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心理學實驗中,為什麼要將 被試 改稱為 參與者 ?

時間 2021-05-06 04:09:36

1樓:洪權

如果是按照既定計畫進行,比如設計的實驗,那叫被試。

而心理研究中,這樣的設計實驗的作用不是很大。人的心理如同流水,是不會等你的設計的。

這個情況下,研究者需要做的是觀察。

而需要被觀察的參與者。而不是按照設計的實驗做一些規定反應的被試。

然而,可惜的是,雖然名稱改了,實際的實驗中還是以設計實驗為主。這個慣性可能幾十年無法改變。對心理的進一步突破要在幾十年或一百年以後吧。

其實,這就是人類的思維慣性。

2樓:Mon1st

先問是不是:並沒有將被試改為參與者的要求。即使是2023年發表的研究,也仍然在用被試這個詞,並且多於使用參與者的。

實際發生的現象是在一段時間(至少二十年)以來,參與者這個詞越來越多人用了。

再問為什麼: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既有合適的原因,也有不合適的原因。

合適的原因:在許多實驗中,參與者的的確確參與到了實驗的計畫和執行中,特別是當他們參與實驗設計的時候。

不合適的原因:人云亦云,並且擔心被試一次有負面含義。我覺得因為乙個詞可能聽起來不好聽而改變語詞是非常成問題的,因為這既犧牲了語詞的準確性和汙染了其他語詞的使用,也不能真得達到(比如)使研究者更尊重被試/實驗參與者的目的。

如果乙個研究者不把人當人看,那並不是因為用了被試這個詞,ta的問題也比用什麼語詞要嚴重。

很多場合被試是比參與者要更合適的,應該繼續使用:比如參與藥物雙盲實驗的被試(或稱病人和控制組),和由想賺點外快的大學生為主要被試群體的心理學實驗。

3樓:AAAAAAAA

稱呼的改變是隨著地位的改變發生的。心理學家做科學性,系統性的研究,只有不到兩百年的歷史。關於研究的「道德」也是最近幾十年才興起的概念。

「被試」(subject)表達的是受試者被動的地位,他們對實驗的完成無關緊要。持有這種想法的心理研究者自然把學術研究放在第一位而把受試者當作「小白鼠」。乙個經典的例子是2023年的Little Albert實驗。

當時的研究學者為了試驗「是否情感能通過後天學習獲得」,在小Albert看見兔子時敲響警鈴,導致他恐懼任何帶有毛絨的物品。這種影響是長期的,直到Albert因病去世,也沒有證據能表明他擺脫了恐懼的影響。

歷史上還有很多諸如此類「不道德」的實驗,所以現代心理學實驗必須嚴格遵守相關規則,例如debriefing, signing concent等等。今天參與者的地位,從某些程度上是由過去受試者的心裡陰影為代價換取的

4樓:章魚有齒

我來嘗試給lz翻譯一下裡面terminology的部分:

1. 內涵上面,被試(subject)比參與者(participant)顯得缺少自主性,更服從和一致,而participant就顯得更有主觀能動性。

2. 在回顧性研究中,subject就不是太好,因為顯得好像他們沒有主動參與研究(甚至不知道在被研究,儘管同意使自己的資料被匿名用於科研),因此在一些(並非所有)情況下,用participant就比較合適。當然在大部分情況中,如果是病人的話,用patient就比subject更合適。

(因為醫學研究講究雙盲嘛)

3.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是病人,也有健康的控制組(這就叫control)。有的研究裡面所有參與者都是病人,有的則不全是,所以用patient替代subject也是有條件地適用。

4. 乙個case是乙個病例,patient是人,所以patient和case不一樣,所以研究者要注意區分下,比如應該寫「乙個55歲的黑色素瘤患者」而非「55歲的病例」

4.1 在病例對照研究中,控制組的參與者可以叫controls,但是病例組的參與者不能叫cases,而應該叫case participants,對應的控制組的參與者就叫control participants。

在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15535/中,Iain Chalmers 寫道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的前任主編Curt Meinert第一次指出subject這個詞有貶義……

社會注意到心理學家欠那些同意參與他們實驗的人的人情,所以那些參與實驗的人理應受到最高標準的關心和尊重,所以社會建議不再用subject這個詞,而以participant取代。

嗯,題主的問題的答案就比較顯然了,因為對於心理學研究來說,參與者都是主動參與的,所以participant比subject更合適,並且可以體現出研究中對他們的尊重。

5樓:陳麗君

從英語上也可以看出來,之前是叫subjects,現在都要叫participants了~subject更像是把被試看做乙個「物」,而participants才是乙個真正的人。

的確是乙個主動,乙個被動。

樓上解釋的夠好了。。只是來秀一下英語。。。勿噴。。。

【其實是因為第一次在知乎上有人邀我回答,灰常激動!

在312心理學中 感覺 實驗心理學這本書好無聊啊,我應該怎樣有效率的看完這本書?

流浪心球 實驗心理學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習者學習 理解並靈活使用科學的方法去完成乙個心理學實驗。因此,你需要理解乙個心理學實驗需要的幾個核心內容 研究倫理,變數 自變數 因變數 額外變數等 實驗設計 被試內設計 被試間設計 混合設計等 實驗資料分析,實驗結果解讀。從應試的角度來說,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學會...

違背倫理的心理學實驗有哪些?

維加新塔 其實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實驗都涉及或多或少的倫理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這些問題很多時候是複雜的,矛盾的,使得這一現象長期存在。比如說很簡單的,有關欺瞞 deception 的問題。幾乎所有實驗都會涉及到欺瞞,無一例外。作為乙個心理學研究者,我不能走到你面前來,說 你好,我想看看如果我給你注射安...

心理學中的心理創傷是不是悖論?為什麼

uyr 已經發生的事情 經歷 不會改變呀。這不廢話嗎 但是人對經歷的理解是可以發生變化的呀。舉個例子,你有對某個人.事.物,剛開始持有一種看法,後來改變看法的時候嗎?沒有啥是絕對的。老鐵你是咋回事呀,學成這個亞子。 藍色麼乜 當然不是啦,一切都是概率,心理學重在實踐中的體驗,而不是一味地邏輯思維。因...