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言文中稱呼乙個人的姓名(兩個字)只稱名,而現代叫兩個字的名字是姓名一起叫?

時間 2021-06-04 04:18:37

1樓:安小瑤

不請自來。個人覺得文言文中稱乙個字的名多是旁白寫來或自稱,旁人呼喚時更多稱其官職、字、號乃至愛稱。

比如司馬遷,似乎並沒有文獻稱他為「遷」。

另外現代也有愛稱單字名的嘛~只不過關係特別好才會這樣稱呼。

2樓:

上古漢語的詞大多是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大多是雙音節詞。

三字姓名中的二字名之於雙音節的現代漢語,就如同二字姓名中的單字名之於單音節的古代漢語,是非常自然的。

而現代漢語說單字名,感覺節奏上少了一半,所以不自然。

連名帶姓稱呼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不禮貌的。只是在古代程度很高,在現代程度較低。

由於現代漢語是雙音節詞,所以兩個字的姓名的不禮貌程度進一步降低。但是如果可以,人們還是盡可能不直接叫。有各種各樣的方法迴避,比如「小王」「王先生」「王老闆」「王哥」等等。

3樓:吉生起名

以正體、以表德、以寓懷。

《秦記》雲:「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則己之所以接卑,卑者所以稱己。」

名是用於晚輩在長輩前自稱和長輩對晚輩的稱呼的,字是用於同輩間自稱和晚輩對自己的稱呼的。古時自稱時稱「名」,稱別人時稱「字」,是基本的禮貌,如果違反便是不敬,所謂「指名道姓」是「直呼其名」也。因此,古人平輩互稱,晚輩、後人對長輩、前人多以「字」相稱,以示謙恭有禮。

4樓:再見見見見花

在過去只叫乙個人的名,不稱姓這是西周留下來的古風,這種文化被儒家所繼承。

再加上過去紙張比較珍貴,盡可能的在紙上寫更多的字,這也是這種習慣被延續下來的原因之一。

還有名字只代表乙個人,姓代表其整個家族,直呼其姓名有包含把整個家族都包含在內的意思。

但是這種文化到後來也隻成了文言文書寫的一種形式,過去讀書階層是個特殊的階層,要經過文言寫作的規範,禮儀等。明清白話文發展,也一直得不到儒家文化的認可。認為這種平時老百姓說的山野村語怎麼能落成文字寫在紙上呢!

五四以後白話文的推廣,一切繁文縟節統統摒棄,以清楚流暢大眾能接受為標準,過去士人所尊的那一套已經名存實亡的規範逐漸消失了。

現在也有這種文化的痕跡,比如某人叫王大治,我們平時稱呼大治,表示生氣或蔑視活不熟悉的時候必然要直呼其姓名王大治。

5樓:筆影書聲

口語化了吧,現在只喊乙個單名的字,覺得很彆扭,想想即使在古時,也是稱字而不稱名,字大多數是兩個字構成的,比如劉備,自稱,別人叫他玄德,很少見過字是單字的,而今天沒有字這一說了,叫人也要湊兩個字順口,那就直接叫全稱劉備吧,如果單稱乙個備,那是古人自稱,也不習慣。

現在所謂名字,實際上是古代的名而無字,姓名倒是大致可以看作字,特別是單名的。

有乙個人送給了我一句文言文,我想知道是什麼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 別的山上面的石頭堅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也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成語出自 詩經 小雅 鶴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 程登吉 幼學瓊林 第二卷 民之失德,幹餱以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 其他山上的石頭多又多,可以為...

為什麼無法理解類似的一些文言文中的道理?

陸不歸 言簡意賅用詞精闢考究,文言文或詩詞歌賦都講究乙個意境,一如潑墨山水畫寥寥數筆勾勒其中無窮意蘊。很多時候你要去了解文章後面的背景,與之伴生但不擺在明面的東西。古文不是現在作文或日記,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起因經過結果 它不會在短短的篇幅裡面如數交代,這些你需要去了解。你要知道很多時候它包含的內容只...

在日語中,稱呼乙個人「sang」「jiang」「ku」的區別是什麼啊?

普通朋友同事之間和日常稱呼認識的人可以用 關係很好的朋友和其他人或親屬姐姐妹妹和對小寶寶之類的用 這個差不多算是嗲嗲的女性用語 工作中上級一般稱呼下屬xx 平輩之間也常用 還有在劇裡男女生表白之間也用過 光醬 最常被使用的稱謂應該是 樣 日文寫作 相當於中文裡面的 先生 小姐 這個稱呼的使用範圍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