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自己是真的「不憤怒」,還是在用「合理化」的防禦機制,在壓抑憤怒呢

時間 2021-06-21 16:30:32

1樓:浴火重生

下文僅個人經驗後的總結觀點。不喜無需噴。。

其實說真的,怎麼清楚自己的性格脾氣,那需要時間,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需要兩三年並且長期自我了解分析,就像面對自己一樣。可能我這麼說會讓人覺得額,這豈不是有點自言自語,沒注意別人還會認為你有問題。但是,這,卻是了解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乙個過程。

能面對不喜歡自己不在乎自己的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不在乎不在意,很難,還需要有一定人生經歷從而的閱歷,等於,乙個人事情經歷多了,面對多了,眼光心境眼界開闊了,那麼她就會不知不覺的改變了,面對一些以上不足掛齒的事情,就會無所謂,從而不放在心上自然也不會有生氣這一說,這就是改變了。

我剛開始也是會被出身家庭折磨的很痛苦。後來就是這樣。很多時候在別人看來我很生氣但是事實上我真的不生氣,現在讓我生氣的事情很少很少。這些都需要時間的。

壓抑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在忍耐,面對自己無能無力或是無法抗拒時,你不克制自己的怒火。後果能承受嗎。這是正常的。

我們生而為人,必須要接受我們的不足,他人的不足,接受我們的確只是個平常人。我們不是聖人,無法做到,心如止水,在泰山崩塌面前眼都不帶眨的面不改色。

更多的心態平和,性情溫和這些都是需要經過一定成長和閱歷各方面累積才有的,沒有二十年也需要十五年社會打滾經驗,所以坦然接受一切慢慢改變,這沒有什麼。

所以答主無需刻意隱忍。而是,清楚自己的性格脾氣,慢慢的,都會有改變的。這種無需介懷。

2樓:Jean

你是為了解決問題來做心理諮詢的,我想當你聽到諮詢師說,不憤怒你的問題就不會好,對你的衝擊很大,諮詢師的話讓好像是讓你覺得是自己阻礙了自己去解決問題,阻礙了自己成長。所以現在的你特別關注自己是否憤怒,好像這是不解決你就好不了了。你最擔心的是好不了了,自己影響了自己。

你分析的很對,這成了你內心的衝突。我不知道你的諮詢目標是什麼。可能你有過茫然不知道怎麼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這樣為製造乙個問題,是否有讓你更難受呢?

3樓:救贖路的讀道者

其實個人感覺,這個諮詢師理論還不錯,但是把理論硬生生套上活生生的人,就讓人感覺到了突兀和生硬。

看這幾個專業詞,感覺是初學精分的用的詞,不過沒學過精分,雖然接觸過,但是把這些話直接告訴來訪者的,嗯,應該很少吧。感覺有點像炫技了。

如何區分自己是真的「不憤怒」還是在用「合理化」去壓抑憤怒

首先怎麼樣是不憤怒?比如做一件事,如果僅僅是你樂意去做,而不是逼著你不得不去做,那你就不會憤怒。如果是你不想做,也懶得做,但是你不得不去做,那肯定有憤怒。

如何區分?你做完這件事感覺神清氣爽,那就說明挺好的。你做完這些事,你覺得各種不舒服,還各種生理反應,但是你卻沒有任何情緒變化,那就說明你在用「合理化」去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

咋說呢,諮詢的第一階段肯定是要傾訴的。傾訴完了以後,才開始進入第二步工作階段。

但是具體怎麼進入,具體情況,基本上都是諮詢師判斷,也不會真的給你講解什麼合理化,什麼壓抑,什麼宣洩,什麼哀悼。哀悼個屁呀,合理化個毛毛,壓抑這麼久了,真的需要諮詢師去告訴嗎?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道理是用來感受的,而不是講的。」心理諮詢也一樣,哪有人會和你講述這些,除非你有興趣了解,可能偶爾會提起來。不然和你講了,你其實也聽不進去,沒啥用。

我們這種做個人分析的,也許老師會偶爾講一些專業知識,這是因為我們學習和認識自己所需要的。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合理化「」壓抑「」防禦機制「」宣洩「這些詞是什麼都不知道。更別說其他的詞了。

這些東西,需要在諮詢中慢慢去感受。

4樓:心理師Carolina

憤怒是憤怒,在你的憤怒之後的一瞬間,你會體諒對方,這叫「合理化」,當離開諮詢室,當初的憤怒被留在諮詢室,你還是繼續過你的日子,這是沒什麼的。

5樓: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based這個網路俚語。我個人理解是Acknowledge how others judge yourself but don't give a damn; accept what yourself were/are but be calm and mind your own business; be angry but don't hurt yourself, rather keep moving forward.

This I call based. Although you might not be a chad (alpha male/female), you can live a good life.

好像有點跑題。父母的話的確比那種和自己關係不大的人要複雜一些。保證自己應該給他們的回報,然後事情是一定要挑明的。

說不定他們根本不記得了,但是自己能記一輩子的事情,必須要挑明,把道理講清楚。

6樓:花開

我去。這諮詢師是沒事找事。如果不對你的所謂「憤怒」做工作,他就不知道該做什麼。

這表明了這個諮詢師其實不知道該怎麼做工作。他還在機械的照本宣科。按照做諮詢的那一套框框框住你。

你體驗到的憤怒,其實是對於諮詢師的憤怒。諮詢師強迫你去面對你沒有的東西。你本來沒有,他卻製造出乙個東西讓你強行去面對。

對於你來說,為什麼他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你在害怕什麼?你需要面對的是權威的指令,你不得不去遵從。

7樓:心理諮詢師wang

我盡量不去評價你的諮詢師。

你現在體驗到的憤怒背後似乎是委屈、質疑和恐懼。你似乎想慢慢的去體會過去的經歷,也許是體會童年或者青春期的經歷,體會自己和父母的關係,體會這個關係的全貌,可能包括好的,也可能包括壞的。但是現在這個回憶衝擊性太強了,好像是一下子否定了之前的經歷,全變成壞的了。

所以你現在的感受更多應當是恐慌:慌張並且懷疑自己的回憶是不是對的,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對的。

你可以讓你的諮詢師慢下來。

8樓:鴿子

第一種可能性,意識化是需要恰當的時機的,如果這個時候諮詢師讓你頻繁的意識到憤怒這件事會給你帶來更負面的感受,有可能這時候的時機並不是這麼恰當,意思就是,你現在的各方面條件不這麼適合做這方面的意識化。但是諮詢師沒有正確的評估你現在的狀況,引起了你的不適。

第二種可能性,有可能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是你諮詢的乙個突破點。有很多案例在諮詢的關鍵點出現之前,是會出現非常大的矛盾與衝突的,而這種衝突恰恰是非常重要的突破點,一旦突破了,諮詢將會出現重大的進展。但萬一來訪者最終沒有走過這個突破點,還脫落了,那反而有可能這次諮詢還給來訪者帶來了新的困擾。

所以其實很難判斷哪種觀點是對的,對吧?因為完全有可能在衝破突破點之前就不願意和這個諮詢師做諮詢了。本來的突破點卻變成了困擾來訪者的一件事情。

而且就算是經驗再豐富的諮詢師也不可能保證完全不判斷錯呀?那怎麼辦呢?

以上是來自個人新手諮詢師的一點看法,作為新手諮詢師的我,也時常存在套用書上的知識點,而難以靈活運用的情況。所以我會非常樂意看到我的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及時說出來。

9樓:

就問一句話:如果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情緒、想法,你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憤怒嗎?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糾結這個問題,就說明大概率是壓抑了自己的內心,因為壓抑久了,你和自己的情緒隔離,以至於你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要求自己「合理」、「正確」,但是少了一些自我,少了一些「只要我開心舒服就好」的任性。

這種處理問題的模式固著太久,慢慢的你就跟真實的自己越離越遠,以至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真不高興還是「按照正確的做法我應該不高興」。

現在的辦法就是遇事少想,不要去想合不合理應不應該,不要三思而後行,不要攻擊自己合理化別人,時間久了會改善。

10樓:甜閣下

你把你心中的疑惑敘述得很清楚,提問吸引到我。

問題不在如何識別你的憤怒的形式,而是在這個諮詢師對於諮詢本身的理解。

諮詢的過程,就是乙個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建構故事的過程。

如果建構得不好,來訪者的體驗就有可能變得糟糕。

在諮詢早期,諮詢師讓來訪者自然呈現自己的表達,比「循循善誘」要好,否則,來訪者說出來的東西,就不是來訪者自己想要說的,而是為了滿足諮詢師的期待而說出來的東西了。

在沒有充分了解來訪者的個性特徵和反應模式時,諮詢師把來訪者匆匆納入諮詢理論的框架中進行處理,快速進行解釋,來訪者無法理解消化,就會增添很多情緒壓力 。

這個諮詢裡,削足適履的成分是有的。

諮詢師是幫助來訪者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人,不是給來訪者教授心理學知識的人,教來訪者鑽進概念裡,來訪者就會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與諮詢師交涉,有種被擺布的感受。

你有些被諮詢師的解釋催眠了,認為自己不能不憤怒,顯然這個憤怒本身給你造成了困擾,難受的感受讓你進行自我調節(積極解讀父母),積極解讀父母,算是正向的合理化,其實是可取的。

如果說,保持憤怒,不要停下來,一直到解決情結才算了結,那是諮詢師對理論理解的了結,不是你的了結,因為你心理負擔變重了,這部分卻沒有人給你處理。

你可以提出你對諮詢師憤怒的異議,這也是諮詢過程中應出現的交流。

有經驗的諮詢師不會只執著於自己的意見,而無視你的痛苦。

11樓:知心朋友

其實你只要把你心理不痛快全部釋放出來就會好,諮詢室裡是安全的,你哪怕想哭就痛痛痛快快哭出來。不要刻意去理解父母難處,那跟父母已經沒有關係,完全是跟你自己和情緒的關係。你只有看到你自己情緒,你才可能知道怎麼去化解沒有情緒。

你只要接納你自己的情緒。

相信你做到這點你就會好了。以後可以不用再去被你情緒牽引了。

回到生活中你可以用你這麼想理解父母想法跟他們相處,也是可以的。

我的諮詢方式比較直接簡單。

不會給來訪者造成什麼太大經濟負擔。

可以立槓見影。

祝您早人走路你內心困境,獲得自由的心靈

12樓:新新新

讓求助者體會憤怒的情緒,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幫你理清責任,將責任歸於該負責的人,這樣才能幫你在以後的生活中正確對待自己內心不斷浮現的自我批評、自我嫌惡等負面情緒。

如果你對自己現在的心理狀態和幼時經歷之間的聯絡,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也不必要再繼續體會自己的憤怒。

如果對責任歸屬的問題沒有明確,那你確實需要進一步體會自己內心的憤怒,但這個過程最好在諮詢師的陪伴下完成。

你心中的兩個想法,其實是你「決定日後如何與父母相處」必然會考慮到的問題,這個也可以拿出來和諮詢師聊。

「回顧過去,不是為了和父母斤斤計較,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過去對現在的自己的影響,這樣在以後的生活中才能有機會讓現在的自己擺脫童年自己的控制。

天下沒有哪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雖然是無意的,造成的傷害卻是實實在在的。既然造成了傷害,他們拿回自己該負的現任也是理所應當。」

這位心理諮詢師可能諮詢經驗沒那麼豐富,自信心也沒那麼足,所以才總拿一些專業的心理學術語來加強自己的專業權威。祝好!

如何區分自己是 intj 還是 intp?

這兩個就差乙個指標不一樣阿,當然會有很多相同點 如果因為 有很多相同點 就自以為 都一樣 那mbti裡面的很多種都跟你一樣吧? 去測卡特爾16pf人格測量這個東西,187道題,網上有免費版本,好多版本,有出得分的和純文字的,這個的結果也比較容易看懂,利於分析。我是通過測這個確定我是intj intp...

如何區分自己是真的不適合,還是只是在逃避?

我選了建築學,我嘗試過了,努力過了,但是做方案十分痛苦,即使完成了,也只是如釋重負,沒有成就感。通常只能體會到成績排名進入前十的快樂。我真的不適合,我學校建築學不能轉專業,現在快畢業了,終於可以走了。 基於不適感的 不適合 也許不是乙個足夠合適的詞。在一種寬鬆的定義下,我們可以說人人都至少在某個方面...

怎麼樣區分自己是寫作才華還是寫作衝動?

林中鹿 寫作衝動也就是靈感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後面百分之一是最重要的 這句話完整的真的是這樣的,我沒有亂編啊喂 深井冰有所好轉 寫作這種東西,是對自身積累的表達,沒有任何事情是能一蹴而就的,除非天才。與其懷疑有沒有才華,不如直接寫起來,哪怕是衝動,盡力去延續這股衝動,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