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子貴母死 制度,有兒子的妃嬪豈不是天天擔驚受怕,她們會下毒將兒子害死嗎?

時間 2021-05-09 20:58:13

1樓:潛心一號

首先說結論,絕對不會。擔驚受怕是免不了的、正所謂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但是可以很明確的說,北魏的制度下是不存在后妃輕易去殺皇子這種情況。

至少有兩個理由,第一是不能。第二是僥倖心裡。

首先說,一般的后妃沒有辦法去殺皇子。想要殺太子,你得先經過了保太后和太監們甚至皇子的保姆這三關。其實當年北魏道武帝在設立這項去母留子的制度的時候,天真的以為如果能殺了太子的母親,就能避免他自己母親賀蘭氏問題的重演。

北魏的歷史,明確的告訴他,圖樣圖森破。很多人對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欠缺了解,以為北魏沒有親媽就沒有子弱母強的問題:畢竟嫡母與皇子之間的關係,不那麼親密。

但是很可惜,北魏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那就是所謂保太后。保太后,顧名思義,就是保姆當太后。因此在北魏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乙個時期,其實有兩個太后

乙個是他的嫡母,乙個是他的保姆。在嫡母活著的時候,也就是說,真太后活著的時候,這個太后被稱為保太后。等到嫡母死了,保太后就變成了真正太后,在史書上的記載,也就是變成了某太后。

在北魏前期和中期歷史上,保太后常常是實權派。都長時間的執掌或者是間接控制朝政,任用私人。首先有歷史上的機緣巧合,就是在北魏前期和中期,太子的嫡母壽命不太長,而且缺乏政治手腕。

剩下來的往往是保太后。而又因為保太后與皇帝之間的特殊關係他們迅速成為政治當中的重要力量。想想就能理解,太子的母親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賜死了,感情自然要寄託在乙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保姆。

事實上很多保姆對於居住來說是有救命的恩德,比如太武帝拓跋燾和他的保姆竇太后,可以說,保姆對於這些孩子來說是最受信賴的人。因此,在北魏歷史上,竇太后,常太后都是可以左右政局的太后。這些人對新皇子的母親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皇帝自己

當然有政治鬥爭和權力延續的原因,在後面第二點會細說。

太監也很好理解,太監本身就是皇權的延續。太監高權重的時候,要麼是女主,要麼是主弱。在北魏是因為女主問題,原因很簡單,很多情況下,太后都無法走到前台。

因此一些政治的行為都需要太監取來執行。這些太監都成了太后重要的幫手,在北魏甚至可以封王。在後宮這片地方,你覺得一般的后妃,僅憑長得漂亮(北魏后妃不少都是被滅國家政敵的女眷,男丁不剩多少),可能能抗衡這群郡王郡公太監?

保姆也很好理解。因為如果生下來的皇子當成太子,雖然親媽會被殺,可是保姆卻有可能變保太后。前面那些太后子孫封侯封公的大有人在,自己也是呼風喚雨,在這種的利誘之下,你覺得這群保姆會允許親媽把孩子殺掉?

第二,這些后妃其實都有一定的僥倖心理,認為自己有一定的可能性不死因此主觀上就不必要殺人了。首先說結論,那就是去母留子的制度其實並不固定。如果真看過一些北魏史專家的論述的話,去母留子其實是有一定歷史的巧合。

我們需要注意的歷史事實是,很少有皇帝自己主動推動去母留子。常常推動的是太后。因此那些被賜死的其實有可能不死,只不過剛好賭輸了。

但與此同時,這些受寵的后妃,又因為得到了皇帝的支援。所以仍然有一線生機。但是很可惜,北魏的這些皇帝,壽命時間都不長。

政治威望和影響力大多都跟這些太后無法抗衡。縱然有心保護,有的時候也無力保護。往往就成了這些太后們的犧牲品。

2樓:林幻

椒掖之中,以國舊制,相與祈祝,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魏書·皇后傳》)

到了北魏宣武帝元恪,差點就絕後。

這就是「子貴母死」傳承百年的血淚。

這個制度一開始作為北魏開國打壓部落,完成國家過渡建設的制度,當然了,道武的童年陰影也功不可沒。

但是人家漢武帝就玩了一期,北魏玩到7.0版,已經偏離初衷,成為後宮妃子互相攻擊陷害的工具。

而一開始設立的目的,防止後宮干政、外戚擅權也沒有達到,相反,北魏慣出女強人,各種太后不斷,像比較叼的馮太后,玩弄兩任皇帝於鼓掌之間。

北魏的子貴母死,能完全的避免各部落的猜忌嗎?不會引起更大的衝突嗎?

是非由心 講真,北魏的太后可能反而是整個南北朝權力最大的,除了文明太后和靈太后這種真正的執政太后之外 其他朝好像沒有,哪怕婁昭君這種強人也不是直接出門面執政的,南朝太后幾乎不怎麼參與政治 太武帝和文成帝的保太后也是公開的參與政治的,如果說 殺母立子 是為了避免外戚干政,那麼從結果來看好像完全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