修證這佛知見吧!

7樓:普波居士

吃飯,就好好吃飯,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睡覺,就好好睡覺,不去做其他顛倒妄想。於一切時中,直心修行。舉足皆是道場,觸目無非正覺。

8樓:張其成

有乙個人學佛,學禪宗,學得功夫很深。有人問他:「你學佛之後有什麼變化?

」這人回答說:「我沒什麼變化,學佛之前我每天做砍柴、做飯、喂馬三件事,學佛之後我每天還是砍柴、做飯、喂馬。」那人又問:

「那你學不學佛有什麼區別啊?」這個人回答說:「我學佛以前,砍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想著喂馬,可是學佛之後,我砍柴的時候就想著砍柴,做飯的時候就想著做飯,喂馬的時候就想著喂馬。

」王陽明說:「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修身養性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順其自然,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是修行。

然而,我們卻很難踐行「餓來即食,困來即眠。」想一想,我們餓了的時候就能吃上飯嗎?有時候餓了吃不上飯,有時候不餓還要去吃,比如赴宴。

即便是吃飯的時候,我們真的是自己在好好吃飯嗎?古人曾說:「食不言,寢不語。

」而我們現在吃飯時,還要說話,想著應酬。再說睡覺,你困得時候就能睡覺嗎?是幾點睡覺的?

我們現代人大多不按時睡覺,甚至失眠等。

其實,佛法講的就是日常生活,做事要規律,要專一,進一步說就是要「內外不住」。就是不住心,來去自由。

有一名醫生,由於見多了病人離世的痛苦,他也變得非常怕死,於是,他就萌生了學佛這樣的想法,以求離苦得樂。一天,他抽空去拜訪大師,表明來意。大師二話不說,就讓他繼續回去好好工作。

如此反覆三次,醫生說道:「劉備都是三顧茅廬就請出了諸葛亮,不都說出家人慈悲為懷嗎?你為什麼不教我佛法?

」大師說道:「我一直都在教你佛法,看來你還是沒有認識到。」醫生反問道:

「你何時教我佛法了?」大師說:「好好工作,對病人負責,就是對生命的敬畏,只有對生命敬畏,才會懂得生命的意義。

你回去好好工作吧,過段時間再來找我。」此後,醫生果然如約而來,這次他的眼神裡充滿了慈悲,他感激地對大師說道:「我現在不再害怕死亡了,已經慢慢領悟了生命的意義。

」六組慧能曾說:「一行三昧,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禪就是平常心、平等心,行住坐臥即是修行,不一定非要盤腿而坐才是修行。

入世的事還要做,而且要一心一意地做,以禪定的心來做,也就是在其位謀其職。弘一法師在抗日戰爭期間,也是要抗日的,要精進,並不是什麼都不做。這是乙個過程,必須要完成,要隨緣,還要任性。

你要好好吃飯 義大利語怎麼說?

LucaXie 老哥們,我猜這個應該是乙個人想要關心了乙個人,希望另乙個人能照顧好自己,好好吃飯的意思吧。這時候就需要乙個意會的翻譯了 Mi raccomando,mangia per bene 你好義大利語 如果是有點命令的語氣就是 mangia bene 如果是溫柔建議的語氣就是 dovrest...

三歲半的男寶不好好吃飯。孩子爸爸說,你不好好吃飯怎麼能看電視呢?你覺得對嗎?

其實吧,如果只是不好好吃飯這個事兒呢。孩子的 飢餓感 才是父母最好的幫手。適當加大孩子的運動量,然後少給或者不給零食,這樣孩子自然就餓了,餓了自然就吃了。或者,跟寶寶立規矩,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不能看電視不能玩不能幹別的,這頓飯不吃,就得等下頓。如果孩子下午餓了,哭,再怎麼哭,家長也得忍住了,不給吃...

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孩子好好吃飯下樓運動嗎?

江山如畫 適合孩子的運動有很多,像我們家買了個帳篷,有空就帶孩子去公園玩,踢踢足球放放風箏什麼的,三歲孩子很小,很多不會玩 但是有什麼關係呢,出去了孩子就會跑啊跳的消耗體力了。餓了自然胃口大開會多吃。家長盡量多帶孩子出去玩,三歲孩子不能長時間看電視,很容易傷到眼睛。我丫頭讀小學每天最多看二十分鐘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