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團隊中負面影響要大於正面影響?心理學的原理是什麼?

時間 2021-06-09 20:25:38

1樓:不要命的皮卡丘

最好能找到研究的原文,作者一定會給出解釋的。

這裡我只談談我推測的原因:

責任推託(responsibility disengagement):團隊成員服從較少的努力,因為他們認為可以將低績效的原因推給糟糕者。

下行社會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asion):糟糕者將整個團隊的標準拉低了,促使團隊成員認為自己已經足夠的好了,而不付出努力。

同群效應(peer effect):糟糕者通過日常人際交往,潛移默化影響團隊成員對於工作的態度。

2樓:隔壁胡老三

看明白了,我用我僅有的本科知識點嘗試回答問題。

其實團隊裡不總是會出現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的情況,也會有正面影響大於負面影響的情況發生。

負面>正面——社會惰化(社會懈怠)

正面>負面——社會助長(社會助長)

首先看社會惰化講的是什麼:社會惰化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或個人活動時有他人在場,往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時偏少,不如單幹時出力多,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象,也叫社會惰化作用。

簡單來講,就是乙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有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一般情況下,責任分散會導致社會惰化現象的出現。

A的心理在想:abcde都在,只要我能做到划水摸魚,別人肯定發現不了,這麼多人呢。

恰巧,人多的時候,大家心裡都是這麼想的。

社會助長和社會惰化相反:簡單來講,當有人和你一起跑步時,你比自己乙個人跑還要得勁。

但這個概念要和競爭做區分,競爭是你和這個人爭第一,社會助長是你和這個人一起抵達目標。

二者有一定區別。

上面講了社會團體中發生的兩種相反的心理現象。

我們再看看你在提問裡所描述的實驗:這個實驗的完整版應該是,研究員把被試分為四組,每組都分別安排了懶人,狂人,悲觀主義者等角色。但前提是,其他被試都不知道這個人是被安排在團體內「搞事情」的。

在小組一起做任務的45分鐘裡,大家不知不覺都開始在行為和言語上與這個角色相一致,導致任務效率低下。

簡單來說,懶,壞,悲觀都莫名奇妙被「傳染」了。

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為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是指他人的言辭、行為或僅僅是其在場對個體的思想、感覺、態度或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有許多種形式,不只是要改變別人行為的意圖,而且僅僅是他人的存在就能使個體受到影響。

在乙個小的社會團體中,乙個人影響了一撥人導致好的或不好的事情發生,我們可以理解為社會影響。

我的回答比較籠統,希望答主有所收穫。

宗教信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大於其正面影響嗎?

陳雪明 宗教都把自己的教義當真理,排斥一切異己者,因而宗教與宗教之間是不相容的。在同一地區若存在多個宗教的交集,則由宗教之間的不相容性把人群分成多個互相排斥的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長期存在誰代表真理的爭執,這種爭執在本質上是不可調和的,爭執從零星的個體發展到大規模的群體爭執,並演變為宗教戰爭。由於宗教...

數字心理學,數字0 9對人的影響是什麼?

和諧方舟 數字心理學認為,乙個人出生那一刻,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對乙個人的性格特徵存在影響。具體而言,根據乙個人的陽曆出生年月日,通過一系列加法計算,得出16個數字來代表乙個人的 生命劇本 可以大致推定這個人的性格特徵。當然,即便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兩個人,儘管生命劇本一樣,後天演繹方法很可能不一樣。如...

在積極心理學中,個人的童年對其一生影響如何?

於繼超 其實單方面來講,童年只是乙份記憶,從經歷和環境上分析,可能會塑造你對物質與人的認知,在積極心理學中有提到先天性和後天性,後天的認知是可以不斷的塑造的,童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或許存在一定創傷,周邊環境的塑造對你能否看待正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高讚答主的結論說白了就是基因決定論。人的童年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